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摘 要】目的:探討PICC技術在新生兒的應用及護理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科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38例使用PICC治療的新生兒資料,總結穿刺及護理經驗。結果:對238例患兒進行PICC穿刺,導管留置時間為2天至37天,平均16.5天;完成輸液計劃拔管216例,非計劃性拔管22例,其中家長放棄治療提前拔管9例,發(fā)生靜脈炎4例,導管斷管2例,堵管5例,感染2例。結論:熟練的PICC穿刺技術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是PICC成功置入的關鍵;護理中應嚴格無菌操作,做好管道的護理,家屬的溝通,以減少感染、堵管、斷管、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PICC技術具有較多優(yōu)點,值得在新生兒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PICC;新生兒;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316-01
新生兒患者中,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急危重癥患兒、胃腸道、手術后患兒等,患兒因消化功能不成熟或不能經口進食,腸內營養(yǎng)不能有效建立或無法建立,常需要及時建立中長期靜脈通道,以保障靜脈用藥及腸外營養(yǎng)供給熱量與蛋白。這部分患兒需要建立長時間的靜脈通道,但新生兒血管細小,肝腎功能發(fā)育不完善,導致穿刺困難,腸外營養(yǎng)供給受限。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操作簡便,成功率高、相對安全可靠、耐高滲、保留時間長、易于維護,很好的解決了腸外營養(yǎng)供給受限這一難題。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對238例患兒行PICC穿刺,取得較滿意的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行PICC穿刺238例,其中早產低體重兒178例,危重患兒52例,胃腸道手術患兒8例,所有患兒均需建立中長期的靜脈通道,以提供的靜脈搶救用藥及腸外營養(yǎng)供給。
1.2 方法
1.2.1 材料 美國BD公司生產的1.9F規(guī)格PICC包。
1.2.2 選擇血管 首選貴要靜脈、次選正中靜脈、再選頭靜脈,下肢靜脈,鎖骨下靜脈,頭皮靜脈。因為前臂靜脈表淺且易顯露,血流豐富,在患兒出現休克或失水狀態(tài)時不易塌陷,有利于穿刺;并且方便觀察,側支循環(huán)良好可避免因血管堵塞所致各種不良后果。
1.2.3 測量長度 上腔靜脈測量方法:手臂外展90度,從預穿刺點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向下至第3肋間隙(X線片示末端位于上腔靜脈,未到達右心室,理想位置T4-T5水平);下腔靜脈測量方法:下肢平放,從預穿刺點(大隱靜脈、小隱靜脈、股靜脈)沿靜脈走向至腹股溝至肚臍再至劍突(X線片示末端位于下腔靜脈,T10以上,未到達右心室,理想位置T8-T9水平);鎖骨下靜脈測量方法:從預穿刺點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向下至第3肋間隙(X線片示末端位于上腔靜脈,未到達右心室,理想位置T4-T5水平);頭皮靜脈測量方法:.頭偏向對側,從預穿刺點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向下至第3肋間隙(X線片示末端位于上腔靜脈,未到達右心室,理想位置T4-T5水平)。
1.2.4 操作 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將患兒置于保溫輻射臺或暖箱中,建立無菌區(qū),消毒皮膚,鋪孔巾,待干。按預計長度修剪導管,用生理鹽水預沖導管,扎止血帶使靜脈充盈后進行穿刺,確認回血后降低角度再進少許,推進導入鞘,松止血帶,從導入鞘中退出穿刺針,置入PICC導管,退出導入鞘,撕裂并移出導入鞘,抽回血通暢后用注入生理鹽水,確定通暢。清潔穿刺點,固定導管,覆蓋無菌紗布,在穿刺點上方放置0.5x0.5cm小方紗加壓,防止患兒活動時出血,吸附殘余滲血。外貼一次性透明敷貼固定。給予5%GS每小時2ml持續(xù)靜脈泵入,保持管道通暢,防止堵管。術后行X線片定位,確定導管終端位置,如但置有偏差,于24小時內調整位置,嚴格遵循只退不進的原則,更換敷貼,待定位后連接TPN輸注。
2 護理
2.1 置管前的護理
2.1.1 患兒的護理 有報道認為,剛剛出生的早產兒身體內環(huán)境不穩(wěn)定,不適宜馬上進行PICC置管,出生后2-3d置管為宜【1】。因此置管前應密切監(jiān)測病兒生命體征、保暖,防止或可能失水的狀態(tài)。待病兒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血管顯現、成活率加大,再給予置管。置管前遵醫(yī)囑進行相關血液檢查,檢查結果正常方可置管。
2.1.2 家屬的護理 向家屬全面客觀介紹患兒病情,安撫家長并做好人文關懷,向其講解PICC置管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現的風險,取得家長的合作,簽署置管知情同意書。
