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強
摘 要:“城鎮(zhèn)化”已毫無爭議成為當今社會高頻熱詞,“城鎮(zhèn)化率”已成為各地社會經濟發(fā)展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在城鎮(zhèn)化進程快速推進的大潮中,我國燦爛輝煌的傳統建筑文化迅速衰落已成不爭的事實。傳統建筑文化應該如何得到保護傳承,成為無法回避、亟待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建筑;文化;傳承
城鎮(zhèn)化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成為拉動和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引擎。在城鎮(zhèn)化大潮的沖擊下,我國傳統建筑文化面臨斷裂甚至消亡的形勢無比嚴峻。因此,應當進一步理解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剖析其在現代社會沖擊下的矛盾與局限,從而利用文化、經濟、法律等多重手段,使傳統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發(fā)展。
1 傳統建筑文化的衰落
(1)現代建筑文化的變異?,F如今,城市規(guī)模無限地擴張,各類項目遍布城鎮(zhèn)大街小巷。各類建筑文化變異現象隨之而來,一些建筑標新立異,立面夸張,造型奇特。這些形狀奇怪的建筑物在中國大行其道,令國人十分反感,究其原因,在于其不但失去了中國文化應有的內涵,且其本身所表達的建筑語言也讓人們難以解讀,以致于業(yè)內有人驚呼中國成了“妖魔鬼怪建筑”的試驗場。在西方所謂國際主義設計運動為主流的形式下,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給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帶來了毀滅性沖擊。
(2)傳統建筑文化的破壞。①表現在城市熱衷于規(guī)模擴張,在大量興起的舊城改造運動中,對歷史文化毫無敬畏地大拆大建,肆意毀壞拆除文物古建,一些文化特征強烈的建筑和歷史底蘊深厚的街區(qū)被迅速摧毀。②表現在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和開發(fā)缺乏系統的考慮。
(3)傳統農村民居的消失。許多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農民集中居住”,似乎農民若未集中居住,則新農村建設就不算成功。新村建設中的農民聚居點一味模仿,建小洋樓,缺乏整體規(guī)劃引導和對傳統民居文化的有效保護與借鑒。不僅各地新村建設千篇一律,毫無地方特色,而且原有的傳統民居也未得到有效保護。有的地區(qū)開發(fā)過度,導致傳統風貌消失殆盡,文脈斷檔。我國廣大農村三十年前習以為常的傳統民居如今已經鮮見蹤跡,新建農宅中也少見到傳統形式住房,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千篇一律的“方盒子”。
2 傳統建筑文化的再認識
要更好的傳承發(fā)展中國建筑文化,必須對其進行深刻認識。下面簡要從基本特征和發(fā)展局限兩個方面進行闡釋。
2.1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
(1)基本單元。傳統建筑綿延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映。中國古代建筑以院落空間為建筑核心,形成了建筑圍繞院落向心而筑的基本模式進行縱橫自由組合,可大可小,適用范圍極其廣泛。體量小的如四合院,起源于黃河流域,以四面圍合為基本特征,中軸對稱,前堂后室,左右兩廂,結構組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逐步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模式之一。體量大的如皇家宮廷,從秦漢、唐宋、明清以來歷代宮廷布局手法看來,無不奢華宏偉,規(guī)模龐大,主要采取圍合封閉、縱橫相交、門殿排列的方式進行組合。比如故宮即以突出的將太和殿作為整個宮殿建筑的中心,以三朝五門的格式明確南北軸線,軸線兩側分設東西六宮五所,布局造型使得封建帝王的至高皇權和森嚴的制度等級得到彰顯。
(2)建筑風格。中國傳統建筑的類型很多,基本可按類型風格、地域風格和時代風格來進行劃分。按類型風格可以分為紀念型、宮室型、住宅型和園林型,多體現在禮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義的宗教建筑中,其特點為群體組合簡單、主體形象突出、尺度造型有特殊規(guī)定。宮室型體現在宮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觀中,其特點表現為組合豐富主次分明、搭配恰當比列嚴謹、裝飾華麗尺寸合宜。住宅型風格主要體現在一般住所、會館商店等常用建筑,其特點為序列組合與生活習慣密切結合,建筑內向,造型簡樸,裝修別致。園林型風格則主要體現在私家及皇家園林和部分山寺道觀中,其特點為空間變化豐富,尺度不拘一格,色調淡雅,裝修精致。按地域大致可分為北方、西北、江南、嶺南、西南、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八類風格。從時間跨度上,從商周以后大致可以分為秦漢、隋唐、明清等三大風格。
2.2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發(fā)展局限
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的文化沖突日趨激烈。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適應性表現不強的原因,分析起來主要有思想觀念、建筑型制、建筑材料等三個方面的局限。
(1)自我保護與恪守中庸的觀念影響。傳統建筑在布局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防范心理,與現代建筑提倡的開放包容形成強烈反差。布局之初,首先分析建筑四周地勢格局,并利用房屋、圍墻將院落圍合成內向封閉的空間。不論宮殿民居、北方南方,均大量地采取這種圍合封閉的建筑形式來為使用者提供一種安全感。此外,傳統建筑文化恪守中庸之道,表現出不求外顯而求內涵的特點,中國建筑往往把精華和高潮放到最里最后,而建筑前面的墻體往往質樸無華,與西方強調自我表現的觀念完全不同。
