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灤平縣多年土壤墑情監(jiān)測值中土壤水分的虧盈對玉米產量造成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確定出本地土壤墑情與旱情監(jiān)測指標體系,為以后的節(jié)水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土壤含水量;玉米;產量;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S1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7836-02
作者簡介李樹叢(1971- ),男,河北隆北人,工程師,從事氣象服務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02灤平縣是河北省優(yōu)質玉米主產區(qū)之一。土壤水分的盈缺一直是影響灤平縣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隨著北方季節(jié)的不斷變化,主要農作物—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影響因子也愈發(fā)明顯,尤其降水量成為影響玉米前期播種以及后期拔節(jié)、抽穗、灌漿的關鍵因素,其中最直接的表現(xiàn)則是土壤墑情的變化給作物生長帶來的影響。降水量的多少、土壤性質和結構、蒸發(fā)的大小、風的影響,都是影響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因此,了解掌握土壤含水量主要因子影響以及對灤平縣玉米生長的影響,實施一些節(jié)水栽培等必要的干預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自然狀況
1.1地理概況灤平縣位于河北省北部,冀北山區(qū)燕山山脈中段北麓,40°39′~41°16′N,116°41′~117°53′E,西南距北京165 km2,距天津280 km2,北與豐寧、隆化兩縣相連,西南與北京市密云、懷柔兩縣接壤。全縣東西最長101 km2,南北最寬67.3 km2,國土面積3 213 km2,平均海拔高度550 m,最高海拔1 750.4 m,縣內分灤河水系和潮河水系,境內四周群山環(huán)抱,低山密布,屬典型的淺山區(qū)農業(yè)縣。
1.2氣候概況灤平縣屬中溫帶向暖溫帶過度地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燕山山地氣候。其特點為四季分明,冬長夏短,夏季雨水集中,雨熱同季。近30年(1981~2010年)平均氣溫為7.8 ℃, 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8.2 ℃,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0 ℃, 年無霜期平均156 d,年平均氣壓98 540 Pa,年平均日照時數2 694.1 h,≥10 ℃有效積溫3 295.3 ℃,30年平均降水量535.1 mm,且70%~80%降水量集中在6~8月,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年平均風速1.9 m/s。
1.3水資源概況灤平縣境內共有灤河、潮河、伊遜河和興洲河四大河流72條支流以及上千條季節(jié)性小河。四大河流包含于兩大水系——灤河水系和潮河水系。灤河水系包括灤河干流、伊遜河和興洲河3條河流,匯入潘家口水庫,是天津給水源;潮河水系匯入密云水庫,是北京市主要給水源。水資源多年平均值為16.76億m3。人均持水量3 960 m3,耕地平均持水量1 380 m3/hm2。
2氣象因子情況分析
影響土壤含水量發(fā)生變化的氣象因子較多,是各個氣象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影響灤平縣土壤墑情變化的氣象因子主要是降水量、溫度和大風。由可知,近3年4月土壤相對含水量最高。4月正是灤平縣春播始期,這一時期溫度相對較低,土壤蒸發(fā)量相對較小,雖然大風天氣較多,風速較大,但是該期正是土壤解凍期和返漿期,再加上有一定的降水,所以土壤墑情較好。7、8、9月是灤平縣雨熱同季時期,雖然溫度較高,蒸發(fā)量較大,但有一定的雨水補充,總的情況還是墑情比較適宜,只是階段性干旱在所難免。6月是初夏旱的季節(jié),降水偏少,隨著氣溫的升高和風速的影響,土壤含水量是全年的最低。
氣象因子情況3氣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的關系
