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忠 陳 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這里說的逝去的事物是指時間,如白駒過隙,時間不為任何人停留?;仡櫄v史,展望今天,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物質在豐富,靈魂卻在貧瘠,千百年的美德在喪失,精神的天空在變的陰霾。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感慨萬千,同時也深深的拷問自己的靈魂,在喧囂和躁動面前,我們該做些什么?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有數不盡的風流人物,但歷覽前賢國與家,他們在歷史的長廊中長久屹立的豐碑上都無一例外的寫著七字箴言:忠、孝、仁、義、禮、智、信。我想語文教學也應該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這些精華思想,讓這些七彩的花瓣開遍語文綠色的田野,讓人性的光輝做燈塔照亮迷茫的船只前行的方向。思想端正了,尊師重道自然源遠流長,駕駛知識的船只便會如風行水上,一往無前。
在語文教學的第一隴田野上,播下忠的種子,讓這粒種子萌發(fā),成長,開出紅碩的花朵,迎風起舞。歷史的天空閃耀著幾顆耀眼的明星,他們是寧死不食周粟的忠者伯夷叔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者諸葛亮、精忠報國的忠者岳飛……在這個潘金蓮都可以翻案的今天,也許有人說,他們是愚忠,是不順歷史的潮流辦事,可是我想問誰愿意曾經的朋友背叛自己?既然答案如此明顯,那么我們就要把他們的精神世代相傳下去。
在語文教學的第二隴田野上,播下孝的種子,讓這粒種子也萌發(fā),成長,開出橙色的花朵,像太陽的光輝溫暖這冷冰冰的世界?;厥啄切┢囡L冷雨的時代:董永跪立在寒冷的十字街頭,一襲單衣,瑟瑟發(fā)抖,一張薄紙,賣身葬父,但終于感動了天上的七公主下凡嫁他為妻;軍書十二傳,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花木蘭代父從軍,所幸得勝回朝賞賜百千強;一間破茅草屋,家境非常貧窮,節(jié)衣縮食度日的郭巨,為了孝敬自己的老母親準備賣掉自己的三歲小兒,蒼天有眼,挖坑挖出一罐金元寶阻止了一場悲劇的發(fā)生,埋兒奉母被流傳為佳話……也許有人說這都是神話故事,不是真的,可是有誰不愿意這樣的故事有這樣的完美的結局?既然答案如此肯定,神仙救不了我們,就讓我們把孝心薪火盡傳,讓無數的孝心創(chuàng)造一個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古代仁義不分家,在語文教學的第三隴田野上,播下仁義的種子,讓這粒種子也萌發(fā),成長,開出黃色的花朵,像旗幟飄揚,宣揚仁義的珍貴。仁義應該是語文這片原野上開的最多的花朵,仁義者是歷史的河畔最多的人群,如高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如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留于后世的狀元郎文天祥,如近代“一腔碧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鑒湖女俠秋瑾……他們將自己的生命火花凝鑄于鐵鐐之中、迸發(fā)于刀光之上,流芳百世、永照后人。用自己的生命為仁義作了最好的注解,他們如群星般在歷史的天穹上閃爍著不滅的光輝。
在語文教學的第四隴田野上,播下禮的種子,讓這粒種子也萌發(fā),成長,開出綠色的花朵,莊重而嚴肅。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圯上老人”,我們能感受到尊敬老人的風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三顧茅廬”,我們能體味重賢尊賢用賢的禮節(jié);有一個故事叫程門立雪,從中我們感受到了尊師重道的風尚。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一本國人遵照學習的典范之作就叫《禮記》,上面有一句話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從這句話,我們感受到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的。禮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我們怎能不講它發(fā)揚光大?
在語文教學的第五隴田野上,播下智的種子,讓這粒種子也萌發(fā),成長,開出藍色的花朵,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不在大是大非面前站錯了位置,不留下千古的罵名。這些花朵閃耀著藍色的智慧,告訴我們一個個智慧的抉擇:幫助胡亥篡改遺詔的趙高是錯的,通敵叛國的秦檜是錯的,日偽政權的汪精衛(wèi)是錯的,諸葛亮不稱帝接受劉備白帝城托孤是對的,蘇武持節(jié)云中是對的,岳飛精忠報國是對的……
在語文教學的第六隴田野上,播下信的種子,讓這粒種子也萌發(fā),成長,開出紫色的花朵,高貴而綺麗,在這些花朵上綻放一個個繽紛而美麗的故事:季布一諾千金,陳太丘期日中友人不至,程嬰與公孫杵臼救趙氏孤兒……
語文是博大精深的,是中華民族的千古之韻,語文的保質期是永遠,而這保質期的永遠的防腐劑就是道德文化。讓我們選一個融融的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在金色的秋天收獲文明的碩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