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
新世紀臺灣教育研究者圍繞學校組織變革的理論基礎、變革核心內容以及變革趨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臺灣學校組織變革研究的特征為:研究理論基礎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樣化,研究主題和研究問題非常細致、具體以及趨向總結、反思;也表明了未來臺灣學校組織變革研究的趨勢是研究對象更加豐富多樣,更加注重從學校的教育性特征展開研究,更加注重反思性、總結性研究。
當前,變革成為學校日常運行的常態(tài)化模式和工作狀態(tài),國內外對學校組織變革也展開了較為廣泛的研究。與大陸相比,臺灣地區(qū)的學校組織變革實踐歷史更長,經驗更豐富,成就也更顯著,與此相對的是,他們在學校組織變革研究中積累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經驗也更為充足。據此,本文集中考察了新世紀以來臺灣學校組織變革研究的成果,以此分析他們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研究趨勢,并提出對大陸的一些研究啟示。
一、研究現狀
1994年臺灣教改浪潮以后,學校教育人員及相關研究者身處變革之際,肩負如何正確認識和變革學校組織,進而提升學校效能的重任。自此,研究者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的角度對學校組織變革開展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變革基礎理論研究。從組織變革的理論基礎看,研究者主要以混沌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和教導型組織理論等為依據進行研究。與企業(yè)組織相比,學校組織兼有科層體制、耗散結構、雙重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的多重特點,可以說學校組織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為復雜的組織形式之一。因此,陳木金將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引入組織變革,并據此分析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他認為混沌是規(guī)律秩序的預兆,是存在于雜亂現象之內的潛藏的規(guī)律秩序結構,并著重分析了學校組織中的混沌現象,最后提出學校組織變革的因應策略。[1]自彼得·圣吉提出“學習型組織”概念后,部分學者呼吁將學校組織變革成為學習型組織,并以學習型組織為理論基礎和標準開展學校變革。如黃哲彬、簡夙蓮提出,組織學習是應對外在環(huán)境變化,將學校組織變革成學習型組織的最佳策略,但組織學習不能以整體性組織進行學習的方式開展,而應從下而上,著眼于組織內每個單獨的個體,強調個體及彼此之間的共同學習,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學習型組織。[2]繼學習型組織理論之后,提區(qū)和柯恩于1997年出版的《領導引領——企業(yè)贏家如何培育各級領導人》一書中指出組織不僅要不斷學習,更要學會發(fā)揮教導功能,并建立教導型組織理論(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ory)。據此,嚴春財認為應將學校組織視為教導型組織(teaching organization),學校注重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導,為學校各層面培養(yǎng)領導人,從而推動學校組織的永續(xù)發(fā)展。[3]
第二,變革內容研究。具體到學校組織變革的內容看,包括學校組織再造、組織文化變革和對組織變革策略、技術、動力及阻力的探討。吳勁甫參考美國教育管理學者韋恩·霍伊和塞西爾·米斯克爾的觀點,將學校看作開放的社會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對學校組織再造進行分析,認為學校組織再造不是單純的學校組織結構的調整,而應考慮學校投入、轉化過程(結構、個人、文化、政治、教學及學習、行政作為等)、產出、環(huán)境及回饋等要素間動態(tài)互動關系,要求以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思維考慮學校組織再造。[4]吳宗雄、蔡秀媛從后科層體制的核心觀念出發(fā),認為學校組織再造應從如下五個方面著手:轉變組織結構及運作方式;再設計學校的行政作業(yè)流程和工作;建立共存共榮、彈性的學校組織文化;改變傳統(tǒng)觀念,化解改革中的阻力;建立具體的績效標準。[5]學校組織文化變革方面,陳木金從分析組織文化內涵著手,闡述優(yōu)質學校組織文化的塑造問題,進而探討學校領導效能的改進。他著重強調運用故事、儀式、制度和語言四種手段傳播學校組織文化,改進學校領導效能。[6]張仁家、蔡孟儒深入到學校組織文化的創(chuàng)建層面,從領導者的素質和能力及學校組織制度兩個方面提出具有執(zhí)行力的學校組織文化構想。[7]學校組織變革策略、技術等方面,鄭淑惠對學校組織變革抗拒的形成原因、表現行為和化阻力為助力的策略進行了研究。[8]鄭明宗對臺灣某改制中學進行了學校組織變革成功關鍵因素的個案研究,認為該學校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有以下三點:校長領導特質、校長能有效經營管理學校業(yè)務、能重視維持及提升教師能力素質。[9]廖春文較為系統(tǒng)的對學校組織變革模式進行了研究。他從分析學校組織變革的助力和阻力著手,闡發(fā)了過程取向、策略取向、系統(tǒng)取向和創(chuàng)新取向四種組織變革模式,并據此分析、提煉出組織變革中領導者的核心能力、組織變革過程和變革策略是組織變革的三大核心組成部分,據此,他提出學校組織變革的整合模式。