李闖等
摘 要:目前紫薯生產中存在栽植密度與施肥量存在一定差異,對產量影響相對較大的現(xiàn)狀,本試驗為探討紫薯的最佳栽植密度與科學施肥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期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為制定吉林省紫薯栽培的技術規(guī)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田選在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植物研究所,土質為栗鈣土,較粘重,前茬作物為瓜類,土壤肥力中等。
1.2 供試肥料與種苗
肥料:馬鈴薯專用復合肥(15%-15%-15%)。
紫薯苗:為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植物研究所自育高剪苗,選整齊一致,高20cm。
2 試驗方法
2.1 密度試驗小區(qū)
小區(qū)面積為13m2。長度為10m,壟距0.65m,處理(a、b、c),a:株距20cm;b:株距30cm;c:株距40cm。每個試驗小區(qū)均為3個處理,3次重復。
2.2 肥料量試驗
設2個處理:處理A:供試施肥量面積小區(qū)13kg(1000kg/hm2),處理B:供試施肥量面積小區(qū)0.845kg(650kg/hm2)。每個處理3次重復,順序排列。
3 結果與分析
3.1 栽植密度試驗
按照試驗設計方案2014年5月23日為密度試驗栽植期,9月23日調查不同處理間的產量,生長周期為120天(結果見表1)。處理組a,栽植密度較大,平均單株產量相對最低為0.74kg,但是小區(qū)產量相對最高位38.1kg。利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處理間的結果見表2,在試驗設計的3個處理間的平均值都達到了10%以上的差異,結果表明栽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較為明顯。
3.2 不同施肥量對產量的影響
對設計的試驗小區(qū)及處理,進行田間施肥(具體的施肥方式),對不同施肥量對甘薯產量的影響進行調查及顯著水平比較結果見表3,結果表明:處理A與處理B相比,試驗小區(qū)甘薯的產量無明顯差異。在試驗中,施肥量在每公頃1000kg時,未達到預期的增產效果,結合實際生產的投入與產出的相互關系,高投入未得到高產出,反而影響了最后收入,同時施肥量增加但是產量未增加也說明了甘薯是較耐脊薄的作物。
4 結論
紫薯的不同密度栽植對總體產量影響較大,密度較大時,平均單株產量較低,但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生產中可根據(jù)種植栽植品種的性狀及產品的用途,選擇適應的栽培密度,達到既增產又增收的效果,如生產迷你薯時,可適當加大栽植密度,達到薯型小、且產量高的目的。生產中施肥量一般不宜超過650kg/hm2,施肥量過大不但不提高產量,反而加大投入,起不到增產增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