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
[摘 要]文化社會學認為文化沖突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文化整合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生的文化場域來看,由時代性與民族性所造成的文化沖突是兩個最主要的方面?;跁r代性的文化沖突引發(fā)了高勢位文化向低勢位文化的傳播,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必然性;基于民族性的文化沖突則決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為主位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選擇與建構,實現(xiàn)文化整合。
[關鍵詞]時代性;民族性;文化沖突;文化整合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9 — 0008 — 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近百年中西文化大碰撞和大融合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化社會學認為文化沖突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文化整合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文化社會學的視角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沖突的性質及過程,對于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生、發(fā)展及變化的規(guī)律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化沖突是指“不同性質的文化之間的矛盾性的表現(xiàn)” [1](P295),導致文化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諸如區(qū)域、時代、民族以至階級、集團等。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生的文化場域來看,時代性與民族性差異是導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沖突的兩個主要方面。
一、時代性沖突與文化傳播的必然性
從文化的存在狀態(tài)來看,任何一種文化都可以被納入一定的時空框架并加以定位,因此往往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從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來看,一切文化又總是在特定的時空坐標中確定自身并實現(xiàn)演化,因而必然體現(xiàn)著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統(tǒng)一。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存在著非同步性,因而造成其在發(fā)展層次和態(tài)勢上存在著時間落差,此即文化的時代性差異。這種差異往往表現(xiàn)為文化發(fā)展水平的差異,與文化的民族風格和先進性無關,它是由不同社會階段之間的差距所決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言,“任何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2](P436)在同一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文明發(fā)展程度是有強弱之別的,這種文化勢位的落差往往決定了文化傳播的方向。一般而言,文化和文明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往往呈現(xiàn)出蓬勃向上的態(tài)勢,會不斷向外擴張和輻射;而在文化和文明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一方面會因自身文化的凋蔽難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形成文化引進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對發(fā)達地區(qū)文化的崇拜心理,也會對外來文化的引進和接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就文化傳播的方向而言,一般總是由文化發(fā)達的高處流向文化不發(fā)達的低處。如中國歷史上漢民族形成的發(fā)達的農業(yè)文化對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影響,西方歷史上羅馬文化對日耳曼民族文化的征服等。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資產階級“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3](P36)
自14世紀以來,歐洲經歷了諸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一系列文化變革后,在政治上,資產階級逐漸取代封建貴族掌握了統(tǒng)治地位;在經濟上,工業(yè)革命的變革高潮使資本主義經濟空前發(fā)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在完成了文化、政治和產業(yè)這三場變革之后,至18世紀下半葉,一個嶄新的西方工業(yè)文明崛起于歐洲西北部。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這種融合了基督教文化、理性主義文化和科學主義文化的近代資本主義文化也逐漸崛起為一種高勢位的文化,這種文化對經濟和政治的反作用則使歐洲逐漸擺脫了中世紀的陰霾走向現(xiàn)代化。
與此同時,地處歐亞大陸東部的中國,自明朝中葉以來卻一直陶醉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主義文化早已呈衰敗之勢。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國門洞開,“進行國際貿易和戰(zhàn)爭和西方”向“堅持農業(yè)和官僚政治的中國”發(fā)起了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全方位的挑戰(zhàn),但早已日漸式微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卻無力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遭遇的挑戰(zhàn),實質上就是文化時代性的挑戰(zhàn)。歷史學家翦伯贊曾以中日甲午戰(zhàn)爭為例說明近代中國和日本的較量,不僅是兩個國家的較量,更是兩種文化的較量。他指出,“甲午之戰(zhàn)從表面上看,是中日戰(zhàn)爭;但從本質上看,則是日本資本主義對中國殘余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清算,而這就是中國失敗的最主要原因?!?[4](P338)五四時期,兩種文化在時代性上的沖突曾激發(fā)起不少仁人志士用古代中國的國民性格去對比近代西方國家的國民性格,用舊時代的盲從態(tài)度去對比新時代的科學態(tài)度,用陳舊的專制習慣去對比新興的民主習慣等等,并得出了告別過去,再造青春中華的結論。1923年,瞿秋白在《新青年》上撰文稱,“東西文化的差異,其實不過是時間上的……是時間上的遲速,而非性質上的差別?!?[5](P9)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時間上的滯后性,造成了西學東漸的必然發(fā)生,其實質就是高勢位文化向低勢位文化的傳播,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文化的時代性沖突決定了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向中國傳播的必然性。正如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近代中國由于封建主義文化自身的落后,民族危機的加重,引進資本主義文化的狂飆便不可避免。誠如毛澤東所言,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先進的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找真理,“被迫從帝國主義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 [6](P1403)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的選擇從器物、制度到精神逐步深化的脈絡,充分地表達了力求用資本主義文化取代封建主義文化的訴求。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空前劫難卻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西方工業(yè)文明產生了危機感。梁啟超在其《歐游心影錄》中曾說:“大凡一個人,若使有個安心立命的所在,雖然外界種種困苦,也容易抵抗過去,近來歐洲人,卻把這件沒有了?!盵7](P10)不難看出,梁啟超已然認識到近代資本主義文化雖然發(fā)達,但缺少個“安心立命的所在”。對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的失望,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兩種新的探求:一是回歸傳統(tǒng);二是引入人類發(fā)展最前沿的文化,以實現(xiàn)對封建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的雙重超越。
何謂人類發(fā)展最前沿的文化?文化社會學認為文化的時代性與先進性并不等同,時代性更多的表明此種文化產生的必然性,而先進性則表明的是此種文化所代表的是社會進步的潮流,體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此時站在人類文化最前沿的當屬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指出,“由今言之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而東西文明真正之調和則終非二種文明本身之覺醒萬不為功” [8](P214)。陳獨秀也指出:“近世文明之發(fā)生也……政治之不平等,一變而為社會之不平等;君主貴族之壓制,一變而為資本家之壓制,此近世文明之缺點,無容諱言者也。欲去此不平等與壓制,繼政治革命而謀社會革命者,社會主義是也?!?[9](P138)可見,能夠實現(xiàn)對封建主義文化和近代資本主義文化雙重超越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正如瞿秋白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將開全人類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足以光復四千余年文物燦爛的中國文化” [10](P213)。