[10]鐘邦友從組織慣性理論出發(fā),認為組織因其自身在時間、結構及復雜性上會存在一定的慣性,可能會造成組織變革過程中的阻力,但組織慣性也可以組織變革的穩(wěn)定性、有效性,因而組織慣性理論對于學校組織變革依然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11]除了對學校組織層面的變革要素進行研究之外,有研究者對學校中的人員及人員與學校整體的互動進行了研究。如黃乃熒、陳麗霞對學校組織變革中,個體回應權力階級所形成的一套價值與學校組織變革成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調查發(fā)現,正面價值會衍生組織變革正面形態(tài),尤其是其中功能性、反省性因素影響較大;負面價值會衍生靜態(tài)型組織變革形態(tài),而無倫理性、無功能性因素影響較大。[12]李鴻章對組織變革過程中關鍵人物對變革效果的影響和應對策略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關鍵人物對學校組織變革的影響方式有如下五種:積極有力的支持;建設性的發(fā)聲,滿足組織成員的需求和利益;冷眼旁觀的等待,持中立或等待情況的改變;消極的抵制或抗拒、散播謠言;批評、抱怨、攻擊或滿腹苦水的推出。根據這些行為,他建議培養(yǎng)變革氣氛,讓關鍵人物參與變革計劃;組織領導人應讓參與變革者的自主權與安全成不受威脅;透過公開討論、私下溝通,減少成員排斥戚,并從局部開始,增加變革的可能性;學校領導人有必要為組織成員建立共同愿景,并能分層負責。[13]
第三,變革的趨勢及反思性研究。學校組織變革趨勢和反思性研究。張德銳根據臺灣《國民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的立法精神,對其內涵進行解讀,認為臺灣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的有四大新方向:學校本位管理、教師授權、家長參與并進行選擇和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14]林俊成對臺灣近二十年關于學校組織變革的學位論文進行整理、分析,對學校組織變革論文研究的時間分布、研究方法、主題和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梳理,并在此基礎上為學校行政人員提出改進建議。[15]
二、研究特征
李春玲在《我國學校組織變革研究現狀及展望》中將大陸地區(qū)變革研究不足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已有學校組織變革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二是學校組織變革研究方法不理想;三是學校組織變革實踐研究被動和低效。[16]通過前面的梳理,我們發(fā)現,臺灣與大陸兩個地區(qū)之間存在著共性的問題,也有一定的差異。
第一,理論基礎更為多元化。與大陸較為單一的從學習型組織理論出發(fā)研究學校組織變革問題,呼吁將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組織的理論主張相比,臺灣研究者不僅從多樣化的組織理論出發(fā),如學習型組織理論、教導型組織理論、組織慣性理論等,還從變革方法論理論著眼,如轉變我們慣常的思維方法和路徑,將學校組織變革看成是一個復雜、混沌系統(tǒng),將混沌理論引入組織變革,并指導實踐。二者的共同點是自然而然地引入管理學或組織行為學中的相關理論,并作為變革理論基礎,忽視了學校組織本身的特色,即作為一個培養(yǎng)人、開展教育活動的場所,它與一般的企業(yè)組織不同之處何在。
第二,研究方法更加均衡、合理。由于歷史和經濟發(fā)展的原因,臺灣接觸、借鑒、吸收西方國家的研究方法和傳統(tǒng)要優(yōu)于大陸地區(qū),在教育研究中的表現就是在學校組織變革研究中,更加傾向于使用實證主義研究范式指導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資料。當然,新世紀隨著國際上質的研究范式不斷得到認同和廣泛采用,臺灣在研究方法上開始出現均衡現象。如林俊成的研究表明:“近二十年來學校組織變革研究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中,偏向量化研究論文占65.9%;偏向質化研究論占34.1%”。[15]如黃乃熒等用問卷調查方法,以全臺灣地區(qū)719所國民中學為總體,分層抽取105所中學作為研究樣本,發(fā)送2500份調查問卷,用線性建模方法得出研究結論。鄭明宗通過深入一線現場,以個案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變革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三,研究內容涉及面更廣,探討的問題更加細致。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學校組織變革內容進行不同的劃分,如從變革主體看,可以發(fā)現學校組織變革包括學校組織層面變革、學校人員變革和組織與人員互動、溝通的變革;從變革過程和策略看,可以對組織變革的阻力、助力進行研究。結合現實中的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大陸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從比較宏觀的視角,對學校組織變革的整體層面開展研究,而且研究成果中還存在重復性研究。臺灣地區(qū)的情況則大為改觀,不僅有學者從宏觀角度研究學校組織層面的變革理論基礎,也有學者研究組織中個體人員對學校組織變革的影響,還有學者研究組織與人員之間的互動、溝通。
