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營
摘 要:18世紀是文學轉型的重要時期,作家們一方面力圖真實地反映生活,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羅曼司的影響,菲爾丁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受羅曼司深刻影響的現實主義作家。本文以長篇小說《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為例,探討其創(chuàng)作中對英雄形象、冒險情節(jié)、類型化人物和浪漫理想等羅曼司因素的繼承與革新,對于全面把握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特色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羅曼司;冒險;道德英雄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3-0-02
引言
亨利·菲爾丁被認為是18世紀英國最杰出的劇作家和小說家之一,高爾基稱之為“現實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開創(chuàng)的散文滑稽史詩,使他成為第一個大規(guī)模描寫社會歷史人生、全面展現18世紀英國生活的真實畫面以及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種種弊端和黑暗現象的小說家。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有人說他的小說“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笛福的冒險小說之大成,糅合了塞萬提斯、斯威夫特諷刺小說的傳統(tǒng)”。瓦特在《小說的興起》認為菲爾丁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形式現實主義”的敘事方法,所謂“形式現實主義”,“通常是小說形式中固有的前提的敘事式體現:這個前提,或者說基本常規(guī),就是小說是人類經驗的充分地、真實的記錄”①。同時,學術界也多聚焦于菲爾丁創(chuàng)作的現實主義因素,研究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探討其人性觀、道德觀,或者是關注其語言、結構等,往往忽略了傳統(tǒng)羅曼司因素的潛在影響。本文立足于以菲爾丁的代表作——《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以下簡稱《湯姆·瓊斯》)為例,試圖尋找其創(chuàng)作中的羅曼司因素,探討其對羅曼司因素的矛盾態(tài)度以及繼承與革新,對于更全面的把握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特色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菲爾丁對“羅曼司”的矛盾態(tài)度
“羅曼司”(romance),又被稱為“羅曼史”或者“傳奇”,由古法語中的“romanze”一詞演變而來?!傲_曼司”最初應用于文學,指的是“那些產生于民間的富于幻想的敘事性歌謠”,后多用來指中世紀描寫騎士行俠冒險以及與貴婦人典雅的愛情故事。關于羅曼司的特點,卡登在他的辭典里解釋道:“它首先主要是一種娛樂形式。它也可能具有說教性,但這通常只是偶爾附帶的”②,包含“奇思異想、毫無可能、過分放縱和天真爛漫之類的因素?!雹哿_曼司在中世紀騎士文學上達到了高峰,后逐漸走向衰落。文藝復興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作更多要求關注人類經驗、表現真實的生活,到18世紀初,現實主義小說逐漸興起,羅曼司這種“描述一種關于英雄業(yè)績或驚人成就、騎士精神、豪俠艷遇、蠻勇行為的敘事文體”,顯然失去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但是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羅曼司并沒有完全消亡。羅曼司文學中的一些重要因素,為新興的小說文體在情節(jié)結構、人物刻畫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借鑒,其浪漫、想象、夸張、神奇、虛幻、怪誕甚至恐怖等因素亦為后世許多作家借用,包括菲爾丁。
