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明
一、高中英語翻譯教學和練習的現(xiàn)狀
據(jù)相關(guān)研究以及我們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大致可以將我國高中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總結(jié)如下:
1.教師課堂英語翻譯教學的授課時間
從教師課堂英語翻譯教學的授課時間來看,大部分教師在每個單元都會安排翻譯教學,但是教師每節(jié)課上用于翻譯練習的時間少于10分鐘。雖然多數(shù)教師都認為翻譯是英語技能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對其依然不夠重視,在時間分配上還有待進一步斟酌考量,適當增加翻譯教學與練習的時間。
2.學生課余鞏固英語翻譯技能的時間
大部分學生完成翻譯作業(yè)的時間少于30分鐘,如果按照每一個單元教師布置一次翻譯作業(yè)的頻率來計算,一個單元的翻譯作業(yè)占完成整個單元所有英語作業(yè)時間的百分比僅為8.55%。
翻譯作業(yè)在高一、高二階段相對較少,這是因為年級組備課時沒有將翻譯作為獨立的版塊來集體備課,教師只是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進度在每個單元穿插一定的翻譯練習,而其他版塊,如聽力、閱讀、詞匯的教學已經(jīng)占用相當大的課時,因而經(jīng)常沒有時間來講授翻譯,只是將其作為練習布置下去。學生進入高三以后,學校才系統(tǒng)性地對學生進行翻譯訓練,以應付高考。但由于學生在高一、高二階段沒有樹立正確的翻譯觀,突顯的問題就很多,教師只好將一個知識點進行反復的講解,布置練習,浪費了時間。
3.教師課堂英語翻譯教學的授課方法
目前大致有四種授課方式,即“只對答案”“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啟發(fā)性講解”“應試性的講解”“基本不講或跳過”?!白⒅亻_發(fā)學生的思維,啟發(fā)性的講解”這種方式約占一半左右,許多老師開始進行一定的英漢差異對比和多種譯文對比。
4.翻譯練習的題型、來源和批改
目前翻譯練習的題型較為單一,以句子翻譯為主;主要來自于課本以及練習冊或是相關(guān)配套練習,有一少部分來源于課外相關(guān)書籍報刊和教師的個人設(shè)計。但有很多學生并不喜歡課本與練習冊中的練習,而是希望翻譯練習有特色,且不要以單一的句子翻譯這一種形式出現(xiàn)。目前教師的翻譯作業(yè)一定程度上來說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綜上,目前高中英語翻譯教學和練習的問題為教和練的時間較少,練習缺乏特色,題型單一,批閱方式也較為單一。究其原因,是因為高中英語教學內(nèi)容繁多,聽說讀寫各種技能融合在同一門課程中,很多教師對翻譯這種綜合型技能重視不夠。
對于教材中固有的翻譯練習,很多教師只是簡單地把它們當作鞏固詞法、進行句型操練的途徑,只給學生對對答案,從不分析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譯法,更談不上在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比較分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翻譯練習的作用,沒有能夠充分發(fā)揮翻譯這一溝通英漢雙語的橋梁作用。因此,在平日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就缺少機會去比較和分析英漢兩種語言的結(jié)構(gòu)和特點,所以很難了解這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基本規(guī)律,不利于他們深入把握英語語言結(jié)構(gòu),更不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翻譯技能。
二、以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為目的的翻譯練習有效性探索
翻譯練習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本課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對現(xiàn)狀的了解,課題組探索了以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為目的的翻譯練習設(shè)計。我們的翻譯練習設(shè)計,需要幫助學生通過翻譯練習來解決以下問題:
?誗通過翻譯練習中的措辭部分,加深對詞匯、句式、結(jié)構(gòu)的理解,并能靈活運用;
?誗通過翻譯練習中的英漢對比部分,加深對中英文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習慣差異的理解,并學會在兩種語言間靈活轉(zhuǎn)換,隨時產(chǎn)生地道的表達;
?誗通過讓學生查詢翻譯練習中的文化知識點,加深對中英文文化差異的理解;
?誗通過翻譯練習中的長難句分析,學會快速把握英文長難句的意思,從而提高其閱讀能力;
?誗通過翻譯練習中的多種譯文比較、評價以及譯后的反思和總結(jié),幫助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和多視角表達。
