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杉
在新的課改理念下,要求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主要途徑。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育不應該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而是一種師生平等參與、有目的、有組織的“生活化、情感化、自主化”的課堂。
一、新課堂應是生活化的課堂
高中政治新課程冠以“生活”之名,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作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有著廣泛聯(lián)系。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更注意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生活情境,啟發(fā)、引導學生,并且讓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學生主要以教材為載體,以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為依托,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自主參與,自我體驗,從而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健全人格的過程。過去的課堂所傳授的知識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并不緊密,因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課堂成了與生活割裂的空間,知識成了從生活中剝離的純粹的知識,課堂中的人也成了為物所牽的非自由的被異化的人?!?/p>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正努力地還課堂以生活的本來面目,時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如在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在日常的生活消費中,比如去商場購物時,我們應怎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如,在講“確保人民共享繁榮成果”時,讓學生首先調查一下在自己周圍的人群中有沒有弱勢群體(如下崗工人、殘疾人等)的存在,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難處?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困難?你能為他們出謀劃策嗎?從而深刻理解黨和國家“三個確保”“三條保障線”的英明政策,深刻領會黨是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生活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促進學生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的內在整合,從而為營造明麗的內心生活,建構堅實、豐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礎。外面精彩的世界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就密切聯(lián)系起來,并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扎下根來,所有的事物對他們來說都顯得非常有意義、有價值。
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在豐富、在發(fā)展,教學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課堂變成了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應用,教師帶著教材與學生一起走向新的未知的世界。
二、新課堂應是情感化的課堂
有一位教育家曾指出“猶如沒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樣,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爆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對個體的認知過程具有組織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課堂行為,并微妙的影響和改變學習質量。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結合起來,學生自主學習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是不平等的,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敬畏感,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為被動服從。這樣就使學生不敢自由發(fā)表見解,影響了正常發(fā)展。而新課堂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處于課堂的雙向互動的流變狀態(tài)之中,師生是平等的。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要倡導和實踐“尊重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學變成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讓對話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充滿于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中。課堂充滿著平等、和諧與溫馨,師生之間充滿激情。促進師生情感交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師生互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儀表端莊,神態(tài)自然,平易近人,舉止親切。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大與學生的接近度,縮短與學生在身體和心理上的距離,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學生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一樣趨向老師”,讓學生產(chǎn)生“我喜歡你,你很棒,你能行”的感覺。
第二,人格平等。在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對學生做到“三尊重”、“三允許”,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要知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一些好學生”。還可以用“角色對換”來縮短師生問的關系,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快慰與滿足。
第三,用情感感染學生?,F(xiàn)在的學生有鮮明的個性,豐富的情感。他們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溝通,所以我們要采取“觀點開放”與“教學對話”兩種策略,把課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場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發(fā)學生說真話,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愛憎、好惡之情,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喚起學生探索真理、積極向上的欲望。這樣學生愛之所愛,恨之所恨,智慧與美的種子會慢慢植入心里。如在講“公民應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時,對美轟炸我駐南使館以及撞毀我敵機的丑惡行徑加以痛斥;對陳水扁的“兩國論”表示極大的憤慨;在講“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時,對李向群大公無私、奮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高度贊揚;對社會上還存在的“見死不救”等現(xiàn)象表示深深的憂慮……在課堂中,師生的情感發(fā)生了撞擊與共鳴,生命活動得以充分展示,真正做到了共識、共享、共進,師生在課堂上享受到了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情感生活。
三、新課堂應是自主化的課堂
教師必須學會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坝涗浽诩埳系乃枷肴缤橙肆粼谏成系哪_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話道出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會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我國古人曾說:授人之魚,頓餐之食;授人以漁,終身受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教與學有機結合,從教與學雙邊來設計教學。現(xiàn)代教學觀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就是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方法去揭示、感受、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使學生提高“內化鐫刻于知識之中”的認識發(fā)現(xiàn)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活生生的有意識的人,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因此,我們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先看、先想、先說、先練,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開設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途徑。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還需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材的超越,敢于對教材說不,敢于對教師說不,敢于對傳統(tǒng)說不。古人云:“學貴在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都說明了“疑”是獲得真知、增長才干的起點。一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始于“疑”,沒有質疑,就沒有創(chuàng)新。所以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誘導、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與愛好質疑,要讓學生養(yǎng)成質疑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學有所長,學有所得。
在自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能主動學習。學會學習,而且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主動地理解知識,逐步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懷著迫切的心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
通過“生活化、情感化、自主化”的課堂教學,激發(fā)了學生沉睡的潛能,喚醒了學生封存的記憶,啟迪了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了學生囚禁的情感,使學生成為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了,教師的手腳放開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的機會增多了,學生的天地更廣了,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多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增加了,高中政治課堂成了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嶄新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