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英 宋曉麗 高慧敏
【摘 要】目的:探討會陰連續(xù)縫合法和皮內縫合法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陰道分娩的初產婦200例,分為兩組,各100例。兩組均采用陰部阻滯麻醉后左斜側切術。第一組用連續(xù)縫合法,第二組用皮內縫合法。結果:兩組在產后切口疼痛,產后72小時活動程度均有差異。結論:第一組連續(xù)縫合后切口疼痛較輕,活動受限幅度不大,利于產婦休息和哺乳。
【關健詞】會陰側切術;連續(xù)縫合術;皮內縫合術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539-01
會陰側切及縫合術在初產婦陰道分娩中較常采用,其目的在于縮短第二產程,防止陰道分娩和陰道助產造成的會陰裂傷。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2年6月——12月在我院單胎頭位陰道分娩的初產婦200例,年齡21—32歲,用37—41周,無妊娠合并癥。
1.2 分組
將200例產婦隨機分兩組,各100例。兩組年齡,孕周相當,均采用陰部阻滯麻醉和左斜側切方法相同,縫線均為2—0可吸收線。
1.3 縫合方法
第一組:用連續(xù)縫合法:㈠從側切口陰道粘膜頂端上方0.5cm處進針,打結后連續(xù)縫合陰道粘膜,不留死腔,直至處女膜環(huán)外緣。㈡縫針從處女膜外緣下方縫入會陰切口的肌層,連續(xù)縫合皮下組織和肌層到切口外端的最頂點處穿出。㈢在皮下左、右交替向上連續(xù)皮內縫合,縫合至處女膜環(huán)外緣和陰道粘膜打結。整個縫合過程針距、拉線松緊適宜,不留死腔,保證血供;各層次對合整齊,恢復原解剖關系,術后無需拆線。
第二組:皮內縫合法:㈠進針同上,縫至處女膜環(huán)外緣打結后斷線。㈡間斷縫合皮下組織和肌層至陰道皮膚粘膜交界處。㈢皮內組織采用連續(xù)縫合法,直至處女膜環(huán)外緣的陰道粘膜打結,縫合完畢,術后無需拆線。
1.4 術后護理:
兩組產婦術后每日常規(guī)用0.1%新潔爾滅消毒液,消毒切口及會陰部2次,產婦會陰保持清潔,健側臥位,適當活動。
1.5 效果評估:
產后72小時活動情況,如坐、走、大小便姿勢、哺乳姿勢;疼痛采用口訴言詞分級法:㈠0級,無痛;㈡Ⅰ級,輕度可忍受的疼痛;㈢Ⅱ級,中度疼痛;㈣Ⅲ級,強烈疼痛。
切口愈合標準:甲級愈合切口平整,無紅腫,硬結;乙級愈合切口有紅腫、硬結,或部分裂開;丙級愈合切口全部裂開。
2 結果:
第一組:產后72小時活動輕微受限,疼痛Ⅰ級92例(占92%),Ⅱ級8例(占8%)。
第二組:產后72小時活動受限稍重,疼痛Ⅰ級60例(占60%),Ⅱ級40例(占40%)。
兩組均為甲級愈合傷口。
3 討論:
兩種縫合方法臨床效果評價:
會陰側切縫合術是產科最常見的手術,其成功的關健在于縫合方法,縫合技術及縫線材料的選擇。兩組縫線材料相同,第一組采用了3層均連續(xù)縫合,不需打結,省去了多次打結、剪線的操作,減輕了縫合時對組織的牽拉,縮短了縫合時間,從而減少了傷口暴露時間;減輕了因線結吸收困難引起的硬結疼痛,行走時線結的摩擦,避免線結松開引起的傷口瘺和血腫。因此,連續(xù)縫合組在產后切口疼痛程度上明顯輕于皮內縫合組。
連續(xù)縫合組因其較輕的產后切口疼痛,在縫合后72小時的活動:坐、走、大小便、哺乳受限程度方面,明顯優(yōu)于皮內縫合組,利于產婦休息和哺乳,且切口愈合為甲級愈合。所以這種連續(xù)縫合法的簡單、快速,值得臨床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連續(xù)縫合法在縫合過程中,因其以一線從傷口頂端一直縫合至結束,必須注意檢查縫線的張力度,吻合好各層組織,否則影響傷口的愈合和美觀度。且此方只適用于較小切口而無合并復雜裂傷者,不適用于陰道炎癥和切口過深者。
參考文獻:
[1] 胡葉平、徐威萍兩種會陰切開縫合術比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5,21(18):2041 2042
[2] 張小靜、廖曉瓊會陰切開縫合術的臨床操作進展[J],現(xiàn)代中西藥結合雜志,2008,17(27):4357 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