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煥 高琳琳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下應用型工程本科院校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
●韓英煥 高琳琳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是國家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其目標是面向未來和世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文章針對應用型工程本科院校的教學現狀,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和教學評估方面進行探討,并提出“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的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構想。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 應用型工程本科院校教學目標 課程設置 教學設計 教學評估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白吭接媱潯钡闹饕繕耸敲嫦蚬I(yè)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各種層次和類型的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林建,2010)“卓越計劃”本身并沒有指出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同時,對現有的教學體系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革也是需要大量時間和資源的。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本文僅在大學英語教學方面,根據“卓越計劃”中所提出的本科層次標準,探討應用型工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和教學評估,旨在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促進對大學英語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討。
為了更好地實施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各大高校結合自身的情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評估和教學環(huán)境方面進行了改革。在教改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和專家對教學現狀進行過調查。例如,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09年至2010年對全國530所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宏觀調查(王守仁,王海嘯,2011),又如,對工程類本科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喬小六,2012),然而,對于應用型工程本科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的調查卻很少見。應用型本科院校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國本科高校總數近30%,與傳統(tǒng)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們有針對性地對沈陽工程學院的230名工科學生(預備級50人,一級班115人,二級班45人)的大學英語教學情況進行了如下幾個方面的調查。
在學習目的方面,50%以上的學生選擇考級,42%左右的學生選擇就業(yè),選擇擴展知識的學生占16%,選擇提高個人素養(yǎng)的學生只占10%。由此可以看出,多數工科學生英語學習目的是外在目標(Cook,2007),極少數工科學生的英語學習目的是內在目標(Cook,2007)。在學習動機方面,42%的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來自于社會需求,大約28%的學生出于興趣愛好學習英語,16%左右的學生的動機來自于學校和家長,另外還有14%左右的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在語言技能方面,我們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技能的重要性和掌握程度的調查中得出,學生對五項技能的重要性排列順序為:說、聽、讀、譯、寫;掌握程度的排列順序為:讀、聽、譯、說、寫。然而,教材每單元課時的分配為:讀(3學時)、聽(1學時)、說(1學時)、寫和譯(1學時)。在學習策略方面,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學生除了英語課堂外主動學習英語的機會很少,將近50%以上的學生只通過英文歌曲和電影接觸英語,接近80%的學生每天課余英語時間在一個小時以內,90%的學生每周的課外閱讀量少于三個小時。只有4%的學生在課余經常寫作。絕大多數的學生的寫作水平只能通過寫作作業(yè)來提高。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以上得調查分析可見,教學改革應建立在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基礎之上,有目的地進行。
1.教學目標。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教學目標中的“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適應國際發(fā)展的需求”,與卓越計劃的本科層次工程師培養(yǎng)的一些標準有一定程度的契合,這也為制定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下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提供了方向。應用型工程本科大學英語總教學目標的設立應圍繞卓越計劃的本科層次中的以下四個標準:(1)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2)具有信息獲取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學習能力;(3)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交流溝通、環(huán)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4)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林建,2010)。每門課程和每次課應在總教學目標的導向下,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設立。
2.課程設置。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是進行課程建設的關鍵。我們針對是否應開設外語類選修課,以及選修課程的內容所進行了問卷調查。66.4%的學生希望開設后續(xù)英語課程。其中91.6%的學生認為后續(xù)課程應以選修課為主;74.2%的學生認為后續(xù)課程對求職和深造很有幫助。54.2%的學生選擇語言知識類選修課;35.9%的學生選擇語言文化類選修課。根據本校實際,我們設計并實施了應用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大學英語課程由層次化核心課程、選修課程、自主學習和第二課堂活動構成。核心課程則由綜合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構成。學生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完成綜合英語的學習,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完成學術英語的學習,第二學期完成職業(yè)英語的學習。其中綜合英語分為讀寫譯課程和視聽說課程。學生可以從第二學期到第六學期進行選修課的學習。選修課程分為語言知識類如英語語法、英語詞匯等,語言文化類如英美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欣賞、英語電影欣賞和中西文化對比等,語言技能類如英語演講、英語實用寫作等。選修課為提高卓越計劃本科層次工程人才的人文素質和開拓國際視野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3.教學設計。
(1)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根據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調查,我們發(fā)現大多數同學仍然依靠課堂來提高英語能力。因此,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模式的選取和課堂活動的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然而,英語各項技能的提高與學習者堅持不懈的語言習得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通過調查了解到大多數的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我們將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延展,即在課后對學生進行英語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庫、大學英語視聽說學習系統(tǒng)和網絡教學平臺可供學生結合自己的基礎進行英語的自主學習,此外,還舉辦了豐富多彩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如英文演講比賽、英文寫作比賽、英文歌曲比賽、英文戲劇比賽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進來,激發(fā)了學習英語的興趣,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第二課堂活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英語的水平。
(2)確立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內容為依托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將語言教學基建于某個學科或某種主題內容的教學之上,把語言與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在學生提高學科知識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之上,促進其語言水平的提高。(Mohan1986;戴慶寧,呂曄2004)內容為依托的顯著特點為:一是以學科知識為核心;二是使用真實的語言;三是學習新信息;四是課程設置必須符合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袁平華、俞理明,2008)。結合卓越計劃培養(yǎng)標準的第十一條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的要求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我們在后續(xù)語言文化類選修課程和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采用了內容為依托教學模式。在內容為依托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選取語料和設計任務時考慮學生的語言程度、認知、情感需求、將來職業(yè)需求和個人興趣,全部選取真實的有意義的語料并要求學生用真實的目的語言完成實際生活中的任務。就學生而言,這種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不僅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還提高了思辨能力和交際能力,為他們未來的職場和國際市場做好了準備。
4.教學評估。我們認為教學評估包括學生學習效果評估和教師教學效果評估和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三個層次。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評估,《課程要求》提出了將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結合起來了思想。我們根據應用型大學本科學校學生特點采取兩種評估并重。形成性評估包括課堂表現、平時作業(yè)、平時測驗、口語成績、期中成績;終結性評估包括期末考試成績和四六級成績。為了使平時考核更加合理,并能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有效學習,我們將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納入到形成性評估中。具體做法是教師給學生設定具體化的任務,并提供一些網絡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然后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用測驗,作業(yè)及論壇的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記錄到學生的平時成績中。另外,每個學期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情況進行自評,以便學生自己調整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在教師教學效果評估方面,我們采取學生評教、教師自評和同行評教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使教師從多個角度了解教學效果,進行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課程教學效果評估采取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效果。
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應結合卓越計劃和需求分析設置靈活的教學目標和多層次的課程體系,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建立多維度的教學評價體系。當然,本文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構想僅限于對筆者所在的院校的教學現狀,希望能在“卓越計劃”和實際教學活動中搭建一個平臺,不斷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素質教育,促進各種類型和層次的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全面和深入探討。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方向[J].2001
[3] 喬小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構想[J].山東外語教學,2012(3):69-74
[4] 林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5] 戴慶寧,呂曄.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J].國外外語教學,2004(4):16-18
[6] 袁平華、俞理明.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1):59-64
[7] Cook,V.2007 The Goal of EFL:Reproducing native 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ung second language users?[J]. International Hangbook of Foreign Teaching,2007(Springer):237-248
[8] Mohan,B.A.(1986).Language and content.Reading,MA: Addison-Wesley
(作者單位:沈陽工程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 遼寧沈陽 110136)
(責編:若佳)
G642.0
A
1004-4914(2014)01-251-02
本文為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編號:WYYB1208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