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大學“無用”論

    2014-04-26 08:34:58衛(wèi)思宇,張永軍
    西部大開發(fā) 2014年5期
    關鍵詞:無用讀書大學

    西部大講堂

    論大學“無用”論

    ●本期策劃:衛(wèi)思宇

    ●本期主持:張永軍

    ●TEL:15029186606

    ●E-mail:xbdkf007@126.com

    ●QQ:10784419

    編者按:

    在近幾年,因為“讀書貴、就業(yè)難、低起薪”的種種表象,在社會上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中流行了新的“大學無用論”,從而引發(fā)對“讀書無用論”的“追捧”,使人們對“現(xiàn)代教育觀”陷入了種種深思。

    那么,讀大學究竟有沒有用?

    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所謂的“大學無用論”,實際上指的是龐大的教育成本,置換來相對較低的回報,造成人們對讀書上大學的現(xiàn)實功效的一種否定與懷疑。

    大家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完整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生長,是關注內修,培養(yǎng)人獨立自主精神的偉大事業(yè)。而大學的目的則是為了培養(yǎng)學習、為人、處事的能力,提升修養(yǎng),增強內涵,開闊視野,完善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社會事業(yè)。

    當面對大學無用、讀書無用、知識無用的質疑時,面對現(xiàn)代教育究竟是要培養(yǎng)賺錢的工具還是應該培養(yǎng)做人成事能力的爭辯時,我們需要站在一個什么樣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究竟是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還是教育體制、觀念、方式的因素。

    對此,本期“西部大講堂·名家圓桌”欄目,以《論大學“無用”論》為題,通過我們的調研,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討論這一話題,希望通過他們的分析與爭辯,為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大學重塑新的能量。(永軍)

    問題一:如何形成大學“無用”論 ?

    主持人:

    讀大學的目的,并不是為掙錢多,也不是為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更不是為升官發(fā)財。盡管你可能有含金量高的學歷,可以作為奔向社會、步入事業(yè)的敲門磚。但讀大學的真實意義究竟是什么?我認為,大學能讓人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能讓不成熟的心靈變得成熟,能讓人開闊眼界,讓淺薄的人變得厚重,讓浮躁的心變得沉穩(wěn)。

    那么,面對大學“無用”論,你如何去看待?為什么會出現(xiàn)大學“無用”論這種觀點?

    本欄目通過調研分析,認為形成大學“無用”論這種觀點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讀書貴、就業(yè)難”。

    從古至今,為何讀書?可能前人已經(jīng)回答了千萬遍。而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是讀完大學找工作難,上了大學的經(jīng)濟壓力大,學到手的東西實踐難,很多難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就算找到了工作,低廉的工資、專業(yè)不對口等等原因也讓當代的大學生們困惑。大家都知道,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家里與自己要付出的時間、精力、財力、物力有多少,而大學生們畢業(yè)后得到的待遇與理想相差甚遠,甚至不如一個沒文化的普通打工仔多,心理的巨大落差,在他們內心形成“大學無用論”的概念。換位思考一下,這些大學生們的思維有什么錯?苦讀十年的結果能不讓人懷疑讀大學的用處嗎?

    其二,讀大學在大多數(shù)人心里,只是為了“錢途”。

    我想這不是什么丟人的思維,讀完大學是為了什么?找個好工作,能夠掙到鈔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山Y果呢?錢沒多掙,好工作也是一場夢,也就注定了“大學無用論”的“合理性”。

    其三,大學不只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

    很多成功的人并非是從大學的門里出來的,但他們一樣取得了成功,從國外的蓋茨到中國的一些企業(yè)家們,有多少是大學出來的?

