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強
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做到理解數(shù)學概念、探究及應用數(shù)學結論.由于對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把握不準,在初中數(shù)學探究式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反思.
問題一:探究范圍過于局限
存在現(xiàn)象:探究范圍局限課本要求的“一起探究”、“大家談談”、“做一做”中的原有內容,認為這樣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殊不知教學任務是在每節(jié)課師生通過對有關本節(jié)課知識和能力的問題做盡可能多的探究,最大限度地啟發(fā)學生思維,開闊學生思路.
解決策略:具有擴充探究范圍的意識.
為了使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或能力點都能夠熟練掌握,教師必須具有擴大探究范圍的意識,即對課本中的“一起探究”、“大家談談”、“做一做”、例題等要做深入研究,看如何擴大探究范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1:(華師大版16.2)如圖,已知菱形ABCD的邊長為2cm,∠BAD=120°,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試求這個菱形的兩條對角線AC與BD的長.
對于這個例題我是這樣安排的,已知條件不變,改所求的問題為:盡可能多地作出你的判斷,并給出說明.
學生給出的答案有:
1.周長AB=8cm.
2.BD平分∠ABC,∠ADC:AC平分∠DAB,∠DCB,∠DBA=∠DBC=30°,∠DAC=∠BAC=60°.
3.圖形中有四個全等的銳角為30°的直角三角形,上下兩個頂角為120等腰三角形,左右有兩個等邊三角形.
4.通過在∠ADO=30°求出對角線BD=2OB=2cm,AC=2OA=2cm.
5.通過△ABD是等邊三角形,AB=2,求出BD=2cm,OB=1cm,然后在Rt△AOB中,應用勾股定理求出OA=cm,AC=2OA=2cm.
6.在菱形ABCD的面積中,有的求其中一個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再乘以4,有的作出菱形的高,利用菱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菱形面積等于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評析:學生既分析了圖形,又能一題多解,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最好的是學生發(fā)現(xiàn)了菱形面積等于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問題二:給不足探究時間
存在現(xiàn)象:讓學生探究一個問題,自己也不下講臺了解學生的探究進程,只是為了自己課堂時間的安排,沒幾分鐘就喊停止,這樣的探究就是一種形式,擺樣子、作秀.
自主探究的目的在于學生獨立地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活動實現(xiàn)和反映其思維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探究過程中,要給足學生探究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策略: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jù)班級學習水平的不同、設計問題的不同,問題的準備程度的不同,問題難易程度的不同作出預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要適時對學生的進展情況進行了解,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間,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不要因課堂教學中內容多等原因造成自主探究的半途而廢,也沒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例2:(華師大版18.3)如圖所給出的是一次函數(shù)y=x+1的圖形,從中盡可能多的得出相關結論.
1.讓同學觀察圖形:從左往右看是一個上升的趨勢,順勢提出問題:為什么y會隨x的增大逐漸增大呢?結論:在一次函數(shù)y=kx+b(k≠0):(1)當k>0,y隨x的增大而增大;(2)當k<0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
2.引導學生觀察圖形一次函數(shù)y=x+1的圖形,經過了一、二、三象限,提出問題由學生思考,什么時候一次函數(shù)圖形不經過一、三、四等別的象限呢?從一次函數(shù)y=x+1中k=>0,它只能經過一、二、三或一、三、四象限,那么順勢提問為什么不是經過一、三、四象限呢?因為直線與y軸的交點(0,1)從而決定圖像只能經過一、二、三象限,歸納出在一次函數(shù)y=kx+b(k≠0)的圖形分布特點.
3.有學生提出一次函數(shù)y=x+1與x軸,y軸有交點,根據(jù)x軸,y軸上的點的特點得到交點坐標(0,1)(-,0),從而歸納一次函數(shù)y=kx+b(k≠0)與x軸,y軸的交點坐標(-,0),(0,b).
4.在上題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不解方程求x+1=0的解,從函數(shù)圖像上來看,可以轉化為直線y=+1確定它與x軸交點橫坐標的值,因而解決一元一次方程與一次函數(shù)的關系:根ax+b=0(a≠0)的值為0時,求相應的自變量x的值,觀察圖形虛線兩旁的部分有何特點時,虛線左邊的部分所對應的y值小于0而虛線右邊的部分y值大于0,從而了解了一次函數(shù)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系,解ax+b>0或ax+b<0可以轉化為:當一次函數(shù)的值大于或小于0時,求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從函數(shù)圖形來看,可以轉化為:已知直線y=ax+b確定圖形在x軸上方或在x軸的下方時對應的x的取值范圍.
