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嫣薇?鐘瑋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之一的《德清掃蠶花地》新近出版。
德清蠶桑史起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年前馬家浜文化晚期新石器時代。掃蠶花地是集眾多桑蠶民俗之大成的民間歌舞,至少也有上百年歷史。2009年,德清掃蠶花地習俗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入選《中華舞蹈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等書籍,享譽大江南北。
周江鴻先生編著的《德清掃蠶花地》圖文并茂,全書分五大章節(jié),不僅梳理了掃蠶花地的起源與發(fā)展、蠶花歌謠、掃蠶花地的多種風格、德清掃蠶花地臺本、音樂與舞蹈的藝術特征和百年傳承譜系,而且還寫了吳越蠶文化的流變與發(fā)展。其中,第五章考證“祭祀與蠶俗”,整理和收集了江南民間蠶神崇拜、蠶桑生產、生活習俗、蠶事禁忌與民間傳說,以及蠶花剪紙藝術。
掃蠶花地溯源與風采
據《詩經》《禹貢》等歷史文獻記載,先秦時代蠶桑生產已遍及華夏大地。民間百姓祀蠶神蠶崇拜習俗根深蒂固。江南物阜民豐,民風淳樸,百姓以農桑養(yǎng)家糊口,千百年來,鄉(xiāng)間還完好地保存著許多原始蠶俗,且烙有鮮明的地域色彩。百姓世世代代愛唱蠶花歌,愛看蠶花戲,老媼閨女、妯娌新娘子,人人都愛頭戴一朵漂亮的蠶花。過新婚大喜日子要點蠶花蠟燭。舊時逛廟會,男女老少熱熱鬧鬧軋蠶花,鄉(xiāng)人路上見面,相互拱手祝愿:“蠶花廿四分!”
閱覽此書,江南蠶俗撲面而來。德清舊民俗五花八門,其中“討蠶花”、“搶蠶花”、“串蠶花”等都與蠶俗有關,而掃蠶花地則是蠶俗中最具民間藝術特征的。掃蠶花地雖是源自于德清民間歌舞,清末民初,卻曾成為杭嘉湖蠶區(qū)廣泛流傳的重要蠶桑文化習俗之一,其主要的表演藝人都集中于德清一帶。這種娛神祈愿、討彩頭、圖吉利的民俗活動由來已久,還與古代蠶神信仰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同時也保存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內涵。
正月鬧元宵與清明前后為掃蠶花地表演季,演出場合在鄉(xiāng)村廟會上,在鄉(xiāng)間巡行隊伍中載歌載舞,頗吸引人們眼球。
“清明一過谷雨來,谷雨兩邊要看蠶。當家娘娘手段巧,鵝毛輕輕撣介撣??斓肚腥~金絲片,引出烏娘萬萬千。頭眠眠得嶄嶄齊,二眠眠得齊嶄嶄?;鹗灵_花捉出火,楝樹開花捉大眠?!贝号ㄩ_,清明前后,掃蠶花地藝人被東家請到廳堂表演,通過歌舞表演惟妙惟肖地模擬蠶事生產場景,完成一場祈禱蠶繭豐收的儀式。表演者身著紅襖紅裙,頭戴蠶花,發(fā)髻插鵝毛(撣蠶蟻工具),左手托鋪有紅綢綴滿蠶花的小蠶匾,右手執(zhí)柄上飾有蠶花的道具“掃帚”,在小鑼鼓伴奏下登場,邊舞邊歌,寓意“晦氣掃出屋,財寶掃進門”,藝人表演時還做出各種養(yǎng)蠶動作:撣蠶、采桑、飼蠶、捉蠶、上山等。舞蹈吸收了江南婦女蠶事勞動的生活元素,嫻靜、端莊、溫柔的品性和干凈利落勞動習慣得以生動呈現。音調古樸,旋律優(yōu)美,最具杭嘉湖蠶鄉(xiāng)民歌特色,深受廣大蠶農喜愛。
蠶神信仰與養(yǎng)蠶禁忌
據清光緒《嘉興府志》載:“馬頭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婦飾而乘馬,稱馬鳴王菩薩,鄉(xiāng)人多拜之?!痹诮虾技魏粠?,馬頭娘就是家喻戶曉的“蠶花娘娘”,百姓將她奉作神明,尊為蠶神,塑像供于蠶花圣殿。