    在這里,絕對不是說“讀書無用論”,而是說“大學無用論”。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和對事物判斷的能力,有百利而無一害,這點是肯定的。像無數(shù)成功的未讀大學人士,他們背后是在創(chuàng)業(yè)之余,不斷的進行自我進修,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讀書未必就要受到大學的正規(guī)教育,在實踐中同時充電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徑。相信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中,多渠道、多方式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已經(jīng)不是什么夢想,大學也只是求學與求知的一個手段而已,絕不是必須的手段。大學不是唯一,而勤奮努力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其四,高校盲目擴招,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的數(shù)量在逐年增加,而就業(yè)市場容量的增加趕不上高校畢業(yè)生的增長速度,加之倉促擴招造成教育質量下降,大學生的知識陳舊、轉化率低、依賴性強、創(chuàng)造力弱,不能滿足企業(yè)的實際工作需要。

    其五,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導致教育培養(yǎng)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jié)。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高校專業(yè)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在入學時還是熱門專業(yè),畢業(yè)時就變成冷門;一些大學的專業(yè)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yè)趨同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造成供大于求;不少學校專業(yè)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yè)缺乏特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實,動手能力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xiàn)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

    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就造成了就業(yè)難的現(xiàn)狀。這就形成了一些大學生畢業(yè)等于失業(yè)的尷尬局面。他們認為不能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付諸于實際,讀沒讀大學都一個樣,也就在人們腦海產(chǎn)生了“讀書無用論”的想法。

    總體而言,造成“讀書無用”、“大學無用”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育培養(yǎng)與市場需求的脫節(jié)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調整產(chǎn)業(yè)結構,還要在調整教育結構上下功夫。換句話說,要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同時著手,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有效地根除“讀書無用論”、“ 大學無用論”的土壤。

    問題二:大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主持人:

    現(xiàn)如今,有人說,讀書是現(xiàn)代人謀生的需要,而讀大學就是為了獲得一張?zhí)S龍門的“通行證”,沒有這張“通行證”,你就無法找到更為寬廣的天地。

    所以,我們很難回答出錢學森先生提出的世紀之問:為什么中國的大學里培養(yǎng)不出大師?

    那么,我們上大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讀大學又是為了什么?

    闞凱力

    北京郵電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教授

    在過去,讀書確實為了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渴望,我覺得這一點是素質教育最核心的價值。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太功利了,上小學是為什么?為了考一個比較好的中學,上中學又是為什么?為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上大學為了什么?為了將來考研,然后出去能找到一個掙錢多的工作,或者是鐵飯碗的工作。這種學習目標,本身就極端地害人,是把學習變成了一種追求功利的手段。課業(yè)負擔也把學生搞得疲憊不堪,天然的求知欲和學習的樂趣從根本上被摧毀了,教育的核心就壞掉了。

    現(xiàn)在的學生主要考慮的不是社會需求,而是哪個行業(yè)掙錢多或者是有鐵飯碗。這是從個人功利的角度出發(fā)去學習,而不是真正地理解和滿足社會的需求,這也導致他們學東西特別死,知識面特別窄,根本沒辦法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

    在這個年代,高學歷可能帶來不了高收益,這是“大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事實上,讀書上大學從來都不是教你發(fā)財,就像黃埔軍校門前的對聯(lián)寫的“升官發(fā)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弊x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影響了你的思維方式,改變了你的說話談吐,讓你看見了一個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養(yǎng)了你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眼光。

    很多人說,現(xiàn)在大學畢業(yè)生的工資還不如農(nóng)民工?我想對他們說:你看到的是現(xiàn)在,五年后呢?十年后呢?農(nóng)民工只能是農(nóng)民工,他的工資可能永遠不會變了,而你是一直在向上。有這么個故事,三個人在砌一堵墻,有個人問:你們在干什么?第一個人說:沒看見嗎?我在砌墻。第二個人說:我們在蓋一座高樓。第三個人說:我在建造一座美麗的城市。十年后,第一個人還是農(nóng)民工,第二個人成為了工程師,第三個人變成了市長,這就是眼光。讀書其實對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了一個人的眼光,它讓一個人擁有了向上的能力,我們可能不在乎工作報酬的低微,但我們會找一個有前途的工作,想強大的年輕人永遠不會沉淪。

