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2014年1月26日,教育部公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意見再次明確了“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并強調逐步減少特長生招生。新政一經發(fā)布,立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專家學者熱議的對象。然而,作為孩子家長的父母,對于新政的期望似乎并沒有多大的熱情,許多家長對此仍然疑慮重重。
政策利好有望助推教育公平
根據新政的規(guī)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指導統(tǒng)籌下,根據適齡學生人數、學校分布、所在學區(qū)、學校規(guī)模、交通狀況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學原則依街道、路段、門牌號、村組等,為每一所初中合理劃定對口小學(單校劃片)。對于城市老城區(qū)暫時難以實行單校劃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數和小學畢業(yè)生基本相當的原則為多所初中劃定同一招生范圍(多校劃片)。優(yōu)質初中要納入多校劃片范圍。片區(qū)劃定后要相對穩(wěn)定,確需調整時要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邀請相關單位和家長代表參與,進行審慎論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因為扎堆選擇名校而造成學生的大規(guī)模流動,遏制了擇校費用的產生和上揚,規(guī)范了各地區(qū)學生生源的均衡發(fā)展。
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公辦、民辦學校均不得采取考試方式選拔學生,公辦學校不得以各類競賽證書或考級證明作為招生入學依據。
取消了“小升初”入學考試這一攔路虎,掐斷了部分學??砍煽冞x拔學生的途徑,對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一視同仁,把孩子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對于孩子自身的發(fā)展,對于孩子享受均等、公平的教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長遠來看,這對于不同地區(qū)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是有一定的政策引導作用。
根據《意見》精神,各地學校要強化義務教育,注重品行培養(yǎng)、激發(fā)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目標任務,逐步減少特長生招生學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招收特長生的學校所招收的特長生比例應降到5%以內,沒有特長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設該方式。
長期以來,特長生招生一直是名校拿來額外招生的一個幌子,從某種意義上,這是各地名校借以選拔優(yōu)秀生源的有力手段,當然這也為廣大的家長朋友給子女報各種培訓班、特長班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孩子們可謂苦不堪言。逐步減少以致斷絕特長招生可以逐步降低學校、家長對于特招的熱衷度,從而解放孩子們,將課外時間還給孩子們。
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辦學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則,將初中和小學結合成片進行統(tǒng)籌管理,提倡多校協(xié)同、資源整合、九年一貫。推動學區(qū)內學校之間校長教師均衡配置,促進設施設備和運動場地等教育教學資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學區(qū)內教學管理、教師培訓、學生活動、課堂改革、質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學區(qū)化管理的一個有利結果就是,可以實現一定區(qū)域內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打破學校之間的優(yōu)劣高低之分,促進區(qū)域教育水平的均衡發(fā)展;對學生而言,不用再為上哪所學校、去哪里更好而發(fā)愁,這也是我們期望看到的。
家長不買賬擔心政策落實不夠
劃片能否合理引擔憂
現實的基礎教育生態(tài)中,由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小升初擇校一直屢禁不止。而教育部與地方政府一直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如果沒有配套監(jiān)督問責機制跟進,小升初禁止考試,不允許拿證書和考級證明做入學依據,而學校又有好壞之別,那只有憑關系、靠金錢擇校了。因此,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很可能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
據了解,為遏制“小升初”亂象,教育部幾乎每年都要發(fā)文重申“就近入學”“陽光招生”等剛性原則,但由于監(jiān)督手段乏力、懲戒措施不足等原因,各項禁令往往淪為“一紙空文”,教育滿意度和政府公信力都面臨嚴峻挑戰(zhàn)。
說到就近入學,首先要說的就是劃片的問題,《意見》再次強調就近入學,并提出學區(qū)的政策引導。劃片合不合理關乎政府公信力,關系到廣大群眾對教育公平的認同度。
《意見》確定的主要劃片方式是“單校劃片”,即直接為每一所初中合理劃定對口小學。考慮到學校間發(fā)展水平不平衡,《意見》同時規(guī)定,優(yōu)質初中要納入“多校劃片”范圍,多校劃片的各片區(qū)辦學水平要大致均衡。多校劃片的初中,采取隨機派位的方式確定錄取學生。但“劃片”具體怎么操作,如何均衡各方面的利益,仍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當下包括“劃片”在內的多種方式只能緩解擇校的壓力,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的問題。儲朝暉說,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程序規(guī)范,由于不同學校之間還是有差距的,那么這個劃片可能起到一個阻隔的作用,本來我們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學生可以流動,劃片之后這個學生就相對定格在某一個小區(qū)域內,這個小區(qū)域內的選擇依然會有一些新的問題,所以同時必須真正的采取措施,讓不同學校之間進一步均衡,這兩個方面都是不能偏背的。
從家長的反應看,新規(guī)并沒有被家長們看好,小學生家長葉女士說,義務教育階段的免試就近入學是《義務教育法》本來就規(guī)定了的,教育部這次規(guī)定只是重申,“都喊了這么多年了,可是擇校仍然止不住,這次重申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對我而言,只要有條件,就會擇校,誰不希望自己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從這些話里,我們不難發(fā)現,家長之所以絞盡腦汁,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夠進入到一所滿意的學校,接受優(yōu)秀的教育,而現在的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顯然不是簡單“劃片”就能夠解決的。
擇校、特招是無奈之舉
盡管教育部早就明確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招收擇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義向學生家長收取“贊助費”“捐資助學費”,但是家長們仍削尖腦袋為孩子擇校。
春節(jié)假期,原本面臨“小升初”壓力的孩子,有沒有因此享受一個輕松的假期呢?通過我們的了解,答案是否定的。
童童,今年5年級,身經無數考驗。小升初意見出臺當天,當時他剛剛結束了上午的語文測試。從四年級起,除了日常的學習,童童課外還有2個語文班、1個英語班、2個數學班,基本屬于“學霸”型選手。如果今后真能按著“免試、就近入學”的模式來操作,童童不是可以輕松點兒嗎?然而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意見出臺后的這十天,童童一點也沒有放松。
童童媽:現在的孩子都太累了,你說哪個小學生沒有參加過課外輔導班?哪個家長能陪孩子輕松地度過每個周末和課余時間?說到底,就是家長們都想讓孩子走一個升學的捷徑。
如果省去了特長、共建、奧數、英語、推優(yōu)等這些繁復的環(huán)節(jié),我相信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會單純很多,會更朝著他們更真實的興趣、真實的能力去發(fā)展。
一方面是學校高昂的擇校費用,一方面是孩子們昏天暗地參加各種培訓、特訓,其實這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還有什么辦法,為了孩子的未來,只能拼了,我想這應該是不少家長的心聲。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今天,而對新政又不很報希望的心理下,不少的家長仍然是選擇為孩子擇?;蛘咦咛卣械穆纷樱瑢崒贌o奈之舉。
總而言之,基礎教育身上突出的一系列問題最后都集中在一個點上,那就是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衡,加上不同地區(qū)多年來的發(fā)展和經營,名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難以彌補,更加加重了權衡的難度。所以,對于新政,我們期待能夠得到很好的執(zhí)行,同時希望各地能夠有更加詳細合理的措施出臺。
(編輯 高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