具體說來,我們進行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1.讓師生樹立正確的翻譯學習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我們要求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相關(guān)書籍,相互討論與借鑒,提高自身的認知教學水平,然后幫助學生構(gòu)建正確的翻譯學習觀。在開學初,教師應有一個完整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除課內(nèi)安排翻譯練習以外,教師還可以設(shè)計課外練習,如選定合適的材料,讓學生在課后去欣賞好的翻譯作品,為他們講述語言背后的文化積淀,使他們對英漢翻譯、文化差異不再陌生。在了解翻譯是什么、該怎么來學、如何來評價翻譯好壞的基礎(chǔ)上進行英語翻譯學習,這樣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過翻譯中的措辭,加深學生對中英文詞匯的理解
例如“看”在不同上下文中采用不同的英文詞匯:
(1)看書to read a book
(2)看電影to see a film
(3)看黑板to look at the blackboard
同樣,“上”也如此:
(1)上課to have a class
(2)上山to go up a hill
(3)上自行車to get on a bicycle
(4)上飛機to board a plane(不可以將“上”翻譯為相同的英語)
而英文的heavy也可譯為不同的中文詞匯:
(1)This suitcase is heavy這箱子很重。
(2)Heavy wind大風
3.加強英漢對比教學,提高英漢語言差異的意識
英漢兩種語言有著本質(zhì)性的差異,體現(xiàn)在邏輯差異、動靜態(tài)差異等。教師在設(shè)計課內(nèi)翻譯練習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去進行英漢語言對比。例如:
我們先給學生這樣兩組句子:
Example 1:(1)李梅病了,老師決定幫他補上所缺的課。(2)As Li Mei was ill, the teacher decided to help him make up for the lessons that he had missed.
Example 2:(3)He was so engrossed in the book that it was three hours before he knew it.(4)他讀這本書讀得很入迷,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個小時。
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英文和中文在表達邏輯關(guān)系時的差異。然后大家一起總結(jié):英文注重形式上的邏輯,所以每句話之間要有連詞來表示句子間的關(guān)系(形合);而中文的邏輯是暗含在句子間的,通過句子的先后順序表示出來,所以中文的連詞用得比英文少得多(意合)。
接下來,教師可以給學生兩個這樣的句子讓學生評價:(5)Li Mei was ill, the teacher decided to help him make up for the lessons that he had missed.(6)他讀這本書讀得如此的入迷,以至于在他知道之前,已過了三個小時。
教師提問:“句(5)符合英文的表達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回答:不符合,因為兩句話之間沒有邏輯連接詞,句子間的關(guān)系就不清楚了?!熬洌?)符合中文的表達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回答:不符合,這是典型的死譯,太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結(jié)構(gòu)。中文實際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連詞,把各部分的順序擺放正確就可以了。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結(jié)合本單元新學的詞匯和結(jié)構(gòu),給學生設(shè)計更多的練習,課外完成。
我們歸納了英漢差異的幾個大的方面:
?誗英語語言結(jié)構(gòu)緊密(compact)講究形合,而漢語結(jié)構(gòu)松散(diffusive)側(cè)重意合
英語的句子緊緊圍繞主謂SV這一核心展開,所有的修飾限定成分都很有次序地歸于主語部分或謂語部分,而漢語結(jié)構(gòu)則比較松散,重意合。例如:(1)She had such a kindly, smiling, tender, gentle,generous heart of her own.她心地厚道,性格溫柔,氣量又大,為人樂觀。(2)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en shoe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門口放著一堆鞋子,少說也有十雙,顏色不一,大小各異。
?誗長句的敘事順序和信息中心差異
英語長句很多,句子的信息重心靠前,往往先下結(jié)論,再交代來龍去脈;而漢語正好相反,經(jīng)常是四字成語的并列結(jié)構(gòu),很少出現(xiàn)冗長的句子結(jié)構(gòu),往往先交代清楚相關(guān)背景,再做出結(jié)論。
這款手機設(shè)計新穎,攜帶便捷,深受歡迎。(2005年上海高考)
This type of mobile phone is stylish in design and convenient to carry so that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誗英語側(cè)重靜態(tài)(static),而漢語偏向動態(tài)(dynamic)
英語語言傾向于靜態(tài)就夠,經(jīng)常使用名詞,介詞,形容詞和副詞。而漢語則更多的使用動詞。例如:(1)He is a good eater and sleeper.他能睡能吃。(2)醫(yī)生挨家挨戶上門巡訪,省去了許多老年人去醫(yī)院的麻煩。Doctors door-to-door visits save many old people s trouble of going to hospital.