3.1溫度和土壤含水量的關系由可知,2010~2012年4、5、6月隨著溫度的升高土壤含水量降低, 7、8月表現(xiàn)為隨著溫度的升高土壤含水量呈升高的趨勢。這是因為該時期是灤平縣雨熱同季的時期,有雨水的補充,表現(xiàn)為隨著溫度的升高土壤含水量也隨之升高;9、10月隨著溫度的降低土壤含水量表現(xiàn)相對平穩(wěn),是因為9月有幾次大的降水過程(9月降水總量為60.8 mm,10月降水量為26 mm),如果避開降水的影響,土壤含水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少,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
3.2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關系由可知,4月降水平均偏少,但是土壤相對含水量最高,這是因為這個時期是土壤解凍期和返漿期,土壤含水量最高;5月是初夏旱的季節(jié),雖然有一定的降水,但是這個時期隨著溫度的升高,土壤蒸發(fā)量較大,所以表現(xiàn)為降水量增加,反而土壤含水量沒有增加,但從6、8、9月的情況看,土壤含水量隨著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7月是雨熱同季時期,雖然降水很多,但是此時也是伏旱的季節(jié),所以表現(xiàn)為降水最多而土壤含水量不是很高,但從總的趨勢看,土壤含水量是隨著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的[1]。溫度和土壤含水量的關系3.3大風和土壤含水量的關系灤平縣的氣候特點是冬春季節(jié)干旱多風,夏秋季節(jié)以無風或微風天氣為主。從歷史資料記載情況來看,冬春季節(jié)隨著大風天氣的增多和風速的加大,表層土壤含水量相對減少,所以有春季搶墑播種的習慣。
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關系4土壤墑情和旱情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灤平縣共有耕地面積2.65萬hm2,其中主導農作物玉米
播種面積共1.6萬hm2,占總播種面積的60.3%,是典型的一年一作春播玉米耕作區(qū)。灤平縣玉米種植區(qū)主要分布在兩山夾溝平川地帶,種植區(qū)土質貧瘠,多為沙土結構,保墑效果較差,尤其是后期拔節(jié)、抽穗、灌漿期間需水量增多,作物自身蒸騰大,對作物生長影響很大。所以,研究土壤墑情、旱情指標及其形成的原因,對灤平縣糧食生產特別是對于玉米生產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由可知,灤平縣玉米出苗期的適宜土壤含水量為75%~85%,高于85%,土壤濕度過大,易發(fā)生種子霉變或爛種,影響出苗;低于65%,說明土壤水分不足,易造成種子霉變或“卷芽”、低于55%易造成種子“芽干”,同樣影響出苗。幼苗期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70%~80%,高于80%易造成幼苗爛根,甚至死苗,進而影響全苗;低于60%,說明土壤水分不足,影響幼苗生長,需要及時小水灌溉。拔節(jié)期是玉米需水臨界期,此期的土壤適宜含水量應保持在75%~85%,高于85%,易造成植株徒長,甚至倒伏;低于65%,土壤水分不足,影響正常拔節(jié)和幼穗分化,嚴重影響后期產量,所以此期土壤水分低于75%時,要及時澆水。灌漿期土壤適宜含水量應保持在70%~85%,高于85%易造成“水漿”,影響正常結實,低于60%,不能正常灌漿,影響產量,因此這個時期要根據天氣狀況適時澆水,保證土壤濕度在60%~85%,以保障后期田間產量。在成熟期,適宜土壤含水量為65%~75%,此期一般都是秋雨綿綿,基本不會缺水,但雨水過多,
田間水分大于75%時易造成玉米籽粒霉變,影響經濟產量,所以應該在作物成熟時及時收獲[2]。
由可知,出苗期土壤含水量在65%~85%范圍內,不用補充水分,同時可以煉苗,促進根系生長;如果土壤含水量低于65%就會發(fā)生旱情,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在幼苗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0%,會影響幼苗正常生長,需要及時補水。在拔節(jié)期,土壤含水量盡量保持在65%~85%,高于85%時及時中耕培土,散濕,護根,低于65%時及時澆水。在灌漿期,土壤水分低于60%時及時補水。在成熟期,土壤水分高于75%時,水分過多,易造成籽粒霉變,所以應結合除草,撕開苞葉,促進早熟,并且及時收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