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耀祖
所謂“學困生”一般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的學生。主要表象為:學習成績差,不遵守學校紀律,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時常頂撞老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要求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但是,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學生的能力不完全相同,必然會造成一部分以“成績論英雄”的學困生的產(chǎn)生。關心和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是衡量廣大教師教育本質真與假的問題。
一、問題
在這些年的教學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學困生。通過對他們不同類型的分析與思考,學困生產(chǎn)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1.個人態(tài)度問題造成的很多人把學習考試成績的好與壞,歸因于智力因素
認為成績的優(yōu)與否主要取決于大腦聰明不聰明,智商高不高。事實上不是智力因素成為學困生的,在我們教育的經(jīng)歷中比比皆是,這類學生是如何造成的呢?
前國足教練米盧曾經(jīng)說過:態(tài)度決定一切。這類學生往往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進。只圖安逸自在,“玩”字當頭,“混”字領先。怕動腦筋,缺乏吃苦精神。上課懶思考,交流當“啞巴”,作業(yè)亂畫交差。久而久之,這類學生由于學習掉隊而進入學困生的隊伍。
2.教育評價體系
應試教育造成的全國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目前還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升學率是很多學校還在奉行的硬指標。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從教師、同學的言語與眼神之中知道了自己的地位,這樣會造成對自己信心的缺失,同時也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而淪為學困生。
3.環(huán)境影響
首先,在新一輪“讀書無用論”的思潮影響下,特別是在農(nóng)村學校,很多家庭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主要的收入模式是打工經(jīng)濟。這樣讀不讀書一個樣,不讀書照樣掙錢當老板,更有讀書多的不如讀書少的。在這種背景下,必然使一部分人失去了讀書的目的與方向,即使現(xiàn)在在學校里學習,也是抱著一種混時間的心理,只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就能天高任鳥飛,不愿受這九年寒窗苦;其次,學生現(xiàn)在生活在意識形態(tài)多元的社會中,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和學校的要求發(fā)生沖突,在學生眼中“吃得開,活得好”的一些現(xiàn)象無時不在誘惑著學生,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難免會沾上這些習氣。當他們一旦放任了自己,再想回來的時候就晚了,跟不上“大部隊”也就成了學困生。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出現(xiàn)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并不代表學困生與生俱來就頑劣,相反是我們教育的一種缺失所造成的。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義無反顧地關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從各種途徑幫助他們擺脫目前的困境,更是我們闡釋教育的本真。如何轉化學困生,根據(jù)上述的幾種情況,我認為要從教師、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入手,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引,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生為本,激活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力。
二、措施
1.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
教師平時要多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的閃光點,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多表揚他們,建立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學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勢利導,盡量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調動他們的思維,讓他自主慢慢吸收、消化和理解,增強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2.轉變教育理念
一個人成功與否不是高分考生,而是高素質的人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校要切實轉變“唯分是從”的育人理念,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重新確立評價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教師歧視學困生,才能讓學困生真正融入班級和學校,他們在小的集體里互幫互學,培養(yǎng)他們待人接物、正確世界觀的形成,將來才能更好地走入社會,報效國家。
3.讓學生遠離不良社會環(huán)境
學校要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讓學生在校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這樣學生就沒有多少時間去接觸社會上的不良因素。學生自辨自控能力不強,在很多時候是不由自主的陷入的,當學校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只有盡量把學生吸引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nèi),使他們在文明校園環(huán)境中遠離社會的喧囂。
總之,學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和家庭各個方面的合力,共同采取措施,不斷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抓好素質教育,才能讓學校少一些學困生,才能讓社會少一些“問題人”,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
(作者單位 湖北省通山縣燕廈中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