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梅
《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知識的陳舊和更新周期越來越短,人們獲取知識不再局限于學校的學習期間,人們需要的是“終身學習”。因此,當今的教學方法不能只停留在“教什么”、“如何教”等方面,而應該重視“如何學”、“如何學之有方”的研究。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通過自學、探索、發(fā)現(xiàn)獲得科學知識。
《化學課程標準》將研究型學習列入課程計劃,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在逐步形成。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是新課程體系的兩大支柱,二者相互聯(lián)系,將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就化學學科而言,化學學科以其實踐性、綜合性、廣泛性、適用性的特點,促進學生對化學學科知識的掌握,從而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提高能力。
高二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占有量,以及跨學科的綜合思維能力。在高二年級開展研究型學習與化學學科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指導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與化學學科整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為了保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充足時間,切實減輕高二學生過重的課程負擔,在高二下學期我選擇第八章合成材料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對象。因為這章教學要求層次比較低,而且全章教學又沒有很多理論知識,所以本章不是教學的難點,而這一章密切聯(lián)系實際和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學生非常感興趣。若是教師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進行講解,則勢必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這一章還用一定的篇幅介紹白色污染,若只是要學生看看書,膚淺地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而并沒有實際考察體驗,那么這樣的知識也并不豐滿,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并沒有被激發(fā)。
將這一章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活動進行開展,讓學生走進商城、工廠,走進生活,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帶進課堂,互相交流學習,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合成材料的重要性,增強對合成材料的親切感,使學生的學習更有興趣、更生動活潑。
指導教師首先對將要研究的課題做一些背景知識準備,如講加聚反應,認識高分子化合物等,當然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讓他們想?yún)⑴c、想研究。
在學生有了一定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后,提出總課題“認識合成材料”。
研究目標:認識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和基本性質;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及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點和用途等;了解白色污染,樹立環(huán)保意識。
教學設計:高分子材料無處不在,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教材中作了一定的介紹,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將學生分為四個大組(按學生的個人興趣自由組合),分別就以上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在每個大組的基礎上又將學生分成小組(一般4—5人為宜),就這一研究領域中的某一問題進行研究。
第一步驟,學生根據(jù)小組所負責的內(nèi)容進行開題報告(包括可行性驗證,研究計劃、方法、時間等),教師進行指導。第二步驟,在圖書館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閱所需資料,做好資料收集。第三步驟,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去工廠、商店實地考察。第四步驟,整理報告,實驗研究,做出專題小論文或制作課件、展板、實物標本等,并在課堂交流匯報,相互學習。第五步驟,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指導、總結。
研究成果采擷:各個小組在課堂上進行了匯報,如“塑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小組的成員一邊展示制作的課件,一邊介紹塑料的歷史、現(xiàn)狀(包括利、弊)及對塑料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展望。這其間還給學生介紹一些小常識,現(xiàn)場教學生利用試驗方法鑒別有毒塑料和無毒塑料,學生積極響應,紛紛要求上臺演示,課堂上出現(xiàn)預約的氣氛。
“生活中的合成纖維”小組的學生以網(wǎng)頁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合成纖維的來歷、紡織纖維種類、常見衣料成分及特性等,給學生介紹一些洗衣常識,鑒別化纖衣料的方法,最后將自己制作的不同纖維實物標本展示給學生看。
“白色污染”小組的組長像專家一樣向學生介紹白色污染的概念、來源、危害及目前治理白色污染的技術,還給學生展示他們到白色污染嚴重的區(qū)域拍攝的照片。
在每一組匯報之后,其他小組都可以提問,最后進行評價和總結。
在這樣的課堂上、這樣的教學中,與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以上案例是以教材的基本內(nèi)容為依托,實施化學學科內(nèi)的研究性學習,這種方式便于將研究性學習理念貫徹得更為充實。同時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在研究性學習與化學學科整合過程中,我們不僅采用課題研究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理念,如給出新信息,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如呈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設計方案,設計實驗解決問題,等等。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內(nèi)容更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科技的發(fā)展,重視體現(xiàn)師生、生生和課本之間的交流對話,這一切都要求在教學中建立起師生交流互動。學生自己探索的新模式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探索前進,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