江浙一帶百姓習慣將蠶神尊稱為“蠶花娘娘”。傳說蠶花娘娘在世時最愛吃小湯圓,因此,每年蠶寶寶三眠后,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碗“繭圓”,虔誠地酬謝蠶花娘娘保佑,這種風俗習慣一直保持至今。
周江鴻先生是德清人,對德清蠶俗文化熟稔于心;他又是德清縣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長期研究民間民俗文化。從他所撰的這本書中可知,德清蠶花剪紙習俗盛行于民間鄉(xiāng)野,歷史悠久。據剪紙藝人傳承譜系推算,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過去,農村養(yǎng)蠶人家必育貓以防鼠患,稱為“蠶貓”,為的是防范老鼠吃蠶寶寶或咬蠶種紙、蠶繭。后來,專門有民間藝人用紅紙剪出貓類圖樣,賣予蠶農,剪貼“蠶貓”的另一個用意是借助巫術來避鼠害,成為一種辟邪物,一般貼在蠶笪(圓形竹匾)上,或者跟蠶種碼放在一起。吉祥蠶花圖案貼于大門、蠶房、養(yǎng)蠶器具上。剪紙圖案有“聚寶盆”、“搖錢樹”、“蠶貓”、“蠶花娘娘”、“蠶花簞”、“萬年青”等,寓意吉祥?!熬蹖毰琛笔菍︷B(yǎng)蠶業(yè)的祈愿,蘊含“蠶花廿四分”的意義,它跟插蠶花、唱蠶歌一樣,寄托蠶農美好的祝愿,祈望蠶繭豐收。
據《農桑輯要》一書中記載:蠶初生時忌屋內掃塵,忌煎爆魚肉,忌敲擊聲響,忌哭泣叫喚或者穢語淫詞,忌煙熏、熱湯、潑灰,忌酒醋、魚腥、麝香等物,忌產婦孝子入家,飼養(yǎng)者不得更換顏色衣服等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行各業(yè)都有禁忌,但像養(yǎng)蠶禁忌之多之嚴之繁瑣,恐怕絕無僅有。
新市蠶花廟會軋蠶花
《德清掃蠶花地》一書還特別輯錄了德清千年古鎮(zhèn)新市歷年蠶花廟會、軋蠶花等民風民俗史料檔案,客觀地敘述了德清蠶俗的原始風貌。新市蠶花廟會軋蠶花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清早期已初具雛形。胭脂弄為新市蠶俗“軋蠶花”活動場所。民國《德清縣志》“風俗篇”記載:“清明后覺海寺有香市,村農婦女結伴成群,名曰軋蠶花?!泵髑鍟r,胭脂弄前覺海禪寺供奉蠶神娘娘。每年清明時節(jié),四鄉(xiāng)農婦均要到覺海寺祭蠶神,當日多達成千上萬人。胭脂弄與之相交的寺前弄是通達覺海寺的必經要道,因巷子狹小,民眾在胭脂弄、寺前弄你擠我軋,故曰“軋蠶花”。
新市也是完整保留古老祈蠶風俗的傳承之地。1999年,新市鎮(zhèn)政府順民意興民風,重振蠶文化,促進蠶桑生產,恢復已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新市蠶花廟會,重現江南蠶文化古老習俗風采,展現了古鎮(zhèn)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古老的《蠶花謠》,穿越千年時光,在江南小鎮(zhèn)新市大街小巷回蕩。
2013年4月,一年一度的新市蠶花廟會如期舉辦。一老一年輕的兩女子,身穿紅襖紅裙,頭戴蠶花,發(fā)髻插鵝毛,邊唱邊舞“三月(臺格拉)天氣暖洋洋,家家(臺格拉)護種搭蠶棚。蠶棚(臺格拉)搭在高廳上,柋窗紙糊得泛紅光……”同時,還表演與養(yǎng)蠶有關的舞蹈動作。曲調高亢,動作利索,吉祥喜慶。歌曲一段唱畢,表演者手持小蠶匾走向觀眾,觀眾隨之蜂擁而上、匾里的蠶花被一搶而空。
德清掃蠶花地代表和演繹了江南古老的蠶文化習俗,傳遞一種積極向上、追求勤勞祈福的鄉(xiāng)土文化信息。浙江省非遺叢書之一《德清掃蠶花地》為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江南蠶桑文化打開了一道鑒賞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