5.繼續(xù)觀察直線與x軸、y軸相交的圖像,交點坐標與坐標原點構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而交點坐標A(0,1),B(-,0)△ABC的面積為:×||×|1|=,歸納一次函數(shù)y=kx+b(k≠0)與平面直角坐標系所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面積問題在二次函數(shù)與一次函數(shù)的綜合題中經常出現(xiàn),這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有了初步了解.
評析:解決這個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所花費的時間肯定超過了我們的預計,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學生的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給足學生探究時間,讓探究繼續(xù)進行,同時體現(xiàn)真正以學生為中心.
問題三:輕視了獨立探究與合作探究的選擇與指導
存在現(xiàn)象一:隨意性:獨立探究與合作探究的使用的隨意性.這樣做,課堂氣氛較好但實際效果并不好.獨立探究結束則找學生說明結果,若說得對就到此為止,要知道這時可能還有部分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合作探究分組結合,氣氛熱烈;探究結束,提問舉手回答了事.
存在現(xiàn)象二:分組合作無指導:對獨立探究與合作探究使用的缺乏細致研究,在使用上沒有教師的指導,在效果上只能看表面而不能看實質.
解決策略:
1.獨立探究單獨使用要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碰到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在備課中設計好了一個問題,可是在課上讓學生獨立完成時,你會觀察到一部分學生能夠完成,另一部分學生并不順利,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單獨使用,不能完成任務的學生聽其他學生說說答案,還是不能理解,那么建議獨立探究單獨使用要少.
2.先獨立后合作相結合.先獨立思考,能充分開發(fā)自己的思維,檢查自己的能力,后合作探究,分組計學生交流,通過學生交流、老師指異,學生思維得到開闊,學會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
3.重視小組長的作用.在合作探究的分組要設小組長.小組長的使命是保證你這個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討論歸納每個成員做法的合理性及出錯情況.這樣做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思維通過討論得到完善,最后由學生或教師作出總結.
例3:(華師大版25.3)如圖,為了測量電線桿的高度AB,在離電線桿22.7米的D處,用高1.20米的測角儀CD測得電線桿頂端A的仰角a=22°,求電線桿AB的高(精確到0.1米).
教師安排:
1.先獨立解答完這道題.
2.分組交流,要求各小組長保證共同討論每個成員解答的情況,歸納正確合理的解法和出錯情況.
3.每個成員要向小組復述分析這道題的正確解法.
評析:解直角三角形問題是一個難點,按上面的方法處理,這節(jié)課通過練習,作業(yè)的情況看效果非常好,因為通過合作交流合理的指導要求,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得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就連計算的細節(jié)學生也能選擇合理方法避免失誤,不僅還原了數(shù)學學習的本來面目,數(shù)學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更展現(xiàn)了教學藝術性的魅力.
問題四:輕視學生提出的探究內容
存在現(xiàn)象一:沒有認識到數(shù)學的教學不僅是課本知識的教學,同時還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
存在現(xiàn)象二:總是害怕教學時間不夠,完不成教學內容,要解決的是教師要有靈活的課堂調控能力.
解決策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適時改變探究的內容.
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啟發(fā)同學提出問題:“同學們就這個題還能提出什么問題需要我們共同研究的?”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那么我們該怎么辦?是放棄還是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我以為我們要進行這方面的教學,絕不能因課堂內容和時間的關系而放棄.否則就會削弱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也不符合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要求.
長時間進行這樣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了學生思路,縮短了探究一般問題的時間,并不影響課本內容的完成.
例4:如圖,在△ABC中,D、E、F分別是AB、BC、AC的中點,AC=12,BC=16,求四邊形DECF的周長.
學生通過獨立探究和分組探究,和課前預計的一樣,學生能夠求出四邊形DECF周長為:28.
這時有學生舉手說:“這個圖形很特殊,我們該分析一下這個圖形”.
此刻,我們必須作進一步研究,安排學生分析這個圖形,經學生共同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結EF后得3個平行四邊形,分別為?荀BEFD,?荀ECFD,?荀ADEF,還有△ADF≌△BDE≌△ECF≌△DEF,且這四個三角形中每個三角形面積等于大三角形△ABC面積的四分之一.
評析: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教師給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規(guī)律、解決問題提供了合適的機會,體現(xiàn)了新課標提出的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