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慧
【關鍵詞】淋證;中醫(y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6.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979-02
淋證是以小便頻數(shù)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為主訴的一種病證。甚則經(jīng)年不止,影響生活,西藥難效?,F(xiàn)結合臨床驗案,談談辨治體會。
1 輸尿管結石
例一:陳XX,女,36歲,患者自述于三天前下午突然右腰部陣發(fā)性絞痛,向右下腹及右大腿內側放射,絞痛后尿色加深;三天來每日下午絞痛加劇,曾至XX醫(yī)院急診,被診斷“尿路結石”。2005年4月25日初診;體溫37.4oC,脈搏80次/分,急性痛苦病容,卷曲位,心肺(-);腹軟,肝脾未及;肋脊角壓痛(-),右腎區(qū)叩痛(+)。尿路平片L3、4間右旁見高密度陰影。以右輸尿管結石可能性較大,診斷:右輸尿管結石。診時腰痛、溺赤,舌苔薄,脈弦。證屬濕熱氣滯,治擬理氣止痛,清熱利濕;處方:生地12克、木通3克、扁蓄12克、瞿麥12克、金錢草30克、生草梢6克、木香12克(后下)、枳殼12克、青陳皮各10克、黃柏10克,水煎服。用藥一周后,右腰痛顯著減輕。至5月12日,右腰痛逐漸消失,出現(xiàn)右下腹痛,說明結石已沿輸尿管向下移動。5月15日,右腰痛消失,尿液中紅細胞0~2,白細胞6~7。5月16日作尿路平片,膀胱區(qū)偏右側見結石陰影,系前片之右輸尿管結石下降所致。5月20日作腎盂造影,兩腎功能佳,右側輕度腎盂積水,膀胱內有陽性結石。于6月5日上午排出結石一顆,約0.6×0.6×0.7cm3,癥狀全部消失。6月13日復查尿路平片,尿路已無結石,共服中藥40劑。
按:本例以腰痛為主癥,痛勢甚劇?!安煌▌t痛”似為氣滯,何以辨證屬于濕熱?不論舌苔、脈像均無熱像,其依據(jù)主要是痛作之后,小便紅赤。此外,西醫(yī)診斷為輸尿管結石,也是本例用藥的依據(jù),尿路結石,中醫(yī)一般按下焦?jié)駸嶂委?。理氣止痛,重用木香、枳殼二藥,從現(xiàn)代藥理分析看,均有解痙作用;清利濕熱,主要用金錢草、扁蓄、瞿麥、木通等。
例二:劉XX,男,32歲。初診2003年12月1日:自述排尿刺痛,連及兩腰與少腹,已有三年余,曾經(jīng)XX醫(yī)院確診為“輸尿管結石”,先后行三次手術摘除結石,但手術后諸癥依然。近幾個月來兩側腰部刺痛陣作,向下放射及于少腹,排尿淋澀作痛,尿液渾赤,陣發(fā)加劇時刺痛難忍,須注射鎮(zhèn)痛解痙藥后始緩解。神倦納少,面容憔悴,痛甚泛泛欲嘔;舌苔薄白,質淡紅,脈弦滑數(shù)。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積聚成石,阻塞水道,膀胱氣化不行,姑以八正散意加減投之:扁蓄9克、瞿麥9克、木通3克、生草梢6克、萆蘚9克、川斷12克、桔梗5克、菟絲子9克、生小薊12克、金錢草30克、白金丸3克(分吞),五劑。二診(12月10日):藥后小便暢行,腰際酸痛,臨尿小腹尚有痛意,眠食略好,精力疲憊,小便每晝夜仍達十余次之多;脈小弦滑帶數(shù),舌苔薄膩。濕熱有下行趨勢,再予前方出入。原方去木通加小茴香3克、桃仁9克,五劑。三診(12月15日):癥如上述,擬清熱利濕,涼血化瘀:扁蓄9克、瞿麥9克、萆蘚12克、川斷9克、菟絲子12克、桃仁9克、失笑散(包)15克、金錢草30克、生地12克、白蒺藜12克、甘草梢5克、炒白術9克。服上方15劑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并排出赤豆大小結石一粒。以后基本按上方加減(因精神疲乏加入黃芪、白術)治療,又排出綠豆大小結石一粒,前后共服中藥35劑;隨訪三年未復發(fā)。
