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起
[摘 要]語文閱讀中的“換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讀者與主要人物之間、讀者與次要人物之間、讀者與四周環(huán)境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等等各個角度的換位。這樣學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內涵,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甚至通過課文這扇窗戶發(fā)現(xiàn)更廣闊的天地。
[關鍵詞]語文 閱讀 思考
“換位思考法”通常被人們運用在人際交往中,教育人們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時,應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許多責罵、埋怨和勾心斗角。袁靜老師首先把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并定義為這是“讓孩子設想自己是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某一歷史人物,以此‘角色來想象、推斷事物發(fā)展的可能軌跡的一種學習方法”。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要轉變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的學習方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從而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因此,我試著把“換位思考”這種思維方式引入語文閱讀教學,并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非常受學生的歡迎,因為它可以把學生領進一個遠比文章本身內涵更豐富、更廣闊的新天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非常有限,對許多課文的內容存在明顯的心理差距,對課文涉及的背景環(huán)境也缺乏了解。這就為學生準確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礙。所以,教師首先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為其換位,即由現(xiàn)實角色進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條件準備。觀看圖片和動畫,再結合對課文的自主學習,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他們與文章各個角色的“換位”奠定了基礎。
二、換位思考,誘導思維
語文閱讀中的“換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讀者與主要人物之間、讀者與次要人物之間、讀者與四周環(huán)境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等等各個角度的換位。這樣學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內涵,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甚至通過課文這扇窗戶發(fā)現(xiàn)更廣闊的天地。教學《斑羚飛渡》時,在學生了解課文故事,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fā)的前提下,我便向學生提問:“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讓你感動的?并請談談原因?!边@就引領學生進入了“換位思考”的大門。具體可以有下面三個維度的換位:
一是與主人公之間的換位。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體現(xiàn)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傾注的對象。所以首先要教會學生不僅要與主人公對話,更要與主人公進行換位。在學生講到“鐮刀頭羊神態(tài)莊重地沿著懸崖巡視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數(shù)聲”句時,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頭羊,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心里會想些什么?”
二是與次要人物的換位。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襯,同時也起著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與次要人物進行換位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斑羚飛渡》為例,有幾類次要人物:(a)、與老斑羚的換位。在學生提到“有幾只中年公斑羚跟隨著鐮刀頭羊,也自動從年輕斑羚那撥里走出來,進入老年斑羚的隊伍”時,引導學生揣摩“如果你就是這幾只壯年公斑中的一只,你會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這樣的選擇?” (b)、與小斑羚的換位。學生提到“瞬間,只見半大斑羚輕巧地落在對面山峰上,興奮地咩叫一聲,鉆到磐石后面不見了”句時,引導學生思考“此時,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換來的小斑羚,你覺得該對老斑羚說點什么?” (c)、與獵人和狗的換位。學生講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獵人都看得目瞪口呆,連狗也驚訝地張大嘴,伸出了長長的舌頭”句時,便可引發(fā)學生進行換位思考“這時,你就是這些獵人中的一個,想想在這‘目瞪口呆中應包含著怎樣的復雜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獵狗,這時,你想對人類說點什么嗎?”
三是與作者之間的換位。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藝術品,因此,處處體現(xiàn)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只有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算是真正讀懂了文章。也只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能結合自己已有生活體驗,以課文為楔子,發(fā)現(xiàn)更多的知識。
在進行了全方位換位后,我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現(xiàn)在你想對動物或人類說點什么呢?”因為允許學生采取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表達,課堂上一下子熱鬧起來了:三五成群現(xiàn)場編小品的,編舞蹈的,畫畫的,準備唱歌的……幾分鐘后再來一個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紛呈,掌聲不斷。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從課文中學到的遠遠超越了文本本身。
三、總結收益,鞏固方法
臨下課,我的一句“這節(jié)課讓你學到了什么?”又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閱讀時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閱讀時要能進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閱讀方法而言,不管學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理解了換位思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