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秋菊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在教學時追求的理想和方向。本文根據(jù)語文教學的特點,結(jié)合筆者在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嘗試與實踐,旨在探討語文課堂高效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提高
教學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沒有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其結(jié)果只能是紙上談兵。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教學應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本,課堂上傳授的絕不應僅僅是知識,還應關注精神、能力、態(tài)度、價值觀等等,注重“立人”,從而使學生終身受益。那么,如何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呢?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在課堂教學時,我主要把握以下三點,來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一、營造人文氛圍,誘發(fā)探究動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過的時候,知識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活動必定伴隨著情感的活動,在課堂上愉快的情感體驗可使學生感知敏銳,記憶增強,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因此,教師要營造具有人文氣息的情感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如教完《負荊請罪》這篇課文后我適時引導學生質(zhì)疑:廉頗堂堂一員大將,為何要處處為難藺相如?這個問激發(fā)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但是知道答案的學生寥寥無幾。怎么辦呢?課后探究。探究途徑有哪些呢?網(wǎng)絡、書刊、訪問等等。待到下節(jié)課,學生就能侃侃而談了。學完《完璧歸趙》及《澠池之會》這兩個故事后,學生對廉頗及藺相如這兩個人物的了解就更加深刻,同時也實現(xiàn)了語文知識的拓展與遷移。這時候,我就告訴學生,這些故事選自《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對于《史記》學生并不陌生,五年級的時學過《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經(jīng)過點撥,學生就開始進行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回顧起學習過的《史記》故事。陶行知先生說:“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痹谏鲜鼋虒W過程中,教師由點及面,智慧引導,點燃興趣,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拓展了知識面,而且進行了學習能力的訓練、指導,使學生獲益匪淺??梢姡處熢诩ぐl(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應注重學生興趣的持續(xù)保持,使自己的課達到“課伊始,趣已生,課已盡,趣猶在”的境地。這樣,學生會不自覺地愛你的課,期盼著下一課的到來,日積月累,學生會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二、引導主動參與,激發(fā)探究欲望
葉讕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理念認為:不關注學生對教育活動的主動參與,不著力于教育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培養(yǎng),只把教育當作知識的記憶和技能技巧的熟練過程,那么,教育將類似于“馴獸”。因此,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fā)探究欲望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比如說,在教學《李時珍》一課時,如何讓學生通過對故事的學習體會到李時珍為編寫《本草綱目》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呢?顯然,抓住關鍵詞品讀體會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學習方法,可對于剛進入四年級不久的學生來說,這種方法無疑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上老師的示范、引領,顯得尤為重要。在設計導學案時,我充分考慮到了這點,無論是從課前游戲的安排,還是對課文第一、二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都重點滲透了這一訓練重點,通過讓學生找找、讀讀、寫寫、想想、說說、評評,抓住關鍵詞體會李時珍為了編寫《本草綱目》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吃了不少苦。在學習文章8-13自然段的時候,我由扶到放,讓學生用上文的學習方法自讀自悟,再來交流學習所得。因為有了之前的學習鋪墊,所以大部分學生能圈劃關鍵詞句,并說出自己的學習所得,從而自水到渠成地感悟李時珍的偉大人格,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時,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詞語很有意思,譬如第一自然段中的“曉行夜宿、饑餐渴飲”的意思下文有具體描述。根據(jù)這一課堂生成,我因勢利導,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詞語意思,在教學實際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習得方法,提高素養(yǎng)。當然,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探究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相應的條件。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努力使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具有一種較大的吸引力,從而使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才智得到發(fā)揮,潛力得到開發(fā)。
三、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個性發(fā)展
每個人都渴望偉大,每個人都期待成功。但是,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或是個性因素所導致,并非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要從大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定教學的進程,認真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同時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要了解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情況,及時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后進生能回答的問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以達到大面積豐收。對于學習成績差、學習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視他們。教師對他們要熱情關懷,循循善誘,加強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增強學習的信心,逐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如課文朗讀的目標可以制定為:后進生能讀正確,讀順課文;中等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優(yōu)等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才能保證后進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yōu)等生“吃得飽”。
語文新課程標準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nèi)容都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fā)展的不同,教師只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中健康發(fā)展,才能促進他們逐步實現(xiàn)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變化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