作為“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三大奠基人之一”,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力圖打破羅曼司文學脫離現實的束縛,展現真實的社會生活。他多次宣稱自己的作品為“歷史”,“書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根有據的,其真實性絕不遜色于大自然這本巨著,因此我們的作品完全可以被稱為歷史”④,并且明確表明自己對于傳奇的否定態(tài)度,“我們這部書與那些無聊的傳奇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真實性。那些傳奇滿紙妖魔鬼怪,乃是不健全的頭腦胡亂想出來的,不是自然的產物”⑤。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中世紀的作家們對這種文學形式的太過濫用,是造成羅曼司文學“滿紙妖魔鬼怪”的原因。可見,菲爾丁并不是從根本上否定羅曼司,而從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看,他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羅曼司文學的印記,這集中體現在長篇小說《湯姆·瓊斯》中。
二、《湯姆·瓊斯》對羅曼司因素的繼承與革新
不同于中世紀的作家們,菲爾丁并不是“為羅曼司而羅曼司”,而是對其進行繼承與革新,使作品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又充滿浪漫刺激。
1、身份不明的私生子與品德高尚的道德英雄
羅曼司的主人公,其出身往往帶有神秘色彩,要么被棄于方舟或者箱子中漂泊在小河或者大海上,要么在陸地上被動物所救或者被人發(fā)現。在《湯姆·瓊斯》中,菲爾丁就借鑒了羅曼司主人公身份不明的私生子身份,作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盡管在當時,私生子是下層社會中最為低賤的,“英國法律還明文規(guī)定私生子既不能繼承產業(yè),也無權立遺囑,甚至不能采用其生父的姓”⑥,但對于瓊斯私生子身份的設定,并非為了突出瓊斯身份的低賤,而是在增加作品故事懸念的同時,將出生問題作為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
事實上,盡管瓊斯身份不明,卻有一種“natural gentility”,即“天然的高貴”,勞森指出,“‘自然—詞用在瓊斯身上是雙關話,—方面暗指他是士紳階級男女的私生子(natural son);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視高尚天性和純良心地重于社會身份或等級的思想。”⑦正如羅曼司中的主人公,通常也不是普通的一般人,他們或是無所不能的神,或是智勇雙全的英雄,出身高貴、品德高尚,常常運用自己非凡的力量和勇氣,救天下蒼生于水火之中。瓊斯,雖然不能算是智勇雙全的英雄,卻從小天性善良,為了幫助自己的好友黑喬治一家解決溫飽,賣掉養(yǎng)父奧爾華綏先生送給自己的小馬以及被視為圣物的《圣經》,甚至還到鄰居家的獵場偷獵,犯下了重犯盜竊的罪名。雖然瓊斯也有輕率、魯莽、經不起誘惑的毛病,但多半是由于年輕、不經世故所犯下的錯,并且在其冒險的途中,瓊斯逐漸改掉了自己的毛病,成為一個道德完善的人。在這里,菲爾丁完成了將傳統(tǒng)羅曼司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置換為高尚無私的道德英雄的轉型。
2、冒險探求的單一情節(jié)與均衡完整的結構模式
羅曼司的情節(jié)模式比較簡單,主人公為了得到女主人公的肯定和青睞,經歷一次次險遇,克服一個個困難,最終獲得成功,獲得金錢和愛情?!稖贰き偹埂坊旧侠^承了這樣的情節(jié)模式,以主人公冒險的經歷為主線,對英國18世紀生活展現了廣闊的描寫,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下層生活到上流社會,乃至旅館、劇院、法庭、監(jiān)獄、上流社會的舞會等各種生活場景,形成了一幅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社會人生畫卷。
更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是,《湯姆·瓊斯》克服了羅曼司和流浪漢小說結構松散,情節(jié)不連貫的缺陷,精心構造了均衡完整的情節(jié)結構模式。全書18卷,分為3大部分,每一部分各占6卷,第一卷講述英國的鄉(xiāng)村生活,第二部分從鄉(xiāng)村到倫敦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第三部分反應倫敦的城市生活。同時以瓊斯的冒險經歷為主線,以瓊斯和蘇菲亞由相愛、抗爭到相結合的過程、瓊斯的風流史以及道德完善史等為副線,穿插了軍隊生活、旅店風波、路人搶劫、山中人的故事等,廣泛地運用巧合、突轉、伏筆等方法,將一部內容駁雜、頭緒繁多的大部頭作品處理的井井有條、妙趣橫生。
3、類型化的人物形象與豐富多樣的人物畫廊
羅曼司的人物性格類型化,黑白分明、非善即惡。誠如弗萊所說:“傳奇作品中的人物刻畫是服從其辯證的總體結構的,即是說,并不多么講究性格中細膩和復雜的方面。人物往往不是支持便是反對探求。凡是支持探求的人,一律被簡單化的理想為豪俠或純真;否則,便簡單地加以漫畫化,斥為歹徒或者懦夫”⑧?!稖贰き偹埂分械娜宋镆灿羞@樣的特點,他所要顯示的“不是人,而是種類”。如湯姆·瓊斯這個名字是由當時英語中最常見的名和姓組合而成,甚至連奧爾華綏這樣尊貴的人也是用了當時最普通的名字。另外,《湯姆·瓊斯》中人物性格比較固定,缺乏變化。如奧爾華綏寬容善良、布力非虛偽自私、蘇菲亞美麗高尚,甚至雖然主人公瓊斯的性格有所變化,在冒險過程中逐漸改掉了輕率、易受誘惑的毛病,但其性格的主體部分變化不大。