可見,正是文化的時代性沖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必然性,也是由高勢位文化向低勢位文化傳播規(guī)律所決定的;文化的時代性與先進性的沖突則決定了歷史主體的文化選擇,選擇馬克思主義以實現(xiàn)對封建主義文化和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的雙重超越。
二、民族性沖突與文化整合的必然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和享用的文化具有和其他民族相區(qū)別的特色和個性,它體現(xiàn)在一個民族文化的多個層面,既有物質文化層面,也有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層面。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環(huán)境、生產方式和社會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文化的民族性沖突不可避免。這種沖突往往要求外來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要結合本土文化,進行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在異質文化相互接觸過程中,“一個文化系統(tǒng)作為主位文化,以其文化價值為核心,以自身內在結構為參照而對其它客位文化的文化特質的選擇和建構” [11](P37)。簡言之,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趨于一體化的過程。文化整合使原來淵源不同、性質不同、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內容與形式、性質與功能等方面不斷發(fā)生變化,特別是為共同適應社會的需要,逐漸融合,最終形成新的文化體系。但是文化整合并不是不同文化的機械組合,而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產生一種新的文化。如中國化佛教的代表禪宗,它既包含了印度佛教的內容,又融合了中國儒家哲學和黃老哲學的精髓,是在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化體系。一般來說,一種文化體系,愈是重構了不同的文化特質,往往就愈豐富、愈有生命力;同樣,一種文化體系愈豐富、愈有生命力,它的重構能力往往就越強。
作為一種文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深刻矛盾的反映,其文化形態(tài)、思維特點都具有歐洲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色彩。因此,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面臨著與原來截然不同的文化境遇,這種文化境遇的轉變,就要求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以中國的實際為出發(fā)點,“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yōu)橹袊问健?[12](P335),這個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合的過程。就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而言,在文化整合中具體表現(xiàn)為主位文化對客位文化的文化特質的選擇和建構關系,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這一代表先進社會形態(tài)的思想文化為核心和參照系,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使馬克思主義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都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成為中國人民特有的理論。
第一,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獨具特色的范疇改造成符合時代主題需要的新范疇。
“實事求是”是中國儒家實用理性思維方式的經典表述,它源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其中有“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一語。唐代史家顏師古訓其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币饧磩毡厍蟮檬聦嵏鶕?,探求真實的結論。清初學者顧炎武曾以經世致用之“實學”,反對宋明理學言心言性之“空談”。后來乾嘉漢學訓釋經義,更加強調“實事求是,不主一家”。可見,“實事求是”原本是一種漢學考據學的學風和方法。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對“實事求是”做了全新的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13](P801)毛澤東根據時代主題的轉換,賦予了“實事求是”以新的時代內涵,并使其成為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和黨的思想路線的精確概括,“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盵14](P278)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靈魂”,“實事求是”不僅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弘揚和發(fā)展。
第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與馬克思主義精神內涵相契合的概念范疇,努力克服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使其科學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著悠久的辯證法傳統(tǒng),這為中國人接受和闡發(f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因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中國傳統(tǒng)的辯證法又帶有一定的循環(huán)論和均衡論的色彩。為此,毛澤東對其進行了根本的改造和科學的總結,他深刻地闡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關系,并從“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引申出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踐結論,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另外,知行問題也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聚訟不已的論題,先哲們對心物、知行之辯,對知依賴于行,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有著樸素而直觀的認識。但是他們往往把“行”理解個人的道德踐履,沒有看到人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才是聯(lián)結主觀和客觀的真正橋梁。1950年,毛澤東在發(fā)表《實踐論》時,加了一個副標題“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他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理論立場,以科學的實踐概念為基礎考察知行問題,特別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15](P282)。他提出的關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等觀點,推動了中國幾千年來知行學說的發(fā)展,并使其達到一個新高度。另外,毛澤東還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群眾觀點結合起來,將其具體化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
第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理念進行整合闡發(fā)。
作為中華民族的處世準則和價值目標,“和而不同”源于《國語·鄭語》?!胺蚝蛯嵣铮瑒t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意即只有不同的事物和諧相處,才能產生新的事物,才能發(fā)展壯大。如果只有一種聲音、一種顏色、一種味道,則無法做出評價,也不能成為美的音樂、美的文彩和美的味道。“和而不同”在肯定事物多樣性的前提下,主張以寬廣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見解。這種承認差異,不斷交流,互相補充的價值取向,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針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了“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提出了諸如“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平共處”、“一國兩制”、“世界文明多樣性”、“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理論、新原則和新構想。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文化現(xiàn)象中,兩種文化在時代性上的沖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必然性,在民族性上的沖突決定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的必然性。
〔參 考 文 獻〕
〔1〕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翦伯贊史學論文選集(第1輯)〔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瞿秋白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23)〔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李大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1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11〕胡啟勇.文化整合論〔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2,(01).
〔1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