?誗英語多被動(passive),而漢語側(cè)重主動(active)
英語,尤其是英語中的科普文章和正式文體,往往大量使用被動。而漢語則相反,常常使用主動。例如:(1)據(jù)說這本書已譯成好幾種外語。It is said that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ral languanges.(2)眾所周知,指南針首先是中國制造的。As is known to all, 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4.加大跨文化教育力度
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翻譯不僅僅是信息的轉(zhuǎn)達,還有除了信息之外的諸如語氣、措辭、習俗、感情、環(huán)境等涉及交流的方方面面內(nèi)容,只有全盤考慮,才能最終做到功能等效。因此,在設(shè)計翻譯練習時,我們也注意補充和文化背景知識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習語和慣用法常常是翻譯中的難點和陷阱。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如果照字面翻譯,會使整個句子聽起來非常奇怪或者邏輯不通,則可能涉及慣用法,需要查字典。
許多學生望文生義,會將Wall Street譯為長墻街道(正:華爾街),把eat ones words譯為食言(正:承認說錯了話),把black sheep譯為黑色的羊(正:害群之馬)。這就是閱讀面狹小、文化背景知識缺乏的表現(xiàn)。
我們對此類詞匯進行了歸納分類,如:顏色方面的差異: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塊);green-eyed (眼紅的);動物方面的差異:talk horse吹牛,a lucky dog(幸運兒)等。
5.分析復雜句式與難句,突破翻譯難點與瓶頸
長難句分析是理解長句的基礎(chǔ),也是翻譯的基礎(chǔ)。我們首先向?qū)W生介紹英語句子中的五種基本句型:
(1)主語+不及物動詞
我早晨起得很早。I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2)主語+及物動詞+賓語
我正在讀一本書。Im reading a book.
(3)主語+雙賓語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
我給了他一件禮物。I gave him a pen.
(4)主語+系動詞+表語
她看起來氣色不錯。She looks great.
(5)主語+及物動詞+復合賓語
我建議他再找一份工作。I advised him to find another job.
在這五種句型鞏固的基礎(chǔ)上,我們再向?qū)W生介紹英語中的復雜句型,包括并列句、復合句等,鞏固語法知識。以定語從句為例,教師可以依照定語從句的分類為學生進行講解,以免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摸不著頭腦。例如:
Here is the girl who damaged the vase.(限制性定語從句)
My brother,who is an engineer,went to America last week.(非限制性定語從句)
He had a walk every day,which had done his 1iver good.(邏輯代詞指代前面完整的句子)
6.豐富作業(yè)類型,改進作業(yè)的批改方式
目前的翻譯練習,題型較單一,以單句翻譯為主,學生會覺得單調(diào)乏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用了多種題型:
(1)英漢對比分析
給學生一些中英句子,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英漢差異。
(2)句子翻譯
給出英語或漢語句子,讓學生譯成對應的中文或英文。
(3)譯文改錯
給出錯誤的譯文,讓學生改正。
(4)多種譯文對比
從學生翻譯中選出多種譯文,讓大家對比分析。
(5)雙語閱讀
從《21世紀英文報(高中版)》等材料中選出適當?shù)钠?,讓學生進行雙語閱讀。
通過一段時間的翻譯練習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英漢語言、思維、文化等差異有了更好地認識,學習的興趣更為濃烈,開始學會從不同角度表達同一句子,譯文鑒賞能力也有較大提高。
綜上,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進行翻譯練習設(shè)計時,要開闊視野,大膽創(chuàng)新,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翻譯練習設(shè)計思路,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對英漢語言的掌握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傅妍.高中階段翻譯教學現(xiàn)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