按:本例石淋之主要病因病機是由于濕熱蘊結,煎熬尿液、積聚為石,又以腎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不能通調水道,益使?jié)駸醿榷?,壅阻尿路,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治療應正本清源、標本兼治,以清利濕熱為主,用八正散加減,重用金錢草利水消石,同時以川斷、菟絲子等益腎培本?!靶虏≡跉?,久病在血”,患者病史較長,而疼痛性質是刺痛,為血瘀之征,故同時兼予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失笑散等以加強療效。
2 血淋
文XX,女,40歲。初診(2008年7月5日):自述小便澀痛不爽,一日間達二、三十次,溺后流出血水,病起兩日。舌根薄膩質紅,脈象濡數(shù)。濕熱下注膀胱,迫血妄行,治擬清熱滲濕,涼血通淋。處方:金錢草30克、生山梔9克、小薊炭9克、生地9克、藕節(jié)炭12克、川木通5克、塊滑石12克、蒲黃炭9克、生草梢3克、琥珀末3克(吞服);一劑。二診(7月6日):小溲頻數(shù)及澀痛不爽大減,胃脘不適。尿檢:蛋白少量,上皮細胞少量,白細胞(+),紅細胞3~5。繼續(xù)予上方去蒲黃炭、生草梢,加制香附9克、青陳皮各5克;二劑。三診(7月8日):小便已爽,溺痛亦除,右側腰脊略有酸楚,有時少腹作脹,苔脈同前。處方:金錢草20克、生地9克、淮山藥9克、炒白術9克、炒杜仲9克、塊滑石12克、川木通3克、青陳皮各5克、琥珀末3克(吞服),三劑;服完痊愈。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按:尿血而澀痛不爽,稱為血淋,為濕熱迫注膀胱,絡傷血溢所致。治療宜清熱涼血,利濕通淋。本例用導赤散加減,加山梔清熱,小薊炭、藕節(jié)炭、蒲黃炭等涼血止血;金錢草、滑石清熱利濕;琥珀入血分,行瘀通淋,清源以暢流,癥狀隨即消失。
3 乳糜尿
李X,男,52歲。自述從08年9月開始發(fā)現(xiàn)尿呈乳白雜紅色,每因疲勞即出現(xiàn)或加重,曾用西藥及中草藥治療,一度好轉。至09年春節(jié)因疲勞之后又發(fā)作,至今已五月余,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無效。并伴腰痛、神疲思睡、形體消瘦、齒齦出血、皮膚瘀斑等癥。體檢無特殊發(fā)現(xiàn),血色素8.6克,紅細胞275萬,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紅細胞沉降率及出凝血時間等均正常范圍,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0~4),乙醚試驗:脂肪球找到。診斷:乳糜尿。初診(09年7月10日):小便乳白色,時或夾雜血液;形體消瘦、神疲嗜睡、腰痛、齒齦出血、皮膚瘀斑;舌苔薄膩質較紅,脈細弦。腎氣不足,濕熱下注。治擬益腎清利。處方:黃芪9克、白術9克、萆蘚12克、知母9克、海金沙9克、川斷12克、菟絲子9克、生地12克、白茅根30克,五劑。二診(7月18日):諸恙不解,脈舌同前。擬健脾益腎,清利固澀并投:黃芪9克、白術9克、鹿角霜9克(沖)、狗脊15克、萆蘚12克、牡蠣30克、金櫻子12克、蓮須9克,4劑。三診(8月1日):苔脈同前,效不明顯,牙齦出血,身有瘀斑。擬前法加減,加入滋陰養(yǎng)血、活血祛瘀之品。處方:鹿角霜5克(沖)、菟絲子30克、豬茯苓(各)12克、茜草12克、阿膠珠(烊)9克、墨旱蓮9克、益母草30克、萆蘚15克,五劑。五劑服完后,乳白色尿消失,尿常規(guī)正常,脂肪球未見。再服十劑后停藥。
按:乳糜尿屬中醫(yī)學的膏淋、尿濁范圍,其病因病理,一般認為系濕熱下注,壅積膀胱所致。而濕熱下注又往往與脾虛、腎虧有關。本例神疲肢軟、腰痛,脾腎不足之癥并見,用健脾益腎,清利濕熱之法,療效尚不顯著,考慮到患者舌質較紅,皮膚有瘀斑,牙齦出血,因而加入阿膠、益母草滋陰養(yǎng)血,活血祛瘀,如此用藥,則乳糜色迅速消失??梢姳孀C施治應全面考慮各種癥狀,有時注意到一個被疏忽的癥狀,往往可以抓住病情的關鍵。本案的治療經(jīng)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 勞淋
