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艷艷
【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80-02
化膿性腦膜炎(化腦)是指各種化膿菌感染引起的腦脊髓膜炎癥,兒童較為常見,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化腦臨床表現和主要致病菌存在很大差異。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廣泛應用甚至濫用,化膿性腦膜炎臨床癥狀及腦脊液結果越來越不典型,診斷難度較以前增大。典型臨床特征為發(fā)熱、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陽性及腦脊液改變[1],其發(fā)病急病情重,延誤診治會嚴重影響患兒預后。盡管有抗生素的有效應用,化腦仍有較高的死亡率及嚴重的傷殘,探討導致化腦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有利于臨床早期識別、及早采取充分有效的監(jiān)護治療措施,為判斷預后提供依據。國外已有較多相關報道[2],現將我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2例小兒化腦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本院診斷為化腦的患兒122例。 男75 例 ,女 47例。根據發(fā)病年齡分為新生兒組(0-1m)、嬰幼兒組(1m-2y)及兒童組(2y-14y)。新生兒組 40例:男20例 ,女 20例 ; 嬰幼兒組50例:男34例 ,女16例; 兒童組32例:男21例 ,女11例。
1.2方法 收集病人病史、臨床癥狀及體征、并發(fā)癥、臨床轉歸、、實驗室結果、影像學等,依據出院時的轉歸情況將122例病人分為AB組,A組63例為預后良好組; B組59例為預后不良組。預后不良指治療過程中出現化腦并發(fā)癥(如硬膜下積液、腦積水、腦室管膜炎等)、存在長期及( 或)嚴重神經系統后遺癥(如癲癇、智力障礙、顱神經損傷、偏癱等) 或死亡。
1.3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兒科學中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標準[1]:具備感染和化腦的臨床表現,腦脊液化驗結果符合化腦或腦脊液中培養(yǎng)出細菌。具體表現如下:(1)、突起高熱、頭痛、嘔吐,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或伴抽搐,小嬰兒表現為激惹、不安、雙目凝視;(2)、腦膜刺激征(如頸抵抗Brudzinski征和Kerning征陽性)及顱內壓增高征,嬰兒表現為前囟飽滿、顱縫增寬,重者出現腦疝;(3)、腦脊液CSF白細胞總數> 10×10^6/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增高,糖降低;(4)、CSF培養(yǎng)有細菌生長或涂片革蘭氏染色發(fā)現細菌。具備以上1~ 3 項即可臨床診斷,若有(4 )可確診。
1.4 治療方法 患兒均在住院后及時留取血、腦脊液標本,采集后即送細菌培養(yǎng),患兒均行血常規(guī)及CRP檢測,并行顱腦影像學檢查;患兒均予二種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 在病情急性期予激素、甘露醇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最后采用logistic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性別差異:122例病例中女性患兒47例(38.5%),其中預后良好24例,預后不佳23例,男性患兒75例(61.5%),其中預后良好39例,預后不佳36例,不同性別疾病預后P值為1,提示不具有顯著差異;季節(jié)差異:122例病例中春季(3月至6月)發(fā)病39例(32%),其中預后良好22例,預后不佳17例,夏季(7月至9月)發(fā)病29例(23.8%),預后良好17例,預后不佳12例,秋季發(fā)病25例(20.5%),預后良好14例,預后不佳11例,冬季發(fā)病29例(23.8%),預后良好10例,預后不佳19例,不同季節(jié)疾病預后P值為0.21,提示不具有顯著差異;122名化腦患兒平均留院時間為21.97±10.627天。
2.2 臨床表現及體征:患兒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fā)熱、神經系統表現如頭痛、頭暈、少動、抽搐等,呼吸系統表現如氣促、咳嗽等,消化系統表現如嘔吐、腹瀉、腹痛等,其他表現主要包括黃疸、皮疹等(表1);臨床體征主要包括意識障礙、前囟隆起或飽滿,瞳孔不等大或對光反射遲鈍,腦膜刺激征包括頸抵抗及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如布氏征及巴氏征,抽搐等,不同組別的臨床體征與預后也各有不同,新生兒若出現前囟隆起、瞳孔異常、頸抵抗及抽搐,均與預后不佳相關,而嬰幼兒組未發(fā)現提示明顯預后不佳體征,兒童組提示若出現意識障礙及頸抵抗則提示預后不佳可能性大,三組之間在前囟隆起、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及抽搐三方面與預后相關性上存在差異(表2)。
