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現(xiàn),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這種教學資源往往在所謂“高效課堂”教學追求下被忽略。教學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時,一些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課一開始先揭示“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運用思想方法的遷移啟發(fā)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推導看似“短、平、快”,但卻缺失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過程,掩蓋了學生在推導和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錯誤,學生的探索只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按圖索驥”。從學生原生態(tài)的認知出發(fā),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暴露和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其課堂教學的狀況又會如何?為此,教者對該課的相關教學片斷進行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比較。
一、問題引領驅(qū)動,留有思維空間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兩個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為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作策略準備,滲透轉化的思想。并通過猜想、操作、驗證、歸納、總結得出面積計算公式。但是,這樣的教學過程實際體現(xiàn)的是教者教的思維過程,忽視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真實思維的展開過程。我們的孩子是在什么基礎上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之前如果沒有任何的鋪墊,孩子們會想到什么呢?基于孩子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錯誤?教師也可以用下面這個方式來授課:
出示一個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的平行四邊形。
師: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課堂伊始,靜靜的思考后,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出示學生的各種解法,尤其對“底×鄰邊”的方法重點辨析。
師:說說你們各是怎么想的?
生1:平行四邊形是容易變形的,可以變成長方形,所以我用長×寬計算。
(出示自制的可以拉動的長方形框架,適時演示把平行四邊形推拉成一個長方形,如圖1):
師:這樣的想法挺有道理的,你們同意嗎?
生2:同意。(全都大聲呼喊,僅有個別同學猶豫不決)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真的等于底乘鄰邊嗎?
生猶豫比劃著,把這個長方形再往下拉,面積變小了呀!
隨著學生的回答,電腦動畫順勢演示將長方形框架逐漸變形的過程(見圖2)。學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生3:老師,那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不一樣大。
生4:長方形面積要比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大。
生5:老師,長方形面積最大,平行四邊形面積逐漸變小,都快成0了。
師:那到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剛才的拉動對你有何啟發(fā)呢?
學生又陷入了靜靜的思考中。靜待之后,孩子們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生6:我能上來畫一下嗎?(孩子激動地走向前)我把這塊割下來,補這邊(如圖3)。
生7:我和他的想法一樣,把多余的這一塊移過去,就是個長方形。
師:這次是不是把它拉成一個長方形的呀?我們怎么做到的呀?
生8:這次是剪掉再拼上去,等于沒變。
(順勢出現(xiàn)平行四邊形紙板,讓學生邊說邊操作)
師:比較兩次變化,都是變成了長方形,有什么不同?
生9:剛才是拉,我發(fā)現(xiàn)是周長沒變,而這一回是剪的,我發(fā)現(xiàn)是面積沒有變。
生10:雖然都變成長方形,但一種是周長不變,一種是面積不變。
……
在這個案例中,教者跳過例題的鋪墊,直接出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圖,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讓學生嘗試解決。留給學生很多思考的余地,得以暴露學生最真實的思維。由于知識的遷移,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自然而然會聯(lián)想到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而且,由于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的特征也自然會想到用拉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是學生的真實思考。課堂中,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最原生態(tài)的思維認知,并把學生這種最原生態(tài)的思維認知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通過問題的引領驅(qū)動,給予學生辨析、交流、反思、頓悟的時間,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軌跡,讓學生思考有載體,從而使教學有的放矢。
二、提升學習興趣,點撥思維斷層
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而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又是借助于數(shù)方格的方法來研究,用轉化的方法來研究面積這在學生思維上來說是“斷層”的,學生欠缺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和能力認知,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的教學點撥。例如在學生感知到用底乘鄰邊有誤,但又一時找不到正確方法時,教師適時的點撥:“剛才的拉動有沒有別的啟發(fā)呢?”引導學生觀察拉動后的定格畫面,教師親切的話語,鼓勵的眼神、配套的媒體課件演示,在靜靜的思考之后,學生有了發(fā)現(xiàn),有了頓悟,此時教師再次追問:“都是變成長方形,這兩次變化,有什么不同?”在辨析中,讓學生接近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zhì)。
富有藝術性的“點撥”是啟動學生思維的“鑰匙”,也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熱情的催化劑,通過點撥能疏通學生的思路,并把學生獲取的感性知識升華至理性,使學生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得以落實,使教學更加深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新舊知識銜接處“點撥”,引領學生知識遷移;要在教學內(nèi)容重點處“點撥”,引領學生破解核心;要在學生學習的難點處“點撥”,引領學生拓展思維;在“動態(tài)生成”處“點撥”,引領學生能力發(fā)展。點撥要看準時機,把握火候,點撥要在學生思維的“憤悱”之際。
三、聚集問題本質(zhì),提升思維層次
啟迪思維,發(fā)展智能,一直是數(shù)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新課程改革,數(shù)學教學更應該關注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發(fā)展。在教學中,除了要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過程,還要在展現(xiàn)的基礎上點拔,在點拔其礎上提升,要設計接近數(shù)學本質(zhì)的情境問題串,引領學生聚焦問題本質(zhì),一步步往問題的縱深處探索,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悟、悟中創(chuàng),提升思維層次。
例如,在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后,可以設計一個開放練習: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利用學生畫出的各種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適時追問:“形狀不同,為什么面積相同呢?”從而揭示其本質(zhì),都可以轉化成一個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長方形,即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相等。在此認知的基礎上繼續(xù)追問:“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一定等底等高嗎?”讓學生再次辯證地反向思辨,不斷接近并直至概念本質(zhì)。層層思辨后,還要引導學生總結反思:“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你是怎樣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在回顧反思中,學生厘清自己的思維發(fā)展過程,提升數(shù)學學習能力。
數(shù)學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是以充分展現(xiàn)思維過程為前提的,是在展現(xiàn)的過程中得到錘煉和提高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展現(xiàn)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特別注意展現(xiàn)數(shù)學概念、法則、性質(zhì)的提出過程;獲取知識的探索過程;方法和規(guī)律的概括、發(fā)展過程;知識結構的建立、推廣、發(fā)展過程。并將這一過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用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把知識貫穿起來,使學生真正領會到數(shù)學知識深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逐步形成一種主動弄清問題的內(nèi)心需要和向未知領域探索的精神。
(鄭麗萍,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2253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