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立榮
文學和音樂從來都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毛詩序》中有言:“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發(fā)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庇纱丝梢钥闯?,文學和音樂的結親,從中國文學的幼年期就開始了。稍了解中國文學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文人騷客對酒當歌、一唱一和的雅事。在這里,文學和音樂成了言情達理的一體兩面。
“學會教學,正如教學本身一樣,總是一種過程,一種形式和轉化的階段。在此期間,一個人做了什么,你就能夠學到什么”。這段引言反映了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哲理?!白隽耸裁础笔墙逃膶嵺`、探索。其中,課堂教學方法手段的嘗試無疑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在形式上是課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下面我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音樂元素談談具體的做法和取得的功效。
一、利于積累古詩詞
優(yōu)秀的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的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讓學生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名家名詩,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如果僅憑死記硬背則效果不佳,學生興趣全無而且記憶不牢。想到舊時讀書人吟誦詩文時總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一幅陶然其中的樣子,我由此受到啟發(fā),何不讓學生效仿古人“唱”詩?像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已被人譜曲傳唱,大多數(shù)學生也都熟知。我讓學生嘗試把其他詩詞譜成自己喜歡的曲調,在早讀課上舉行班級唱詩賽。學生興趣濃厚,記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二、利于理解某些涉及音樂的課文
以蘇教版九年級課文《鼎湖山聽泉》為例,文中這樣描寫深夜聽泉:“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貝斯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彪m然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辭,但文學描繪的色彩、形狀、聲音等,不能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讀者要了解泉水這一形象,必須借助對語言這一中介物的理解。初中學生由于知識積累不足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欠缺,往往較難對語言的內涵有深透的把握。作者并沒有停留在對泉聲的描摹上,其旨在由聽泉而得人生感悟,“仿佛聽到了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死亡……”,這對于重感官體驗而輕理性領悟的初中生來說,更是橫隔認知的鴻溝。我在一個班級播放了《泉水丁冬》這首曲子,讓學生聆聽泉水輕重緩急、生生不息地流淌,用有聲的音樂幫助學生理解無聲的語言,引導學生理解歷史的生生不息,生命更替輪回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另一個班級,我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泉水聲中是如何想象而獲得這樣的人生感悟的。兩相比較,從反饋的信息來看,借助音樂手段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三、利于在寫作訓練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沒有想象力的作家是創(chuàng)作不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遠也?!边@說的是有了豐富的想象力,作者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筆下就可以包羅萬象,通上下古今。李白的天馬行空、莊子的神與物游,他們豐富奇特的想象力令人嘆為觀止。如今的中學生背負沉重的學業(yè)負擔,這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其發(fā)揮想象的空間,體現(xiàn)在寫作中便是文章內容干癟、單調、空洞。提高學生想象力的途徑有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音樂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在一次作文寫作課上,我讓學生以“黃河”為寫作對象。之前我了解過,學生親身去過黃河邊的寥寥無幾,這就讓他們犯難了。我便故弄玄虛地告訴同學,認識黃河還可以通過聽的渠道。我給他們播放《黃河交響曲》,要求仔細聆聽,然后發(fā)揮想象。聽黃河之音,想黃河之形,感受黃河之美。黃河在學生的筆下不再是現(xiàn)實主義的黃河,而是藝術的黃河,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面貌窘異、氣象萬千。
四、利于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營造學習新課的心理、情感氛圍
成功的新課導入,可以為高效的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開局。它可以把學生由課間休息松弛狀態(tài)引入到課堂學習氛圍中,更重要的是拉近學生與作者在文章中意圖表達的主旨之間的距離?!抖际芯`》這篇課文意在呼吁人們愛護動物,擁有“與狼共舞”的現(xiàn)代意識,創(chuàng)造人與動物友好共處的和諧局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使用多媒體播放了《丹頂鶴》這首歌。凄美的畫面、憂傷低回的旋律,聽者為之動容。歌中一位姑娘為了救護一只丹頂鶴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其把動物視為人類平等生靈的仁善之心感人至深,很多學生眼角點點淚光。很顯然,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觸動。這樣學生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便水到渠成了。
誠然,音樂元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必須因課制宜,切不能片面地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隨意地將音樂元素引入語文課堂。這樣會導致喧賓奪主甚至本末倒置,將語文課演繹成音樂課,成了“拉郎配”,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大為不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度、恰當?shù)亟柚魳肥侄?,將語文學習與音樂欣賞創(chuàng)造性地結合起來,確實能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