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洲 李紅麗 李靜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8-0093-01
安陽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在85萬畝左右,由于近年來玉米套種和鐵茬播種技術(shù)的推廣應用,以及玉米秸稈還田面積的增加,田間赤霉病菌源充足,遇到適宜條件,赤霉病就會發(fā)生流行,實際上小麥赤霉病已經(jīng)成為我縣小麥上一種常發(fā)性的病害。該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它的主要病原菌為禾谷鐮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禾谷鐮孢菌的有性世代為玉米赤霉菌【Gibberalla zeae .(Schw:)Petch】,屬子囊菌。
一、小麥赤霉病的危害
赤霉病在田間自幼苗至穗期均可發(fā)生,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以穗枯危害最大,田間濕度大時產(chǎn)生粉紅色霉層,如果防治不當會造成小麥減產(chǎn),嚴重時甚至造成絕收。小麥感染赤霉病后不僅使小麥的千粒重及岀粉率低,種子感病后發(fā)芽率下降,發(fā)芽勢減弱,而且病粒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會發(fā)生急性中毒。赤霉病毒素主要存在于麥粒的外層,用干燥、加熱烘烤及水洗等方法都不能解毒,機械加工去皮可除去大部分毒素,減輕為害。
二、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條件
小麥赤霉病菌主要在小麥、玉米等病株殘體上越冬越夏。第二年春季當氣溫高于7℃,土壤含水量大于50%時形成子囊殼,溫度高于12℃時,產(chǎn)生子囊孢子,懸浮在空中。在有降雨或田間濕度大時,成熟的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藥上,經(jīng)花絲侵染小穗發(fā)病。赤霉病菌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風雨傳播,特別是雨水的作用更大。在有水澆條件的地方,田間的濕度過大也會引起赤霉病的發(fā)生。
赤霉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受氣候、越冬菌量、寄主生育期、品種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其中氣候、菌量和小麥生育期的相互配合,對病害的發(fā)生與流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安陽縣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現(xiàn)狀
筆者統(tǒng)計了安陽縣2002-2014年的天氣變化,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都會有一定的降水;加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逐步推行的小麥收割后鐵茬播種玉米技術(shù)和玉米秸稈還田技術(shù),在增加田間肥力的同時,也為赤霉病的菌源提供了越夏越冬的寄主,導致田間菌源充足。若在小麥揚花期遇到三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極有可能發(fā)生大流行。
據(jù)統(tǒng)計,2002-2014年13年間,除2005、2008年小麥揚花期沒有降水,發(fā)生等級為輕度外,其他年份小麥抽穗到揚花期都或多或少有降水,而發(fā)生程度卻不一樣。其中2003年小麥抽穗至揚花期共有5次降水,揚花后又有連續(xù)3天以上的陰雨天氣,因此發(fā)生偏重,5月下旬調(diào)查白穗率平均為5%,嚴重的高達21%。由于田間菌源量非常充足,2004年4月下旬連降2次雨,小麥揚花后又降了兩次雨,導致當年赤霉病中度發(fā)生。2010、2011年春季氣溫偏低,小麥生育期推遲,揚花期正好錯過5月上旬的降雨,因此發(fā)生偏輕;2012、 2013、2014年盡管4月下旬5月上旬的降水均有利于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屬重發(fā)生年份,但由于小麥“一噴三防”補貼政策宣傳力度較大,防治及時,發(fā)生較輕。
四、防治方法
1.加強對小麥赤霉病的技術(shù)宣傳力度 由于小麥赤霉病主要在揚花期侵染,在灌漿期和乳熟期才顯癥,部分農(nóng)民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措施不到位,因此要加大對赤霉病病害發(fā)生癥狀、危害特點、危害程度等方面的宣傳培訓和技術(shù)指導工作,使廣大農(nóng)民朋友從思想上、技術(shù)上有一個大的提高。
2.選用抗耐性品種 目前推廣的小麥品種雖還沒有對赤霉病抗性好或者免疫的品種,但品種之間的抗耐病性是有差異的??稍谏a(chǎn)上推廣一些農(nóng)藝性狀良好的耐病品種,如種植抽穗整齊、揚花期短、灌漿速度快的品種。
3.清除田間病殘體 玉米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赤霉病發(fā)生嚴重的地塊麥茬、玉米秸稈要清理出田外燒毀。
4.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避開揚花期遇雨。
5.安排好澆水時間,避開揚花期澆水,以避免增加田間濕度和感病機會。尤其是要杜絕揚花期噴灌澆地。
6.化學防治
6.1種子處理:可采用石灰水浸種,用優(yōu)質(zhì)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濾去渣滓后浸選好的麥種30kg,要求水面高出種子10-15cm,種子厚度不超過66cm,浸泡時間氣溫20℃浸3-5天,氣溫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種以后不再用清水洗,攤開晾干后即可播種。
6.2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揚花株率5-10%)用藥。藥劑防治應選擇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和持效性較好的農(nóng)藥,每畝可選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10-15克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80克或40%多菌靈膠懸劑每畝100克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95克,對水30-45公斤細霧噴施。視天氣情況、品種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5-7天左右噴第二次藥,注意交替輪換用藥,噴藥時要對準穗部。噴藥后遇雨要趁停雨間隙補噴。
在田間防治時有幾種情況要充分考慮,抽穗期天晴、溫度高,麥子邊抽穗邊揚花,齊穗期就可以用藥;抽穗期溫度低、日照少,麥子先抽穗后揚花,宜在始花期用藥;抽穗期遇連陰雨天氣,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時,噴藥寧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時或揚花時再噴藥,應搶停雨間隙多次噴藥防治;若使用內(nèi)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防治時期可提前到小麥抽穗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