    所以說,讀書上大學沒辦法教你發(fā)財,教給你的永遠不是功利層面的計較,而是一種需要細細體味的大智慧,它只能讓你更智慧,心智更成熟。讀書就是為了讀書,讀書給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不光是讀書,任何東西都給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讀書,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荒蕪,一片空白,拒絕閱讀是心靈的癌癥!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讀書的魅力,讀書的作用,它讓你不淺薄,拒絕庸俗,凈化自己的心靈。讀大學的價值也許在于,能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一些人,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開始學會拒絕。讀大學的價值也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優(yōu)秀的人,你開始有靠近的動力。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fā)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讀書上大學,會建構出你的基本知識框架,至少它會告訴你,你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李開復

    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

    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一紙文憑。在大學里,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礎、學習如何學習、培養(yǎng)獨立思考、離開家庭獨立的機會、練習與人相處的技巧,這也是人生一次專注學習的機會?!白尨髮W對自己有用”是自己的責任。

    打好基礎很重要:大學不是“職業(yè)培訓班”,而是一個能讓自己適應社會,做各種不同工作的平臺。這個平臺的基礎就是基礎課程。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學這些不變的基礎才是最重要的。

    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專業(yè)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大學畢業(yè)生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能力、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因為未來的世界會有很大的改變,所以熟悉舊知識不如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找到你的興趣:大學階段最重要的考研準備是通過你對自己專業(yè)的體驗和對其他專業(yè)的了解而來。你需要明白和驗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以便逐漸確定今后研究生階段的專業(yè)方向。

    練習與人相處的能力:未來在社會里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越來越重要。你必須培養(yǎng)與人相處的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很多,打工、社團、交友都是方法。在學業(yè)上了正常軌道的前提下,你可以慢慢去培養(yǎng)。

    找到合適的老師:盡量找年輕、動手做事的老師。如果要從事研究工作,那么就找從國外歸來的老師;如果將來要參加工作,那么盡量找有過開公司經(jīng)驗的。

    打好扎實的基礎:欲速則不達,大學最重要的是要把基礎打好,學東西要按部就班,不可能一步登天。打基礎是苦功夫,不愿吃苦卻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為在大學功課好就夠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才已是國際的概念。掌握自學能力很重要,因為中學和大學的一個分界線是大學里的很多東西需要自學,而且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很多東西也需要自學。如果在大學階段沒有學會自學,那么以后很容易就會落后。

    事分輕重緩急: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那個階段最重要最急需完成的事情。比如,在大學階段,學習文化課,掌握自學的能力,和開闊視野是最重要的。

    開闊視野:大學是開闊視野最好的地方(有圖書館,各科的老師,五湖四海的同學);更因為很多大學生還沒有吃準自己的職業(yè)興趣所在,開闊視野有助于找到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擅長的方面。

    融會貫通:任何一種能力和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比如,有些專業(yè)課有實踐項目,幾個同學合作,既是上好專業(yè)課的一部分,也是培養(yǎng)合作精神的途徑。

    主要應以學業(yè)為主,不要浪費了在大學寶貴的四年。這是你一生有最多獨立學習時間的地方。

    以目標為中心:你應該想想自己的目標,還有需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能力。

    問題三:如何看待大學教育?

    主持人:

    有一名老師,問學生:我們今天讀書是為了什么?學生們說來說去都是圍繞著金錢和權力打轉。老師很無奈,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我們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出了問題?我們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

    這樣的疑問,也是我們需要多問和思考的。面對“種田不如老子,養(yǎng)豬不如嫂子”的種種言論,又該如何看待大學教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虞立紅

    北京師范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

    首先,培養(yǎng)目的不同。高中是基礎教育,更多的是為學生接受高一層次的教育奠定基礎。大學則是面向社會的專業(yè)性教育,不僅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還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以期培養(yǎng)能夠獨立,為社會、科技進步作出貢獻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高中往往以課程成績論英雄,大學則以綜合評價能力論水平。

