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環(huán) 蔣靖
2013年我國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已經(jīng)達356499人,他們分布在我國各個省區(qū)市的不同類型的學校中。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是被中國本土文化所吸引,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又要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及學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而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而言,更好地將中國的文化理念有效地對來華留學生進行合理輸入能夠使留學生在知曉當?shù)匚幕幕A上更好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知識,還能減少由于跨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誤解和矛盾。因此如何更好地將中國文化作為老師與學生、學科知識與文化素養(yǎng)之間的黏合劑顯得尤為重要。
一、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程的開設
在國內(nèi)來華留學教育迅猛發(fā)展的時期,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著手以各種形式在來華教育中開設中國文化類課程。我校從2005年招收來華留學臨床醫(yī)學本科生,現(xiàn)有來自巴基斯坦、贊比亞等十幾個國家地區(qū)的留學生一百余人。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嘗試,我校在原有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上為留學生專門開設中國文化課,并使之在整個課程體系當中占有不小比重。為何學習漢語還要繼續(xù)開設中國文化課?因為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更注重語言基本要素的講授和練習,也就是說對外漢語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漢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在授課過程中也會有中國文化的講授,但基本上都是根據(jù)需要學習掌握的語言知識點進行的教學設計。而專門設置的中國文化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漢語語言知識點的學習,從文化的角度對課程進行編排和講授,不要求授課內(nèi)容和進度與漢語語言學習同步。簡言之,來華留學中國文化課程的開設是讓學生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
二、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程中的本地文化元素
來華留學生進入中國后,就會在不同地區(qū)的學校進行學習和深造。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同地區(qū)的本土文化不斷地演變。將本地文化元素融入中國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在于更好地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差別,使得來華留學生在今后對中國文化有更完整、更理性的認識,通過課程學習讓他們不會對中國文化有以偏概全的誤解。本地文化的有效輸入能夠更好地讓學生融入當?shù)厣鐣?。以贛南醫(yī)學院中國文化課程為例,在課程初期主要介紹中國概況,讓學生對中國的地理、人文、風俗有最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將富有贛州本地文化特點的內(nèi)容選入課程。在實際的課程編排中結(jié)束中國地形、地貌的講授課程之后,開始江西和贛州的地形、地貌的講解,再與贛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進程相結(jié)合,讓留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所生活的城市從古至今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和不同歷史變革時期這座城市的命運。這里面提取綜合了客家文化、宋城文化和紅色文化等諸多贛州本地文化的重要元素,這種以文化元素為主線的本地文化提取模式在中國文化教學中頗有益處,能夠使得中國文化課程更生動、豐富。以點與點結(jié)合的方式便于課程的教學實施,不是單獨地講授地理或者歷史,而是以文化元素表現(xiàn)的文化點為載體,以講故事的形式將一個個本地文化元素有機的串聯(lián)在一起。這種依托點對點的課程設計方式可以自由地將文化點進行串聯(lián),可上可下,使得中國文化課程很好地在中國文化和本地文化中以點相連形成適合本校留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的文化面,最終讓學生將不同的文化立面進行組合,經(jīng)過他們學習過程的加工處理讓這些文化元素有效地得到傳播。作為我校中國文化課程的組成部分,教師定期帶領或引導學生前往在理論課程中提到的相應地點進行實地了解,從而把中國文化課程變生動、變具體。在教學方式和技術上,課程在多媒體教學中主要突出適時播放中英文視頻,以及豐富的圖片和音頻等。在課程之后,留下一定的文化元素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尋找,從而讓學生擁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與贛州本土文化融合的中國文化教學,贛南醫(y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在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和贛州本土文化的了解明顯加深。從在入學之前對中國文化的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到對中國文化有了大概的印象,再到對贛州本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興趣,留學生在贛州留學期間學期本地文化不僅使得他們在當?shù)厣钇陂g獲得更好的文化認同、彌合一部分文化差異。同時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將中國文化和贛州本地文化更好地以自己的方式帶到他們的國家進行有效的國際傳播。這一自我內(nèi)化的傳播過程,以及不同的傳播途徑,能夠更好地讓中國文化和贛州文化在國際上得到認同,最終讓教與學產(chǎn)生良好的雙向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任雁.關于我校國際學院留學生《中國文化概況》課程教學的思考.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2]王璦琿.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態(tài)度與需求.北京大學,2012.
[3]梁艷.宋城贛州地名的文化透視.文教資料,2011,14.
[4]許麗.“紅色經(jīng)典”與贛州當代文化建設.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
2014年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編號:1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