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金
【摘要】近年來,由于大學生群體中部分同學以消極的情緒面對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而我們會聽聞到各種各樣的大學生自殺甚至殺人事件。這一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浙江師范大學作為一個以人為本的大學,較早地開設了大學生心理調試課程。通過問卷調查、采訪相關人士等方式,就《大學生心理調適與發(fā)展》課程對大學新生的影響以及相關人員對此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探討開設該課程的價值以及必要性。
【關鍵詞】大一新生 心理 適應性
剛進入大學普遍新生感到不適應或困惑的是大學與高中相比學習方式不同,大學里強調的是自主學習,而高中卻是被灌輸式的學習方式,是很多新生很難去適應,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時間;其次,大學老師的“放羊式”管理與高中老師的“保姆式”管理,使學生有種對老師的關心程度的落差感。大學是一個復雜的小社會,不再像高中那樣那么的簡單,大學里更多的時間是與人相處而不是埋頭苦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使新生對這一突變不能很好地去適應不能很好地去處理好人際關系;當然也存在著對生活環(huán)境的不適應,如南北方氣候,飲食等的差異;原來在家是過著公主式的生活,而在學校卻要獨自自主等。而對于如何處理心理困惑這個問題,絕大部分大一新生都會選擇去自我調節(jié),在他們的觀念里很多時候總感覺把心理困惑講出來會比較丟臉抑或著受到議論或者嘲笑或者感覺沒有這個必要及沒有這個意識(原來身邊還有很多人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惑),所以他們更愿意自己去調節(jié),畢竟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其次,被調查的占一半的同學會向身邊的朋友傾訴,每一個人身邊總有幾個人對你很好,朋友還處在同一個年齡段,交流過程中很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與達到共識;再者是與父母交流,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他們是長者,他們會毫無保留地以過來人的身份傳授我們經(jīng)驗。部分人感覺找事情去發(fā)泄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方式,然而,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會去選擇找心理老師去談心,之所以這么少的一部分,首先是一個觀念問題,會有一種誤區(qū)以為生病了才會去找心理方面的專家,沒有像國外一樣把去心理咨詢室咨詢看作是日常的一件小事,再者,意識性不強,沒有意識到找心理老師談心也是一種解決心理困惑的一種方式等。所以同學們想從《大學生心理調適與發(fā)展》中獲取的知識也正好與他們在大學期間所需要的充電息息相關,學生對自我認識方面,人際交往方面,情緒管理方面,個人發(fā)展方面的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渴望,此課程恰好滿足同學的需要,對學生在心理上適應大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從訪談過程中不難看出,無論是新生家長、班主任還是心理咨詢師,都對大學生心理調適課程的展開呈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特別是作為開設該項課程的心理老師,他們對于本課程的作用有著最直觀的感受。通過心理調適課程,更多的同學們有了向心理老師尋求幫助的想法和途徑,即使學生的觀點發(fā)生了改變。從這一點來說,心理調適課程的影響范圍早已超越了課堂。
心理老師認為所有新生都需要上這一門課程不無道理,即使適應能力再強心理素質再好的大學新生在融入陌生環(huán)境的時候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擾,而心理調適課的開展無疑為大家的情緒找到一個傾訴的出口。而作為旁觀者的班主任老師和新生家長由于距離的遠近、時間的限制等等原因在新生遇到煩惱之時往往愛莫能助,而學校的心理老師可以定時定點地出現(xiàn)在新生的視野里,若有需要他們還能在心理咨詢室提供無償?shù)淖稍兎?,這無疑給學生家長吃了一顆定心丸。
往??偸怯袌蟮婪Q大學生心理素質低,遇到挫折會產(chǎn)生輕生的想法,而心理老師告訴我們大學生群體中抑郁癥、精神衰弱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任何心理疾病的發(fā)生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情緒不能疏通、困難無法解決所積聚的負面情緒最容易衍生出心理疾病,心理調適課程的重點是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引導學生在溝通中抒發(fā)自己。
當然,大學生心理調適課程的具體開展仍舊有待提高,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符合要求的師資不夠,如果有強大的心理咨詢師團隊,大學生心理調適課程就可以實現(xiàn)小班化,心理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和每個人進行溝通。與此同時,上課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場地的選擇也可以更具有開放性,像現(xiàn)在這樣趨向于普通通識課程的模式略顯呆板,課堂本身起到的效果也不會很好。這就給學校提供了一個要求,學校有關部門得提高重視度,擴大人力物力的作用,使《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與調試》這門課達到最大化的效果。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務之一,關乎學生的健康成才與和諧校園的積極建設。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則有利于大學生保持健康心理,全面協(xié)調學生發(fā)展的基本保證。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自我提升和外部提升兩個方面共同協(xié)調保障與提升。一方面外部提升包括通過優(yōu)化社會心理環(huán)境、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徑實現(xiàn);另一方面自我提升包括大學生個體通過提高認知水平、培養(yǎng)積極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徑來培養(yǎng)其自身的自我調適能力,提高其自我防護能力。根據(jù)筆者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心理調適課程持普遍歡迎的態(tài)度,心理調適課程在幫助大學生優(yōu)化心理品質,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也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盡管心理調適課程的短期效果較為明顯,但有待于更規(guī)范的樣本檢驗,而長期效果則需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以喚起和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覺。同時就本校而言,《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與調試》這門課需要學校更多的重視,真正達到心理課特有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劉利民,李逸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特性的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3,22(4) [J]
[2] 萬書玉.關于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態(tài)度調查.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3(6) [J]
[3] 余支琴.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 (7) [J]
[4] 尹小萍,申永豐.論大學生心理調適得時代性及其能力提升途徑.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2) [J]
[5] 任琳.探析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培養(yǎng)的新思路.科技信息,2010 (31)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