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冰
英語寫作處于英語教學的最高階段,高中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詞匯、語法基礎和英語語感,因此,就對學生學習英語提出最高要求——英語寫作。由于各種原因,一些農(nóng)村高中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不容樂觀,如何有效開展英語寫作教學,成為廣大農(nóng)村英語教師面對的一個難題。我認為,高中英語的寫作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和引導。
一、積累詞匯是寫作訓練的基礎
農(nóng)村中學的高中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沒有打牢,大多數(shù)學生初中的基本詞匯都過不了關,因此必須堅持每天聽寫、默寫,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日常詞匯。在操作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寫出聽到的單詞,還要盡可能地寫出與此單詞有關同根詞、派生詞等,使所記憶的詞匯得到最大限度的復現(xiàn)。
二、句型教學是寫作訓練的關鍵
英語屬于結(jié)構(gòu)語言,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語等,這些都是不可變的。我們學過的簡單句的五種基本句型是所有句型結(jié)構(gòu)的基礎:(1)S+V;(2)S+V+O;(3)S+V+O+O;(4)S+V+P;(5)S+V+O+C。幾乎所有的英語句型都是五種句型的擴展和延伸變化,因此,訓練學生寫作的關鍵就是要訓練學生熟練運用這五種基本句型和它們的各種變式結(jié)構(gòu)。
三、連句成段是寫作訓練的途徑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句型,并能較自如地運用它們造句時,應該引導學生做進一步訓練。近幾年高考都要求“使用較多語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因此要想得高分,除了要點和語言要準確度以外,還必須在較復雜的句子結(jié)構(gòu)或較高級的詞匯上有所表現(xiàn)。高考評卷標準明確指出“句式單一,缺乏生氣的文章,哪怕無任何錯誤也不可能得高分”,相反,“有些錯誤,但是為了使用較復雜結(jié)構(gòu)或較高級詞匯所致”,給分檔次仍在較高檔。所以要著重訓練學生對于不同句式的掌握,如倒裝句、強調(diào)句、省略句、主從復合句、對比句、分詞短語、介詞短語等,把它們連成同一主題的不同段落。
四、組段成篇是寫作訓練的目標
在連句成段中,句與句之間要顯得自然流暢,一些過渡詞和從句連接詞的使用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組段成篇,我們不妨把常用的一些過渡詞歸納給學生。如:
①列舉順序:firstly,secondly,last,then,finally,next
②意義增補:besides,above all,whats more whats worse
③結(jié)果概括:so,therefore,as a result,so...that,as we know
④意義轉(zhuǎn)折:instead,however,but
⑤解釋說明: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
在日常學習中,要求學生在作文練習中反復運用這些過渡詞,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教師要對學生的練習及時批改,糾正錯字和病句,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和分析,使學生不斷擴大知識容量,同時掌握正確的英語句法,為更高層次的寫作訓練打好基礎。
五、背誦模仿是寫作訓練的手段
背誦模仿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語言類學科只有通過閱讀大量原文材料,并且有意識地將其中精彩部分儲存于記憶之中為己所用,才能保證文通字順、下筆流暢。農(nóng)村學生缺少的正是這些特定的寫作材料,針對這一現(xiàn)狀,在日常教學中,我收集各種文體的優(yōu)秀范文,供學生朗讀、背誦和默寫,培養(yǎng)學生對文體的語感。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文體格式,并根據(jù)所學范文進行寫作練習,敦促其參照范文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和評價。通過對各種文體的感知和簡單的模仿,使學生逐步掌握各種文體的固定格式、風格和寫法。
英語寫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進行英語思維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英語信息的能力,達到高中英語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和目的,并且為高考英語寫作的成功做好充分準備。盡管英語寫作教學是現(xiàn)階段英語教學中一個比較困難和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在農(nóng)村學校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但我們不能因為英語寫作教學的困難而放棄寫作訓練。教師應該從高一開始就充分重視寫作教學,使寫作訓練貫穿于整個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始終。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加強對學生寫作過程的指導和訓練,正確引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輸入與積累,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一定會有較大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吳錦,張在新.英語寫作教學法新探.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
[3]傅瑞屏.評一節(jié)高中英語優(yōu)質(zhì)寫作課.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