(2)宗教禮法制度與風水堪輿學說的影響。傳統建筑受宗教禮法制度影響極深,這與儒學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強調君臣父子、家國同構,注重長幼尊卑、秩序倫常。宗法制度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觀念,深深地影響到建筑之中,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按照宗法等級安排成員住所。家族群居的居住習慣和建筑特點,與傳統社會的儒家倫理和宗法禮教制度觀念密切相關,與現代社會的居住文化格格不入。在傳統建筑文化中,風水堪輿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來源于古人對自然萬物的樸素崇拜和思考與感悟,是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理論學說,從建筑的布局,形狀,朝向、位置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現代都市則側重于商業(yè)價值的利用開發(fā),城區(qū)土地往往寸土寸金,風水堪輿理論往往不能較好運用。
(3)型制體量與建筑材料的影響。傳統單體建筑表現在特定的功能上有特定的稱謂,主要有殿、堂、廳、軒、館、樓、榭、閣、塔、亭等形式,這行形式雖然各有千秋,形態(tài)多樣、各具內涵,但總體說來體量不大,受規(guī)定的尺度影響,只能依附大地橫向平鋪,向上空間無法拓展。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框架,柱墻分工明確,構件間采用卯榫結構。古代的木構架主要有臺梁、穿斗、井干三種形式。受尊重祖宗恪守祖制思想的影響,我國對先前的建筑形式和結構技術一直未有太多改進。木材易腐易燃,強度不高,而且長期的采伐使森林資源大量消耗。時至今日,各種各樣的結構框架材料,已經廣泛運用于城鄉(xiāng)建筑,傳統建筑材料受到力學性能、資源限制等多方面的挑戰(zhàn)。
3 關于對傳承和發(fā)展傳統建筑文化的建議
(1)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是建筑的靈魂,中國建筑迫切需要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應大力學習和傳承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精髓,并加以整合利用。要徹底解決建筑文化傳統面臨的斷裂問題,就切忌盲目崇拜,盲目抄襲,我們不懷疑國外建筑大師的高超水準,但只求外形夸張而毫無精神內涵的設計作品,拋棄了歷史文化的建筑注定不能能流傳久遠。
(2)增強保護力度。我國《我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街區(qū)定為歷史文化街區(qū)”?!稓v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保護條例》規(guī)定“歷史文化街區(qū)是指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區(qū)域”。上述規(guī)定對系統保護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qū)建筑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應注意,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qū)相比,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建筑全國各地分布及其廣泛,對這些散落在民間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同樣應該得到重視,具體操作上可以對全國傳統建筑進行普查,對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信息的建筑造冊登記。二是對傳統建筑按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劃定保護層級,采取相適應的保護措施,三是加大對破壞歷史文化建筑的單位和個人的懲處力度,堅決糾正拆除破壞古建文物只罰不判的或輕微判決的做法。
(3)加強材料研究。一方面從傳統材料的應用上,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傳統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力學性能,提高防腐防蛀能力,二是在做好現代材料與古代材料的融合研究,大量革新使用現代高科技、環(huán)保生態(tài)型建筑材料。
(4)注重規(guī)劃應用。①實行規(guī)劃保護,充分了解建筑對象的歷史遺存情況,對建筑文化價值進行細致調查。做出調查分析的同時提出保護和更新措施,注意在對建筑的歷史價值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認識其歷史文化內涵,在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上應注意其歷史原真性,整體風貌完整度,保護的永續(xù)性。②實行分區(qū)保護,劃定保護區(qū),在保護區(qū)范圍內的文物遺產和空間要素進行分區(qū)保護,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步驟。對特別優(yōu)秀的傳統建筑進行整體保存,在其影響范圍內的新建建筑物的體量,外形,高度,色彩等,立面等應做嚴格控制。
4 更新發(fā)展
在城鄉(xiāng)建設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一定數量的融入當地傳統文化的建筑,使之具有顯著的傳統建筑文化特征。
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必須傳承我國傳統建筑的悠久文脈,重塑自身特色,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鄉(xiāng)格局,積極引導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