2.2 置管時的護理
2.2.1 環(huán)境的準備 操作前半小時停止清掃,減少人員走動,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盡可能縮短操作時間,降低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率。
2.2.1 病兒的護理 進行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的監(jiān)測,穿刺同時密切觀察病兒生命體征的變化,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避免操作過程中意外的發(fā)生。
2.3 置管后的護理
2.3.1 詳細記錄 術后記錄導管名稱、型號、實際長度、所穿刺靜脈名稱、穿刺時間、內管長度,外管長度,上下臂圍或腿圍。X線片定位后,準確記錄導管位置,經調整后的導管長度及調整時間。密切觀察,及時發(fā)現問題,每班次填寫PICC護理記錄單。
2.3.2 定時沖管 為防止導管堵塞,每班次進行一次沖管,沖管方式為脈沖式沖管,沖管液為1U/ml淡肝素,每8h沖管1次,沖管量為5ml,沖管注射器≥10ml。沖管時判斷導管是否堵塞,脫落,有無凝血。
2.3.3 更換敷貼及肝素帽 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首次更換敷貼應在置管成功后24h內。首次更換后,如無特殊情況不進行更換,減少更換次數,以減少感染機率。敷貼如有污染,潮濕、脫落,卷邊,應及時更換。每周更換兩次肝素帽,防止肝素帽處多次穿刺造成感染。
2.3.4 測量 每班認真交接、測量并準確記錄臂圍或腿圍,如增長速度過快,應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
2.3.5 嚴密觀察病情及體溫變化 新生兒由于各種手術,免疫力低下,加上病情危重,各種操作繁多極易發(fā)生感染,病室或暖箱應保持清潔,每日消毒。密切觀察異常癥狀,如患兒出現高熱,臨床上查不出其他原因,應考慮導管感染,及時做血培養(yǎng)。拔管后取PICC導管末端1cm做細菌培養(yǎng)。
2.3.6 拔管護理 病情好轉需拔除導管時嚴格無菌操作,應輕輕緩慢拔管,切勿粗暴操作。拔除后立即壓迫止血,用敷貼保護穿刺點,確認導管長度和完整性,做好拔管記錄。
3 結果
3.1 穿刺成功率 238例患兒進行PICC穿刺,其中一次性穿刺成功221例,二次穿刺成功17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2.8%;經貴要靜脈置管86例,經肘正中靜脈置管38例,經頭靜脈置管29例,經下肢靜脈置管74例,鎖骨下靜脈置管3例,經頭皮靜脈置管8例。
3.2 留置導管時間 238例患兒導管留置時間為2天—37天,平均16.5天。
3.3 置管并發(fā)癥 完成輸液計劃拔管216例,非計劃性拔管22例,其中家長放棄治療提前拔管9例,發(fā)生靜脈炎4例(上肢3例,下肢1例),導管斷管2例,堵管5例,感染2例。
4 討論
新生兒患者中,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急危重癥患兒、胃腸道手術后患兒等住院時間一般較長,腸內營養(yǎng)需要逐步建立,為滿足疾病用藥及營養(yǎng)的供給,常需要及時建立中長期靜脈通道,傳統的穿刺方法無法長時間保留,同時無法耐受高糖及高滲透壓的營養(yǎng)液。PICC的應用相對外周靜脈的優(yōu)點在于減少治療中斷,保護靜脈系統,提供可依賴的通路。不僅可以減少頻繁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和不適,同時又保障了患兒用藥及營養(yǎng)的供給。新生兒患兒外周靜脈血管常因疾病導致血管不充盈,易塌陷,不易穿刺,因此在血管選擇上較為靈活。下肢靜脈穿刺留置PICC導管異位、靜脈炎、和滲出發(fā)生率比上肢留置低,本組病例中雖未對導管異位及滲出情況作統計,但從靜脈炎的發(fā)生率也可以看出下肢留置PICC也是可行的。對于其他途徑的PICC留置可行性,由于樣本量不足,還未做研究。我科室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患兒2269例,PICC置管238例,置管率為10.5%,由此可見,PICC技術在新生兒的應用相當廣泛,而且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推廣。
綜上所述,PICC操作簡單、成功率高,為低出生體重兒、危重新生兒、胃腸道手術后患兒等患兒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長期靜脈通道,保障了用藥及靜脈營養(yǎng)的供給。該技術減少了頻繁穿刺給患兒帶來痛苦和不適,同時也減輕了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對患兒的治療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麗萍,崔其亮,林沖清,等.新生兒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術的術前護理[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4,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