李XX,男,30歲。初診(2010年3月4日):自述小便淋瀝不爽,有不凈之感,時或精溺并出,勞累則發(fā),腰脊酸楚,少腹脹痛,四肢困乏,面浮足腫,延已年余。舌胖苔薄滑尖絳,脈濡細而緩。脾腎兩虧。治擬溫腎健脾,佐以通陽利水。處方:炙黃芪9克、炒白術9克、川斷12克、杜仲9克、桑螵蛸9克、澤瀉9克、巴戟肉9克、補骨脂9克、帶皮苓12克、桂枝3克、滋腎通關丸5克(分吞),三劑。二診(3月7日):服上藥后,小便淋瀝、精溺并出等癥即消失,惟頭暈、面足浮腫不退,苔脈同前。仍守前法,原方去桂枝、補骨脂、滋腎通關丸,加炒扁豆12克、菟絲子12克、淮山藥9克、益智仁9克、燈芯草五扎,四劑。三診(3月11日):小便如常人,惟尿色黃濁,面足浮腫依然,臍周作痛,得暖則減;苔薄微黃,舌邊尖紅絳。處方:炙黃芪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川斷9克、杜仲9克、桑螵蛸9克、巴戟天9克、菟絲子12克、炒扁豆12克、淮山藥9克、益智仁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5克,五劑。四診(3月16日):腹痛止,浮腫大退;脈濡細,舌邊尖紅。脾腎之虛,不易驟復,擬益氣補腎,健脾化濕以善其后。處方:炙黃芪9克、炒白術9克、熟地12克、狗脊12克、川斷12克、巴戟天12克、補骨脂12克、葫蘆巴12克、炒扁豆12克(打)、淮山藥9克、帶皮苓12克、赤小豆12克(打)、生姜皮3克,水煎服,五劑。
按:小便淋瀝而精溺并出,遇勞即發(fā),應屬勞淋。其病因有脾勞、腎勞之分。今淋腫并見,精溺并出,乃脾腎兩虧,故治療以溫補脾腎為主,同時加強膀胱氣化,以利水通淋;而舌邊尖紅絳,陰液亦見不足,故通淋之藥,在淋瀝消失之后,即行撤去;并在三診以后,酌加白芍、熟地等,以滋養(yǎng)肝腎之陰。既需溫通陽氣,以健運化,也應兼顧陰液被耗,才易于恢復正常。
5 氣淋
孫XX,男,35歲。初診(2007年5月26日):患者自述五天前因情緒緊張之后,感覺從臍下至陰囊部脹痛麻木,痛感強烈,坐臥不安,同時小便頻急,日夜二、三十次,量少而不爽;陽痿不舉,納呆,頭暈不寐;舌苔薄滑,脈小弦。尿檢正常。憂思郁怒,厥陰之氣失于疏泄,證屬“氣淋”,以疏泄厥陰經(jīng)氣為治。處方:制香附9克、烏藥6克、川楝子9克、青皮6克、橘葉9克、吳芋3克、炒枳殼6克、小茴香15克、車前子12克(包)、元胡5克,二劑。二診(5月28日):小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陰囊已不甚麻木,頭暈減輕,情緒穩(wěn)定,惟小便時莖中劇痛,納呆;苔薄潤,脈小弦?guī)?shù)。效不更方,原方兩劑。三診(5月30日):小便已基本正常,但尚有淋漓不盡之感,少腹稍有急痛,納呆,神疲頭暈,兩足無力。厥陰之氣有余,少陰之氣不足,宜兼顧之。原方去元胡,加濟生腎氣丸12克(分吞),三劑。四診(6月9日):服上方后,諸癥消失。近幾日小便次數(shù)又稍增多,苔脈如前,原方三劑。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按:本例屬于氣淋,由于憂愁思慮,肝氣郁結所致。因肝經(jīng)循行路線經(jīng)過外生殖器和少腹部,故氣淋癥見小便頻急澀滯,小腹脹痛,個別亦見陽痿不舉。一、二診均以疏肝理氣為治,收效較明顯;三診雖淋癥癥狀大為減輕,但頭暈神疲,兩足酸軟,加之脈象小弦,因而認為“厥陰之氣有余,少陰之氣不足”意即肝氣郁結,腎氣不足;加濟生腎氣丸補腎。濟生腎氣丸由附桂八味丸加牛膝、車前子組成,對于淋癥而腎虧者尤宜。
6 體會
五種淋證,其病因雖以膀胱濕熱為主,但各種淋證之間,彼此又有一定的關系,表現(xiàn)在轉歸上,一是虛實的相互轉化,在不同淋證之間和同一淋證的本身都存在這種情況;二是各種淋證之間的相互轉化,也可二種淋證或虛實同時并見。因此在辨證時,除要辨明不同淋證的特征外,還要審察證候之虛實,并根據(jù)各個淋證的特征,或參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jié)岬?。初起多邪實之證,久病則由實轉虛,亦可呈現(xiàn)虛實夾雜證候,認識這種轉化,對臨床有實際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