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青龍湯;傷寒;應用
【中圖分類號】R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45-01
小青龍湯見于《傷寒論太陽篇》和《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篇》?!秱摗匪氖畻l指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彼氖粭l指出:“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微喘,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薄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篇》:“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小青龍湯主之”。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痛重,為之溢飲。
小青龍湯原方: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干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兩八味組成。
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nèi)諸藥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根據(jù)《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經(jīng)旨,小青龍湯是治療痰飲的要方,用治溢飲及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之征。
小青龍湯以惡寒發(fā)熱,不渴無汗,咳喘為辨證要點,功效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nèi)停,證見惡寒發(fā)熱無汗,不渴,面白,喘息,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弦緊。
根據(jù)我的臨床體會,小青龍湯對慢性妻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老年性肺氣腫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證屬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如下:
若惡寒無汗,氣喘較重者,可重用麻黃,再加杏仁,蘇籽以宣肺定喘。
若發(fā)熱惡寒自汗者,則以桂枝、白芍為主藥,去麻黃,重加姜棗,以和營衛(wèi)。
若喘咳痰稀,胸肋支滿,喘息不得臥,舌滑不燥,可重用細辛,半夏以散飲停水、化痰降逆。
若喘咳痰涎較多,或咳嘔清水,和合二陳湯以和胃化飲。
若肺寒重飲,背寒掌大,則加重干姜用量,取其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意。
若久咳肺氣虛,加重五味子用量,配以蛤蚧,以斂耗散之肺氣。
若煩躁口渴,苔黃痰稠,邪從熱化,可減細辛、干姜、加石膏、桑白皮以清瀉肺熱。
若胸悶腹?jié)M,可加葶藶子、萊菔子、川厚樸,以疏中滌痰,瀉肺定喘。
筆者根據(jù)經(jīng)旨,在臨床辨證施治,加減應用,每取捷效?,F(xiàn)將治驗分列于后。
例一:張榮,女,四十五歲,家屬,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五日初診。
主訴:咳喘病史已有十余年之久,反復發(fā)作,逐年加重。近來,咳喘氣急,不得平臥、周身酸痛、惡寒發(fā)熱、咽喉不適、胸悶氣促、唇黯舌紫、飲食減少、口干不欲多飲、舌質(zhì)紅、苔薄黃膩、脈浮弦而滑,此系肺燥傷陰,復感外邪不解,燥痰留戀肺絡,氣機失宣,肺氣逆而不降則為咳喘。
治法:解表散熱,宣肺豁痰,止咳平喘,兼以滋陰清熱。
處方:麻黃10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細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前胡10克,桑白皮10克,紫苑10克,百部10克,黃芩10克,阿膠10克,桔紅10克,云苓10克,甘草3克。三劑水煎服。
十一月十二日復診:上方服三劑,咳嗽減輕,痰量減少,周身仍痛,舌尖紅,苔薄膩,仍以上方加蘇葉10克,前胡10克,三劑水煎服。
十一月十七日三診:諸癥明顯好轉(zhuǎn),也能平臥,其舌仍有熱象,再進滋陰養(yǎng)肺之劑而愈。以后隨訪多次,療效穩(wěn)定,雖在冬日亦未復發(fā)。