第四,研究反思性意識更強。目前,臺灣地區(qū)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開始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反思,并結合臺灣現實社會狀況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分析當前研究的不足,預測未來研究重點。大陸地區(qū),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層面的研究成為關注重點之后,學校組織變革才真正走入一線教師的眼簾,才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重視,可以說學校組織變革研究還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盡管如此,我們也應該像當前反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樣,對近年來的學校組織變革實踐和研究成果做一個系統(tǒng)分析、梳理。
三、研究趨勢
第一,研究對象、方法和主題的多元化。當前臺灣學校組織變革實踐集中在國民教育階段,變革研究也主要以國民教育階段的學校為研究對象。然而,隨著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學校組織變革以及職業(yè)教育的組織變革也必將成為實踐和研究的重點。研究方法上,實行定量研究與質的研究綜合、平衡運用,但單項上卻要求不同深度的深化。例如定量研究上,部分研究者強調不能再僅僅依賴SPSS等統(tǒng)計軟件進行定量統(tǒng)計分析,還應將結構方程等最新的定量研究方法運用其中;質的研究上,要平衡研究者的價值攝入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客觀現實性,真實、合理的解釋學校組織變革中的真實狀態(tài)和變革發(fā)展。研究主題也逐步從變革的理論基礎、策略技術,深入到學校組織變革對學生學習結果、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以及學校文化變革的實際影響等多層次、多主體的相互影響的層面。
第二,明確變革研究中的教育性底色。當前的現實狀態(tài)是主要從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中借鑒相關的組織理論和變革理論展開相應的變革實踐和變革研究。然而,學校組織與企業(yè)組織相比,它不以盈利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學校看成是一個倫理型組織,其主要功能是將社會對個體發(fā)展的要求,個體現實發(fā)展的可能性和能力融合為一,使個體實現從可能性發(fā)展轉化為現實發(fā)展,從而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和個體發(fā)展要求。因此,學校組織的根本特性是教育性。在我們吸取當前最新的管理理論如藍海戰(zhàn)略、平衡計分卡等時,要逐步回歸學校組織的根本底色。
第三,反思性研究的增強。隨著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判斷研究的有效性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對研究方法、對象和成果的系統(tǒng)反思和總結成為未來研究趨勢之一。
參考文獻:
[1]陳木金.混沌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因應策略之啟示[J].學校行政雙月刊.1999(1):5-18.
[2]黃哲彬、簡夙蓮.論組織學習在學校組織之應用[J].學校行政雙月刊.2004(5):188-198.
[3]嚴春財.教導型組織對學校組織再造之啟示[J].學校行政雙月刊.2003(5):25-33.
[4]吳勁甫.從社會系統(tǒng)理論論學校組織再造[J].學校行政雙月刊.2011(4):21-28.
[5] 吳宗雄,蔡秀媛.后科層體制理論對于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J]學校行政雙月刊.2000(9):10-18.
[6]陳木金.從學校組織文化塑造談如何增進學校領導效能[J].學校行政雙月刊.1999(3):5-16.
[7]張仁家,蔡孟儒.建構具執(zhí)行力的學校組織文化[J].學校行政雙月刊.2004(7):35-43.
[8]鄭淑惠.化阻力為助力——論學校組織變革的抗拒[J].中等教育.第51卷第6期:20-30.
[9]鄭明宗.教育經營研究新焦點——學校組織變革關鍵成功因素之個案研究[J].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第3期:169-203.
[10]廖春文.學校組織變革發(fā)展整合模式之探討[J].教育政策論壇.2004(2):130-136.
[11]鐘邦友.組織慣性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的啟示[J].學校行政雙月刊.2002(1):30-38.
[12]黃乃熒,陳麗霞.國民中學組織變革意識形態(tài)影響變革品質路徑之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第54輯第2期:93-136.
[13] 李鴻章.組織內關鍵人物對學校組織變革影響與因應之探討[J].致遠管理學院學報.2006(1):51-64.
[14]張德銳.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的新方向[J].初等教育學刊.第8期:279-296.
[15]林俊成.臺灣近二十年來學校組織變革研究論文評析[J].學校行政雙月刊.2007(9):51-72.
[16]李春玲.我國學校組織變革研究現狀及趨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