    其次,培養(yǎng)理念不同。高中圍繞基本知識轉,努力使學生“學會”。大學培養(yǎng)“學”生,強調學生不僅要“學會”,更重要的是要“會學”。

    最后,教育形式不同。中學是封閉式教育,大學是開放式教育。中學的教育內容是封閉的,所有學校都按照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來組織教學。而大學階段是開放式的教育,除了教師傳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主動地、自主選擇地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在大學,更多地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要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有助于自我成長,怎樣去學習、去提升能力?這更像是“自助餐”,甚至還是那種只提供“初加工食材”的“自助餐”,學生須了解自我需求并選擇配餐,才能做出營養(yǎng)餐。如果學生不去思索,不去爭取利用高校教育資源,這些資源是不會自動配給的,那么,再高質量的大學、再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對他來講,都沒有任何意義。

    張永軍

    《西部大開發(fā)》雜志西部大講堂欄目主持人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個體進行完整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生長。

    教育應該貫穿并且合理引導個體從簡單的自我中心意識到復雜的個體社會角色意識的發(fā)展認識。我們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理解自我,發(fā)展和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比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好、取向、興趣、特長、心性、身體機能情況等;明確自己的定位,形成并理解自己的夢想和愿景,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等。而個體的自生又是建立在完整的自我認知之上的一種個人選擇。

    事實上,人接受教育的本質是個人基于對自我的理解進行選擇和自我吸收再生的過程。其實教育無需強求,無需特別規(guī)劃,無需指手畫腳,這完全是一個一邊認識選擇,一邊積累前進的自然過程。合理的結果必由合理的原因導致。

    教育應致力于讓人產(chǎn)生并深刻明確對自己的責任感和契約精神(對自我的契約),這其實是自我生長的另一個前提條件。簡而言之,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自己的靈魂誠實。

    教育應該培養(yǎng)人獨立自主的精神(包括獨立的思考)。

    而我們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總是說“老師說”,“領導說”,“書上說”……不禁讓人感到悲哀。作為人,難道我們不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嗎?我們不是活在同學、朋友、父母、老師、班級、學校、黨、組織、或者“他們”的世界,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且是為自己而活著。沒人有權為你做任何決定,只有你才有權執(zhí)行你的人生。

    當我們的思維受到這個社會、周圍人群價值觀的深刻影響時,我們就不可避免的變得有些失去自我。我們會非常關注別人怎么樣,別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如何,別人眼中的我是怎么樣的,別人認為我該怎么樣。反過來,我們也會常常用某種既定的價值觀念或思維方式去判斷或干涉他人。當我們越在乎外界對我們的評價,我們就有可能越無法專注于自身的發(fā)展,更加無聊的是,我們還不自覺地向外界輸出很多不太站得住腳的評價。

    教育應該使人變得勇敢和堅強,而不是變得保守和怯懦。教育應該使人直面自己的內心,直面自己的是非判斷,愛恨好惡,選擇和放棄。教育應該使人樂于競爭,而不是懼怕競爭。

    確切來說,競爭情況,本來就不應該成為你我是否要做某事的重要出發(fā)點,不能因為別人很強大,你就不要活了。不能因為你寫的文章不如韓寒的力透紙背、尖銳深刻、一呼百應,你就不寫文章了。教育應該使人有這種心態(tài),別人強大與我無關,我在按照我自己的步伐和節(jié)奏漸漸變得強大!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過別人的生活。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自己有什么,沒有什么,喜歡什么,想做什么,經(jīng)歷了什么過程,有些什么收獲和進步。

    教育應該讓人關注內修,教育大忌各種形式的個人崇拜。個人崇拜的結果就是群體的奴性的深化。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個人崇拜——對官吏、對名流、對富豪。假如我們能夠用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權貴,少一點瞎折騰、瞎嚷嚷,專心做好自己的內修之事,可以減少多少沒有必要的能耗浪費,而最終對我們自己的人生的改變將是顯著的。

    教育應該使人形成批判精神,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確切來說就是破除迷信、質疑權威,用理性的態(tài)度去甄別是非。