按:患者系家庭婦女,平素因苦勞過度,傷及于肺,復感外邪,肺失清肅,引動宿痰停飲,其證見周身酸痛,外邪束表,又有咳嗽口干,水邪內(nèi)停,舌紅不潤,肺有陰傷的見證,故以小青龍湯加減,溫寒并用。一則宣肺散寒解表,二則豁痰潤肺清熱。由于投藥中肯,收到良好療效,對于多年的哮喘性支氣管炎,較快得到控制和解除。
例二:何立偉,男,五十九歲,農(nóng)民,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一日初診。主訴:咳嗽已七八年之久,每逢冬季咳喘較甚,今年以來,自春至夏,反復發(fā)作,體倦自汗,動則尤甚,秋天未到,即增棉衣厚被,仍感惡寒、咳嗽痰稀、氣息喘促不得平臥,食欲欠佳,二便正常。今日,惡寒發(fā)熱、咳喘加劇、自汗、舍苔薄白,脈弦細而滑。此為外有表邪,內(nèi)有停飲,肺氣失宣而致咳嗽。
治法:和營固表,化飲平喘。
處方:桂枝10克,白芍21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細辛3克,甘草6克,杏仁10克,黃芪 30克,白術15克,防風6克。三劑,水煎緩服。
十二月五日二診:上藥連服三劑,自汗減少、惡寒亦減、咳嗽稍輕、舌脈同上,藥既中病,效不更方,原方加重干姜、細辛,三劑。
十二月十日診:諸恙俱減,唯動則氣喘,此為病初在肺,久而及腎,施以麥味地黃丸常服,以后隨診病已痊愈。
按:本病經(jīng)西醫(yī)診為慢性支氣管哮喘。祖國醫(yī)學辨證為衛(wèi)陽不足、復感外邪、內(nèi)停水飲、表里為患。故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黃芪、白術、防風(玉屏風散)以固表,助衛(wèi)重用干姜、細辛化飲溫肺,再以麥味地黃丸,斂肺益腎,標本同治,肺腎相依,故而喘咳自解。
例三:王勇、男、六十四歲、退休工人、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日初診。
主訴:咳嗽十年之久,動則氣喘更甚,每逢喘甚,不能平臥。
現(xiàn)癥:氣急咳嗽,痰涎稀薄,喉中哮鳴,心悸,胸悶不舒,腰酸,形寒肢冷,時有發(fā)熱惡寒,經(jīng)X光拍片示兩肺紋理增重,透光度增強,提示為慢性支氣管炎并哮喘,阻塞性肺氣腫,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解表宣肺,溫陽定喘。
處方: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細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炮附片6克,橘紅10克,蘇子15克,貝母10克,瓜蔞10克,前胡10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緩服6劑。十二月十日復診:上方服六劑,寒熱已平,心悸尚可,但氣喘不能徹解,呼多吸少,以其腎攝納無權,乃培腎納氣以治本。
處方:九地21克,山藥15克,萸肉21克,炮附片6克,巴戟天18克,沙參21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沉香6克,淫羊藿10克,胡桃仁21克。
蛤蚧一對(分三劑藥煎服),囑服6劑,并常服金匱腎氣丸,鞏固療效。
按:本例患者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并哮喘、阻塞性肺氣腫。經(jīng)服藥十二劑后,療效顯著,以小青龍湯加味解表宣肺、滋陰定喘,得到了緩解,達到了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目的。
結(jié)語
本篇簡單介紹了小青龍湯的適用范圍,臨床加減應用,典型病例三個方面。通過實踐體會到,不論癥狀之多,只要病機相同、病因一致,就可用同一方法來治療,這樣才能體現(xiàn)祖國醫(yī)學《異病同治》的特點。但是在具體見證上各有不同,因此在臨床上加減化裁,劑量的大小,必須因人而異。如例一,表寒內(nèi)熱而寒溫并用。例二,衛(wèi)陽不固,復感外邪,水飲內(nèi)停,表里為患。治宜溫營固表,化飲平喘而取得療效。例三,有表邪兼有腎氣不固,水溢上逆,參以益腎之藥,后加金匱腎氣丸而取效。由于上述病例各有兼證的不同,故加減方法亦要靈活多變,所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就是這個道理。在《傷寒論》中已明確指出加減變化,但需我們在臨床上要掌握具體變化,對證用藥,不能死搬教條。只有通過臨床實踐,才能深刻體會古方精義,進而指導臨床,取得良效。
作者簡介:
王忠明,性別:男,職稱:主治中醫(yī)師,職務:玉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黨委書記,研究方向:傷寒,醫(yī)療特長:中醫(yī)消化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