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軼 朱永杰
【摘 要】目的:分析嬰幼兒血小板減少癥的病因及臨床特點。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嬰幼兒血小板減少癥患兒臨床資料,分析其病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措施及預后。結果:感染性疾病導致嬰幼兒血小板減少癥占55.17%,其中以病毒感染為主。另一主要病因則是膿毒血癥導致DIC,占22.99%,ICU中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呈上升趨勢,且是導致嬰幼兒血小板減少癥死亡的主要因素。此外,免疫、遺傳、先天性發(fā)育異常等因素也占據(jù)一定的比例。大部分患兒經(jīng)積極的病因治療(抗感染及免疫治療等)能好轉,但存在重癥感染的患兒則可能由于原發(fā)病的因素導致預后不良。結論:嬰幼兒血小板減少癥的病因復雜,應早期控制感染,并積極查找病因及支持治療以改善預后。
【文章編號】004-7484(2014)04-2546-01
嬰幼兒血小板減少癥是嬰幼兒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也是急診科門診常見的急重癥之一,其病因復雜,病情急,早期診斷、尋找病因對減少嚴重并發(fā)癥及降低死亡率十分重要?,F(xiàn)將我院血液內科近幾年收治的3歲以內(不包括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0年12月~2013 年 1 2 月本院血液腫瘤科共收治嬰幼兒血小板減少癥87例,男 52例,女 35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 24 h 內取靜脈血查手工血常規(guī)。全部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1]:嬰幼兒血小板計數(shù)小于 100×109/L。
1.2 治療方法 首先根據(jù)不同病因進行對因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伴血小板小于 100×109/L應用靜脈丙種球蛋白 1g /(kg.d),共 2天;療效不佳者(骨髓穿刺排除其他惡性疾病后)給予激素治療,靜滴地塞米松 1~2 mg /(kg.d),3~5d 顯效后改維持量口服,強的松5mg /(k g.d),按療程每周減量,4周停藥。血小板計數(shù)<30×109/L者或有嚴重出血傾向者予輸注血小板。伴有嚴重并發(fā)癥如肺出血、顱內出血者予呼吸機輔助呼吸。
2 結果
2.1 病因分析 87例血小板減少癥中有病毒感染者48例;膿毒血癥導致DIC血小板減少癥 20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14例;肝素誘發(fā)的血小板減少癥3例,巨大血管瘤致血小板減少癥1 例,WAS綜合征1例。
2.2 臨床表現(xiàn) 皮膚散在瘀點、瘀斑25 例,上消化道出血 6例,穿刺處或注射部位出血不止 5 例,肺出血 2 例,血尿 2 例,顱內出血 3 例,便血 2 例,22 例無出血傾向。膿毒血癥合并DI C 20例。
2.3 治療及轉歸 按常規(guī)抗病毒、抗炎等治療,多數(shù)患兒經(jīng)治療1周左右,血小板漸恢復,其中5例血小板減少癥小板計數(shù)<30×109/ L,予丙種球蛋白治療血小板繼續(xù)下降,加用地塞米松治療后顯效。其中1 在激素減量過程中病情反復,血小板再次下降及消化道出血,加大激素用量后緩解。5 例巨細胞病毒(cytome ga lovi r us,CM V)感染患兒在加用更昔洛韋治療后顯效。1 例DIC伴肺出血患兒,1例WAS綜合征及1例顱內出血患兒因搶救無效死亡,其余均好轉或痊愈出院。
3 討論
血小板減少癥是嬰幼兒期主要出血性疾病之一,也是兒科急診常見危重癥之一。臨床主要癥狀為發(fā)熱、紫癜和疼痛等??杀憩F(xiàn)為急性、慢性過程。病程可數(shù)天、數(shù)周至數(shù)月。在兒科,發(fā)熱常與其他非特異性癥狀伴隨出現(xiàn),因此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中,70%以上伴血小板減少<100×109,其中20%患兒血小板<20×109。然而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極少表現(xiàn)為單純血小板減少,因此臨床診治中需注意。嬰幼兒血小板減少主要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礙、DIC、藥物誘發(fā)等。其中有研究發(fā)現(xiàn)ICU患者血小板減少與死亡率增高關系密切,隨著重癥醫(yī)學科不斷發(fā)展,ICU中肝素誘發(fā)的血小板減少癥呈上升趨勢。少見原因包括:遺傳性疾病如WAS綜合癥、Kasabach-Merritt現(xiàn)象、代謝性疾病及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性因素占55.17%,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首要病因,與既往文獻報道一致。感染可導致SIRS及DIC發(fā)生,主要由于內毒素及炎性作用使凝血酶激活,導致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并釋放血栓素A 2(t h r om bo xan e A 2,T XA 2),使血小板消耗和破壞增加,導致循環(huán)血液中血小板減少;同時感染細胞內病原微生物可直接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引起血小板減少。其中,CM V、EBV感染所占比例較高,且易合并多臟器功能損傷,如肺炎、肝功能異常等。針對原發(fā)病的治療,血小板恢復較快,無需輸注血小板。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在嬰幼兒中亦常見、且臨床表現(xiàn)較重,主要表現(xiàn)消化道出血、血尿、顱內出血、失血性休克,等應引起高度重視。巨大血管瘤、紅細胞增多癥等均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但其一般預后良好隨著原發(fā)病好轉,血小板很快恢復正常,可不予特殊治療。隨著醫(yī)學發(fā)展,基因診斷進步,免疫缺陷疾病如WAS綜合征逐漸得到認識,為早期診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兒科學[M].3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77 - 879.
[2]Recht M.Thrombocytopenia and anem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09 Aug;27(3):505-23.
[3]Wong EY,Rose MG.Why does my patient have thrombocytopenia?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2012 Apr;26(2):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