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紅
因安全事故致使每年全國數(shù)以萬計天真無邪的生命死于非命。為了讓全校師生能平平安安上下班、上學放學,在工作中要特別注重加強師生的安全教育和校園校舍的安全管理,確保無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
一、構建學校安全工作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和事故責任追究制,保障學校安全工作規(guī)范、有序進行
關注人本,確立安全意識是校園安全的前提與保障。校園安全以人為本,注重校園安全的制度化,以制度促安全習慣的養(yǎng)成,把以人為本抓安全的理念施諸于學校生活的每一時段,貫穿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1. 細化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學生不能早到校,放學時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一前一后組織學生站好排,有序回家。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忙或有事,不能及時接孩子的,班主任老師要馬上與家長電話聯(lián)系,一定要把每個孩子安全地交送到家長手中。
2. 窗臺是危險區(qū)域,不要讓孩子靠近,以免發(fā)生墜樓事件。上下樓梯時要輕聲慢步,一步一個臺階,不要滑行,更不要推搡打鬧,避免踩踏事件。
3. 注意上下學的安全教育。通過班隊會、晨會、班級的墻報等輿論陣地宣傳交通安全知識,認識紅綠燈和斑馬線,并告知學生12歲以下不許騎自行車,過馬路注意力要集中,不能玩耍。
4. 定期給全體教師開展安全知識講座,通過看視頻、新聞等,提高教師的安全意識。及時把講座中學到的安全知識及時傳遞給學生,把校園安全當成頭等大事來抓。
5. 定期開展安全消防演練,讓學生學會在火災、地震中的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二、健全學校安全預警機制,制定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完善事故預防措施,及時排除安全隱患,不斷提高學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1. 學校門衛(wèi)設立安全保障制度,來訪人登記制度。家長等非本校職工或學生一律不準入校。家長有事要到校的,請與班主任老師電話溝通后,方可入內。
2. 住宿生接送登記制度,接送住宿生時家長必須到舍務辦公室簽字,保證孩子的安全。
3. 中午看護的學生和住宿生有食物過敏的,請班主任老師及時統(tǒng)計好,上報舍務老師,避免孩子因食物過敏造成傷害。
4. 對于生病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讓孩子及時就醫(yī),并對生病的學生進行跟蹤回訪,如果是傳染病,與家長溝通好,在隔離治療期滿后方可入學。
5. 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安全排查,包括各個教研室、教室的安全,學生是否帶管制刀具和棍棒等不安全因素,并寫出調查報告,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解決,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校園周邊整治協(xié)調工作機制,維護校園及周邊環(huán)境安全
1. 與學校所在轄區(qū)的派出所取得聯(lián)系,共同搞好學校的治安工作。
2. 與交通部門取得聯(lián)系,在上學、放學時間段派交警維持交通秩序,確保學生安全。
3. 對學校的警務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學校安全管理。
四、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提高師生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
1. 要定期組織“安全”專題宣傳欄、廣播、墻報,讓學生投稿、編撰,在活動中培育他們的安全意識。
2. 通過開講座、播專題影片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傳授各種自救措施,如火中自救、觸電救護、飲食中毒搶救,特別是遇到犯罪行為如何處理以及消防知識等,提高師生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
3. 推行“安全教育周”,舉辦豐富多彩的安全主題活動;舉行消防、安全知識競賽以及安全主題的作文競賽;組織教師為校園安全工作進言獻策,并對有價值、有創(chuàng)意建議予以獎勵;組織學生為校園安全擬警示語。
五、家校聯(lián)合,確保學生安全
1. 學校定期開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宣傳安全防護知識,讓家長配合學校搞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孩子自救自護能力。
2. 通過飛信群發(fā)安全小提示,確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與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幸福、社會穩(wěn)定息息相關。我們通過教會一個人,可以帶好一個家庭,促進一個村莊、一個工廠、一個學校,從而輻射整個社會。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我們應時時刻刻把學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時刻不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我們一定要堅持用制度規(guī)范各自的履責行為,恪盡職守,親力親為,堅持用機制管理校園的交通安全,內外結合,標本兼治。只有群防群治、加強管理,確實給本校的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安寧、安心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校工作的正常進行,才能保證讓學生安心,家長放心。讓我們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攜手,為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總之,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生命,就等于失去一切,安全就無從談起。平時以防為主,關鍵時監(jiān)督到位,必要時挺身而出。遇到新問題時自主創(chuàng)新,做到人人有意識,人人負責任,細處著手,以小見大,建立長效機制,以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思想和胸懷,切實履行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的使命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