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芬
初學數學的學生在解答應用題的問題上往往會出現(xiàn)思維上的錯誤,本文就此進行了錯誤成因的剖析以及解決的對策研究。
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應用題時,往往會出現(xiàn)思維上的錯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做了如下的分析:
一、解題思維錯誤的成因
1. 只是以問題中一些表面的、單一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運算,而不能對整個問題的內容進行綜合的分析進行解答。例如:二年一班有童話書20本,和科普書合起來是60本,科普書有多少本?錯誤列式:20+60=80(本)
2. 思維不能做到跟隨題目性質的變化而靈活的變化,仍然套用自己以前比較熟悉的運算方法和思維定勢,按固定的習慣思路,恪守機械的聯(lián)系。例如:小明栽了3排花,每排有4棵,小明一共栽了多少棵花?錯誤列式:3+4=7(棵)
3. 解題思維只是一味隨著生活中事物發(fā)展的一般順序進行,由開端條件推向結果,而不能做到由結果反推向開端條件。例如:超市運來一批香蕉,賣出15箱,還剩下4箱,商店一共運來多少箱香蕉?錯誤列式:15-4=11(箱)
4. 注意力極其容易被問題情節(jié)所轉移,不能做到對問題進行連貫分析的綜合活動,思維缺乏邏輯性。錯誤列式: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小紅拿桔子招待客人,小紅先拿了10個,客人吃過后還剩3個,小紅又拿了10個,結果還剩下6個??腿顺粤硕嗌賯€桔子?錯誤列式:10-3-6=1(個)
5. 思維容易受到問題中某些因素的暗示,不能做到正確審視自己的運算結果,也不能根據問題的本質聯(lián)系來進行檢驗自己的思維過程。例如:把24根跳繩平均分給一年級兩個班和二年級兩個班。平均每個班級能分到幾根跳繩?錯誤列式:24÷2=12(根)
學生解錯應用題的原因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加強“雙基”,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培養(yǎng)。
二、思維活動的教學策略
低年級學生在進行應用題解題時,首先是分析題干、選擇算法,然后再列式和計算結果。在對學生進行思維活動培養(yǎng)時,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學策略:
1. 直觀。低年級的學生對感性的材料有一定的依賴性,他們在解答應用題時,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的手段演示來提示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皹渖嫌?個果子,筐里有6個果子,從樹上摘下幾個果子,樹上和筐里的果子一樣多?”大多數學生都認為8-6=2(個),矯正這種錯誤思維需要進行直觀感知。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算盤珠來理解,一排珠子增加了就蘊含著另一排珠子會減少的相互依存關系,使學生能進行類比,觸類旁通。不僅能掌握加減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能有效進行相等與不等的辯證過程的綜合訓練。
2. 比較?!?2個蘋果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與“4個小朋友分12個蘋果,每人分幾個?”這兩個問題進行比較,雖然文字的表述不同,但是解題方法是一樣的。通過比較,使學生懂得解題不是以已知條件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來確定運算的,矯正學生“數字—運算符號—數字—結果”的思維習慣,既要打破實際生活中的固有經驗,還能應對逆解題、反敘題的思考能力。
3. 挖潛。有一些應用的問題條件是隱含的,這就需要學生反復誦讀問題,全面理解問題中的關鍵詞語,挖掘出隱含的條件。例如:動物園里有猴子、長頸鹿各20只,老虎的數量和猴子一樣多,三種動物共有多少只?此道問題的關鍵詞是“各、一樣”,只有理解關鍵詞的含義,就能準確無誤地解答問題了。
4. 練說。教師平時也要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訓練,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梢赃M行把簡單的問題表述的具體些;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和全面;把含混不清的部分表述明白;把倒敘的問題轉為正敘;把一些后置的問題先表述,等等。
總之,數學思維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剛接觸應用題的低年級學生,教師更要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培養(yǎng)和開發(f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