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梅
【摘要】目的:分析討論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3年8月于本院治療的12例剖宮產術中出血產婦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6例,對比組6例。對比組患者予以傳統(tǒng)方法治療,觀察組患者予以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觀察組術后120min出血量平均為(65.4±36.5)mL,對比組平均為(163.1±64.7)mL,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對比組(P<0.05),并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天數(shù)、術中輸血量,以及產褥感染幾率等,均明顯少于對比組(P<0.05)。結論:在剖宮產術中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經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進而獲得滿意臨床效果,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剖宮產;術中出血
【中圖分類號】R711.5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153-02
近年來,選擇剖宮產的產婦人數(shù)不斷增加,其剖宮產術中出血的發(fā)生幾率也不斷上升,呈逐年增加趨勢[1]。在手術的過程中,對產婦進行早期判斷,以及所采取的處理措施,與產婦的生育功能,以及子宮保留等,均可造成直接的影響[2]。為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使患者獲得確切療效,本文將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于本院的12例剖宮產術中出血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討論,現(xiàn)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組12例剖宮產術中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每組各6例。觀察組6例患者中,3例為經產婦,3例為初產婦,患者的年齡為22.6~38.7歲,平均年齡為(27.3±4.2)歲;對比組6例患者中,2例為經產婦,4例為初產婦,患者的年齡為21.5~39.2歲,平均年齡為(25.7±3.3)歲。12例患者在術前檢查結果中全部為單胎,并且患者的肝腎心肺功能均為正常,無凝血功能異常,以及生殖器官畸形者。剖宮產指征為巨大兒、疤痕子宮、臀位、胎兒宮內窘迫、頭位難產、社會因素等。兩組患者的年齡、營養(yǎng)狀況、孕周以及生產經歷等均無明顯差異,以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很好可比性。
1.2方法
對比組6例剖宮產術中出血患者給予傳統(tǒng)方法治療,即對患者的子宮進行按摩;靜滴縮宮素,在患者的子宮肌層,注入縮宮素;舌下含服米索,在患者的宮腔之內,采用特制的無菌不脫棉紗布條進行填塞宮腔;在患者的宮頸口,留置無菌紗布。在確定患者沒有活動性出血現(xiàn)象發(fā)生之后,進行常規(guī)縫合切口,在必要的情況下,對患者子宮上行支動脈,進行結扎,一般情況下填塞的紗條于24小時后取出。
觀察組6例患者采用紗布墊壓迫、按摩子宮、藥物治療,觀察10-20分鐘均無效,立即實施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即將患者的子宮,托出至腹腔之外后對子宮宮體,采用雙手進行擠按壓,以對患者的出血情況進行掌握。在進行擠壓之后,如果渾濁的子宮出血量降低,那么提示成功概率較高,則可采用1-0號可吸收線,從患者子宮的下緣切口部位,在右邊中外1/3,交接點邊緣之下,約20mm的部位,開始進針。注意應將患者的子宮下段,進行全層穿透。穿透之后,在相對應的上緣切口部位,開始出針。將縫線拉至宮體前壁的部位,在其右邊的位置,距離患者宮角30mm的部位,將縫線繞至患者的子后壁,右邊部位的子宮骶韌帶處,在患者子宮下段切口,大約水平位置之處,進行由右至左進出針,注意患者的子宮全層應被穿透。在相對應的子宮左邊部位,采用相同的縫合方式進行縫合。在患者左邊下緣切口部位,于其相對位置進行出針。縫合完畢之后,應對患者的子宮,再次進行用力的擠按壓,由助手進行協(xié)助,同時,對縫線的兩端,進行漸進性緩慢的拉緊之后,將縫線打結。打結之后可以看見患者的子宮宮體體積縮小,并且呈縱向壓縮狀。子宮切口連續(xù)貫穿縫合一層,觀察10-15分鐘,確認子宮色澤轉為紅潤,收縮變硬,陰道流血漸止,生命體征平穩(wěn),方可關腹。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對于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我院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產后出血數(shù),以及產褥感染率和術中輸血數(shù)均明顯少于對比組,均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子宮背帶縫合術通常應用于剖宮產手術之中,即用于產婦胎盤娩出之后,有子宮收縮乏力現(xiàn)象發(fā)生,并且經按摩子宮,以及予以宮縮劑之后,未達到止血效果,仍然有出血的患者。也可將其稱為B-Lynch縫合術[3]。子宮背帶縫合術屬于新型縫合法之一[4],其可對剖宮產術中出血進行有效的控制。子宮背帶縫合術的原理,為縫線縱向機械性的,對患者子宮平滑肌,進行壓迫,并對患者子宮壁的弓狀血管,進行擠壓,進而有效減緩子宮血供,直到子宮出血停止為止。同時,由于患者子宮呈縱向壓縮的狀態(tài),通過對患者子宮肌壁間的血管,進行擠壓之后,可關閉血竇,進而使子宮停止出血[5]。在本文的研究中,觀察組經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其在術后120min和0.5d的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比組(P<0.05),并且與相關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基本一致[6]。觀察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產褥感染率等均明顯少于對比組(P<0.05),由此可見,在剖宮產術中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可有效控制術中出血量,并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產褥感染幾率等,進而使患者獲得滿意治療效果,增加對醫(yī)院整體的滿意程度,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具有重要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惠霞.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的臨床體會[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1,07(11):79-80.
[2] 李四維,李彥曦,江琳等.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J].西南軍醫(yī),2011,13(6):1032-1033.
[3] 胡少儀,胡巧桃.子宮背帶縫合術+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36):175-176.
[4] 羅曉華,楊培峰.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與宮腔紗條填塞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yī)療,2012,31(11):92-92.
[5] 陳麗瑩.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0):794-795.
[6] 林開枝,王依靜.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31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