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有一些老師片面理解《課程標準》,盲目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忽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課程改革步入了誤區(qū)。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音樂教師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我認為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尤為重要。
一、“雙基”教學與興趣愛好的關系
以往的音樂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教學形式等方面均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專業(yè)化傾向。這種具有專業(yè)化傾向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實現普通音樂課程的自身價值與目標。但課程改革之后,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了呢?看到了太多的課例,感觸頗深。我們的教師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節(jié)節(jié)設表演,堂堂搞創(chuàng)編,基本摒棄了“雙基”教學。所以,無論你是看低年級的教學還是高年級的教學,并無質的差異,不過是玩得高興、舞得熱鬧而已。事實上,我們每個教師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學生連基本的音樂常識都不知道,何談賞析音樂作品?連最基本的歌唱技巧都沒有掌握,怎么去完成一部聲樂作品?又怎會聲情并茂地演唱?更別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了。所以,課程改革后的音樂課必須依據三大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結合實際教學,有所側重,對各學段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不能盲目否定。
二、主導定位與主體作用的關系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一直強調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氣氛壓抑、沉悶,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課程標準》以一定的篇幅強調了要給予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表現的寬松的教學氛圍。于是,我們就不難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其樂融融的場景。這是可喜的狀態(tài),讓我們看到了實施課程改革之后的新型師生關系,也真真切切地讓我們認識到了學習的主體作用。然而,課堂上教師是不是真的可以放手不管了呢?舉一案例:某校音樂課證在進行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是根據歌曲的內容寫一篇小短文。由于時間的關系,教師沒有讓學生親自朗讀,而是挑選一些較好的給大家示范。當讀到一篇文章時,教師稱贊道:“這篇不錯,是哪位寫的?”只有一學生悠然答道:“是大伯父我寫的。”全場嘩然,而教師竟然沒有任何評價,充耳不聞,聽之任之。私下交談,問其原因,教師竟然說:“不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主體作用嗎?”這難道能說是對《課程標準》的正確理解和運用嗎?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良好的教學常規(guī)的基礎上,適當地使學生體會民主性和開放性,否則,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敢說,不敢評,其隱患是嚴重的。我們應當知道,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不可推卸的承載著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的重任。
三、音樂本位與學科綜合的關系
如果你仔細閱讀《課程標準》,應該發(fā)現,每個章節(jié)、每個內容,都有恰如其分的定位。遺憾的是,我們的教師滿腦子都是如何改革,怎樣創(chuàng)新,不肯沾一點“舊”的邊,以至走入了教學的另一誤區(qū)。僅舉一例:一節(jié)唱歌課《采茶舞曲》,學習和演唱歌曲只用了10分鐘,其他的時間均被用來介紹地理知識、創(chuàng)編舞蹈及分組討論上了。表面看,既有音樂本位的傳授,又有相關文化的滲透,還有相關學科的延伸,很是豐富多彩??稍谡n下,我隨意抽測了幾名學生,竟無一人能獨立完成歌曲的演唱,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音樂本位和學科綜合的權重究竟應該怎樣分配?“音樂學科的整合,是以音樂為本的整合”,任何相關的知識都應是在本位完成之后,才能去探究和拓展的,這樣才符合學科特點,才符合《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四、信息技術與音樂的關系
《課程標準》要求,能夠嘗試用電腦創(chuàng)編音樂,于是我利用信息技術的編曲軟件,給學生上了一節(jié)《初探電腦音樂創(chuàng)編》的課。本節(jié)課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音樂中的基本要素、創(chuàng)編4小節(jié)的旋律短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課堂上,老師先給學生一段《劃船歌》的樂譜,讓學生利用相關的軟件,將樂譜準確地輸入到電腦中。學生在輸入樂譜的同時,通過選擇音色、節(jié)拍及使用音符的長短體驗音樂中所存在的音樂要素,并在電腦的幫助下視唱樂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后,在原有樂譜的基礎上,改變每一小節(jié)的一個音符的高低,通過聆聽、感受音樂要素——音高在樂曲的作用和地位,也使學生初步嘗試創(chuàng)編音樂作品,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編欲望。最后,教師給出五個音高(1、2、3、5、6)和兩個固定的節(jié)奏型,讓學生們展開想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己的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并結合小組所有人的意見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集體榮譽感。在作品展示中,通過自評、互評,學生們可以從中吸取別人的長處,相互交流,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傳統音樂教學活動所不能比擬的,在豐富音樂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多媒體素養(yǎng)。但必須強調一點,信息技術的運用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切忌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泛化,失去了學科的本位,避免走向另一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