    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的鉆研態(tài)度,而不是浮躁和投機取巧。性解放、消費主義、迅速成功學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三大毒瘤。而“速成學”的觸角也伸到了教育領域——“教育”淪為了“培訓”。這種教育的結果就是教育越來越浮躁,學生越來越不扎實,假如投機成功還可以湊合著過活兩下,取巧不成時后患就無窮了,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告訴他們要走捷徑——走不了捷徑,他們也沉不住氣去鉆研,總之難成大器。

    教育應該使人的路越走越寬,而不是越走越窄,應該致力于培養(yǎng)一個全面的人。教育應該讓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而這個生命的內涵又是廣義的。它包括世間萬物,草木生靈,也包括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人的選擇、人格尊嚴等等的理解和尊重。這其實是一種包容心態(tài)。教育培養(yǎng)大氣的公民。

    問題四: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

    主持人:

    教育,何謂教?何謂育?曰:教,以孝為先,以文相授;育,雖不能讀書識字卻比無知多一點努力,身體力行。廣義地講,教育就是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響人身心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是說,教育是培養(yǎng)人、促進人、影響人,是一種內發(fā)之意。

    今天,面對眾多的觀點和質疑,我們的教育應該走什么樣的路?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大學?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于大學,有三種提問方式:為什么需要大學?這幾乎不必要討論;怎么樣辦大學?那光說不練不行;需要什么樣的大學?這還差不多,此話題可以討論,也大有深究的必要。世界上的大學,千差萬別,不是命定如此,更不是別無選擇。恰恰相反,大學辦成什么樣子,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主動選擇的結果。有外部條件的限制,但主觀上的努力同樣很重要。今天中國的大學之路,到底該怎么走,仍在探索,還有商量余地。正因為沒有完全定型,存在著多種可能性,這才更值得諸位去體貼、關心、介入。

    目前中國的大學,一窩蜂都在爭碩士點、博士點;在我看來,這是一條很糟糕的歧路。200多所博士授權學校,400多所碩士授權學校,再加上600多所學士授權學校,這只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很快就有人“升級換代”。那些只有學士或碩士授予權的學校,全都不安于現(xiàn)狀,都在沖刺博士點,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中國大學的最大缺陷,是沒有個性。有人開玩笑說,中國只有兩類大學,或副部,或正廳。大學沒有明晰的自家面目,這樣的教育布局,很讓人擔憂。這跟我們將大學校長作為行政領導,可以隨意調換,有直接關系。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集體領導,強調制度建設,再加上教育部管得太多,各大學面目相差無幾。民國年間的大學,可就不一樣了:張伯苓管得好南開,但管不好北大;反之,蔡元培也很可能對付不了南開。

    大學需要“學問”,更需要“精神”。

    1931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其《就職演說》中有一段話,近年常被引用:“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贝髽桥c大師,代表著辦學的兩大支柱:金錢與學問。這兩者都很重要,只不過世人偏重看得見的大樓,梅貽琦這才有必要強調大師的重要性。

    這個話題,我想略微拓展。當我們談論“大師”對于“大學”的重要性時,主要關注的是學問??纱髮W除了博大精深的“學問”,還需要某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精神”。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沒能體現(xiàn)在考核表上的“精神”,更能決定一所大學的品格與命運。

    記得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這樣開篇的:“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請允許我套用:大學以精神為最上。有精神,則自成氣象,自有人才。

    黃小偉

    經(jīng)濟觀察報評論員

    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大學起源于德國洪堡創(chuàng)建的柏林大學。洪堡在創(chuàng)建柏林大學時提出的“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教授治?!钡绒k學思想便成了現(xiàn)代大學制度思想的濫觴。洪堡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國家既要辦大學,又要讓大學保持獨立而不加干涉。

    反觀如今中國之大學,從資金預算到招生指標,到學科點設立,到校領導的任用,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層層的行政指令,缺少教育自主權。不管學校如何、專業(yè)如何,都按同一模式培養(yǎng)學生。這與現(xiàn)代大學的精神實質相悖。