但是,菲爾丁善用美丑、善惡對照的方法使人物相互映襯,避免人物陷入類型化,如布力非的卑鄙虛偽與瓊斯的天真善良、貝拉斯頓夫人的荒淫無恥與蘇菲亞的純潔善良等等。菲爾丁還強調通過人物的外部描寫來刻畫人物,如瓊斯被驅逐出奧爾華綏家時,他“撕扯自己的頭發(fā),還做出了通常伴隨著瘋癲、激怒、絕望而來的其他舉動”,當得知奧爾華先生的病好時,“心花怒放、高興地如醉如狂”,“又開懷暢飲,過不久,他就真的醉了”。此外,《湯姆·瓊斯》塑造了各個社會、各個階層社會出身的人物將近50個,如旅店老板娘的精明世故,仆人的忠誠與愛財、食客的虛偽奸詐、軍人的無賴放蕩,形成一幅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
4、構建道德夢想和揭露現實的完美融合
弗萊曾說過:“傳奇是最接近如愿以償的夢幻的”⑨,因此,羅曼司小說擅長展現作者美好的夢境和理想?!稖贰き偹埂烦浞职l(fā)揚了這個優(yōu)勢,通過展現瓊斯的道德成長史來表達自己的道德理想。菲爾丁認為,道德來自于人類的天性,人人都有趨善避惡的本能,因此,他推崇天性生成的自然的道德,反對后天虛偽做作的文明的道德。同時,他又認為人無完人,即使再高尚的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人性的瑕疵?!稖贰き偹埂分?,菲爾丁將瓊斯塑造成一個道德英雄的形象,正直善良、率性豪爽、富有同情心,但他身上也有沖動、不檢點的缺陷,需要在冒險的過程中自我檢省,逐漸彌補缺陷,逐漸完善自己的道德。通過主人公道德完善史的構建,菲爾丁高度贊美自然天性,贊美誠實、善良、率真的品格,勸導人們不要自私自利、惟利是圖,真正達到了揚善舉德的目的。
同時,對主人公的贊揚也伴隨著對18世紀英國封建傳統(tǒng)婚姻關鍵的諷刺、對社會、政治等不公平現象的揭露、對虛偽宗教和法律的無情鞭撻以及對中下層人民社會生活風貌的全面展示等,實現了道德夢想和揭露現實的完美融合。
結語
菲爾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力求真實地反映人類經驗,表現社會現實,因此對于羅曼司這種充滿幻想和浪漫、脫離真實生活的文學形式是有意識地摒棄的。然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卻仍不可避免地受到羅曼司這種古老的文學樣式的影響。菲爾丁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在大量的借鑒羅曼司因素的同時,又進行繼承與革新,完美地實現了其反映現實、揚善舉德的創(chuàng)作意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注釋:
[1][美] 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高原、董紅鈞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第27頁。
[2]杰·?!たǖ牵骸段膶W術語辭典》(英文版),1976。
[3]杰·?!たǖ牵骸段膶W術語辭典》(英文版),1976。
[4]亨利·菲爾丁著,蕭干、李從弼譯:《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471。
[5]亨利·菲爾丁著,蕭干、李從弼譯:《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四卷,第一章。
[6]胡瑋琳:流浪漢小說傳統(tǒng)與菲爾丁的藝術創(chuàng)新,東北師范大學,2007。
[7]C .J. Rawson. Henry Fielding and the Augustan ideal[M]. André stress, 5-9.
[8]諾思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M ],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282。
[9]弗萊:批評的解剖, 陳慧、袁憲軍譯,百苑文藝出版社,268。
參考文獻:
[1]亨利·菲爾丁.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簫干、李從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杜娟.菲爾丁小說的倫理敘事 [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
[3]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M].高原、董紅鈞譯,三聯書店,1992(6).
[4]諾思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5] 劉 戈.試析斯摩萊特小說中的羅曼司因素——以《藍登傳》為例[J] .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30卷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