2.3 實驗室檢測結果:三組患兒血液及腦脊液檢測結果及分析提示與其他兩組相比,兒童組腦脊液細胞數若超過500×106/L或腦脊液糖濃度小于1.5mmol/L或腦脊液蛋白濃度大于1000mg/L 與預后相關聯系更緊密,而且三組之間在腦脊液糖及蛋白濃度上有顯著差異(表4)。
2.4 影像學檢查:40例新生兒病例中23例頭顱CT、頭顱MRI或頭顱B超異常(57.5%),50例嬰幼兒病例中31例有影像學檢查異常(62%),32例兒童病例中19例有影像學檢查異常(59.4%)。
2.5 病原學檢測:新生兒組血培養(yǎng)陽性18例(45%),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12例(30%);嬰幼兒組血培養(yǎng)陽性13例(26%),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18例(36%);兒童組血培養(yǎng)陽性4例(12.5%),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11例(34.4%)。
2.6 轉歸及預后:新生兒組患兒40例,其中預后良好22例,預后不佳18例,嬰幼兒組患兒50例,其中預后良好22例,預后不佳28例,兒童組患兒32例,其中預后良好19例,預后不佳13例,不同組別疾病預后P值為0.347,未提示存在顯著差異。
2.7 其他:新生兒組中有1例蛛網膜囊腫(2.5%),1例頭皮膿腫(2.5%),1例早產窒息后HIE;嬰幼兒組中有1例為腦脊膜膨出(2%),1例尾部潛毛竇(2%),1例內耳結構畸形,2例免疫功能低下(4%);兒童組中有4例內耳結構畸形(12.5%),2例耳源性感染(6.3%),2例外傷后(6.3%),1例鼻腔囊腫(3.2%),1例先天顱骨發(fā)育異常(3.2%),1例脈絡膜囊腫(3.2%)。三組之間單因素方差分析F值為11.386,P=0.001,有統計學差異。
3 討論
隨著抗生素及治療手段的不斷發(fā)展,化腦患兒存活率明顯改善,總病死率低于10%,但是持續(xù)性后遺癥的發(fā)生率仍無明顯下降,占10%~30%[3],一項綜合性分析顯示存活者中有16.4%出現后遺癥,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遠期后遺癥的病例[4],可見延誤診治會嚴重影響患兒的預后。在一項關于化膿性腦膜炎的遠期研究中發(fā)現,在發(fā)生化膿性腦膜炎12年后41%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患兒的學習和行為障礙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5]。化腦臨床表現和主要致病菌分布均與患兒年齡密切相關,不同年齡階段各有特點[6]。新生兒免疫力低下,血腦屏障不健全,通常以血行感染起病,故發(fā)病初期多以發(fā)熱、少吃少哭少動為主要表現,本組資料提示新生兒若有前囟隆起、瞳孔異常、頸抵抗及抽搐,則提示預后不佳可能性大,且新生兒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高,對于病情需早期判斷,及時治療;嬰幼兒期化腦患兒多以發(fā)熱、前囟隆起為主要表現,并發(fā)癥出現率也高,需保持警惕,定期行影像學檢查;兒童期化腦常以發(fā)熱、頭痛、嘔吐等顱高壓癥狀就診,本組資料提示若有意識障礙或頸抵抗表現,需盡早行腰穿,腦脊液中白細胞數若超過500×106/L或腦脊液糖濃度小于1.5mmol/L或腦脊液蛋白濃度大于1000mg/L,以上任何一項因素均與預后不佳相關。而且兒童組患兒先天內耳畸形及耳源性感染比例偏高,亦須警惕外傷史。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912.
[2]deJongeRC,vanFurthAM,WassenaarM,et al.Predictingsequelaeanddeatha fter bacterial meningitis inchildhood: a systematicreviewof prognos ticstudies[J] .BMCInfect Dis,2010,10:232.
[3] 劉曉軍,張玉琴.小兒再發(fā)性化膿性腦膜炎28例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7( 22) :523-525.
[4] Grimwood K.Legacy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infancy.Many children continue to suffer functionally important defects[J]. BMJ, 2001,323(7312 ):523-524
[5] Grimwood K Anderson P Anderson V.Twelve year outcomes following bacterial meningitis further evidence for persisting effects[ J].Arch Dis Child,2000, 83(2):111-116.
[6] Callenbach PM,Arts WF,ten Houten R,et al. Add-on levetiraceta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refractory epilepsy:results of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study[J]. Eur J Paediatr Neurol,2008,12(4):32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