    擔任南方科技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的朱清時院士,其理想正是中國高教改革未來之方向。朱清時表示,新創(chuàng)立的南方科大將強調去官化和去行政化,按照教育規(guī)律辦事,實現(xiàn)教授治校。這位院士在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期間,用“原生態(tài)”應對行政評估,批評教育積弊,給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自然不能將高教改革完全寄希望于一個人的努力,中國的大學要變成真正意義的大學,需要教育決策者思想觀點的改變、行政體制改革的破冰乃至整個社會的推動。惟有此,中國的大學才能實現(xiàn)蔡元培提出的 “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達到“塑造學生的人格”的教育目的。

    薛涌

    旅美學者、美國薩??舜髮W助理教授

    大學是為學生打造未來的人生框架,而不僅僅是職業(yè)框架。本科教育“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擴展視野、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觀念。而研究生階段才是專業(yè)教育的場所。”

    中國的本科教育長期以來發(fā)生了偏差,培養(yǎng)的不是人,而是專業(yè)工具;學生往往把大學當技校來上。社會發(fā)展中工具類理性的東西太多。就業(yè)不是考量大學教育的唯一標準。有學問的人都找不到工作的話,這個社會又是什么樣的社會呢?

    我們希望能夠在本科的時間盡量地離急功近利和浮躁遠一點,希望能有一個地方給學生靜下來,好好讀點書。

    編后

    近年來“讀書無用論”、“大學無用論”沉渣泛起。不支持孩子讀書、考大學的現(xiàn)象呈蔓延之勢。這種現(xiàn)象不能不引起關注。讀書少,從國家層面講,國民素質會降低,滿足不了知識經(jīng)濟社會的需要;從自身來說,讀書少就狹隘,思想就僵化,個人發(fā)展受限制。

    作為大學來說,我們要改變目前的教育體制及教育方法,避免急功近利,切勿把大學教育視為謀權、謀錢的又一路徑。大學要讓學生學到切實有用的東西,這才是根本。只有滿足社會的需要,我們的學習才能轉換為增長力。因此,大學教育要轉變思路、解放思想,從培養(yǎng)人的角度多考慮。

    作為學生而言,大學階段是追求真理、提升個人素質、形成個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更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礎、學會如何學習、培養(yǎng)獨立思考、完善自我、獨立生活、與人交往的關鍵時期;大學階段也是人生一次專注學習的美好時機。所以我們的大學生要放下浮躁,沉浸在知識改變未來的環(huán)境中,專注學習,“讓大學對自己有用”成為自己的一種責任。

    作為家長而言,讀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掙錢的工具,而是培養(yǎng)一個對社會有益、對家庭有用的人,是將孩子培養(yǎng)成獨立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學會改變的新時代公民。所以我們的家長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孩子讀書考大學,不能被一些社會言論和現(xiàn)象左右,因為那畢竟是少數(shù)人。

    作為社會而言,特別是輿論媒體,不要刻意去炒作“讀書無用”、“大學無用”這種根本不合實際的言論,全社會都要為大學教育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讓學者安靜地學,教者安靜地教,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學問中,塑造出精神,才能用學問和精神培養(yǎng)出新人。

    (張永軍)

    猜你喜歡
    無用讀書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jié)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癡迷于“無用”科學的科學家
    飛碟探索(2017年2期)2017-02-13 21:54:30
    我們一起讀書吧
    讀書“無用”論
    書城(2016年4期)2016-04-14 03:23:15
    多讀點“無用”的書
    利辛县| 健康| 小金县| 湘潭市| 和平县| 武隆县| 辉县市| 平果县| 金塔县| 金门县| 崇礼县| 新郑市| 郑州市| 崇信县| 尉氏县| 惠水县| 安西县| 高安市| 高尔夫| 萨嘎县| 抚州市| 孟连| 呼图壁县| 永清县| 四子王旗| 云阳县| 山东省| 甘肃省| 万年县| 涿州市| 克东县| 沾化县| 柳州市| 曲松县| 滦南县| 绥化市| 德昌县| 察隅县| 莱芜市| 阳东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