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世宏
主題教學應精心選材
■喬世宏
筆者剛踏上教師崗位時,覺得做教師非常辛苦,認為語文教學是高能低效。所以筆者一直在尋找一種高效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模式。直到接觸到單元主題教學時,才讓筆者看到了語文的魅力,體驗到了作為語文教師的快樂。在不斷實踐研究中,筆者對主題教學的幾個課型有了新的認識。
單元主題閱讀與筆者并不陌生。早在兩年前筆者就嘗試將課外閱讀引入課內了,但引進課堂的只是跟課文內容有關的文章,不知道怎么圍繞主題展開教學活動。在經過李主任培訓后“主題”的概念記在心中了,可這第一課型的坎總邁不過去,直至聽到工作室的蘇小英老師執(zhí)教的第一課型,才有撥云見日之感。
第一課型就是緊抓主題,精心設計一到兩個適用于整個單元課文的問題,在學生進行閱讀前巧妙的拋給學生,然后一篇篇的讀,一篇一篇的解決問題,簡要的梳理出這一單元課文中凸顯主題的事件或材料、人物、品質等。涉及面一定不能太寬,挖的不能太深,要不時間就不夠用了。
例如,筆者在上五年級第七單元第一課型時,圍繞單元主題“勿忘國恥,振我中華”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①在這段中華民族受盡屈辱的時期,你讀到了哪些令你氣憤,讓你感到恥辱的事情?②從這件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這兩個問題,既概括了這一單元課文的主要內容,又很好的回歸、升華了主題。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是將拓展閱讀放在課文解讀中進行的,這樣學生閱讀起來就不會太累,也便于指導,有利于學困生的發(fā)展。在拓展閱讀時,筆者在各類主題拓展讀的書上或者網上搜尋了相關文章,雖工作量很大,但收效頗多。拓展讀可以靈活采用不同的方法,筆者在這一單元中采用的方法有:
主題升華法 在學生充分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后,筆者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發(fā)現(xiàn)學生用語貧乏,還沒有走到課文中去。筆者就讓學生讀了另外一些有關圓明園被破壞的資料,學生讀完后滿臉的憤怒,再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時,有的說:“英法聯(lián)軍真是太可惡了,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我們不能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庇械恼f:“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力衰弱,才使我國遭受列強的欺辱。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就不會有人再來欺負我們了?!睂W生深刻理解了單元主題“勿忘國恥,振我中華”,相信學生的心中已經深深埋下這一單元主題的“種子”。
鋪墊理解法 這一單元的課文學生難理解,尤其是《狼牙山五壯士》和《最后一分鐘》。怎么便于學生理解呢?筆者就寄希望于拓展讀。什么時候讀呢?一般的拓展讀筆者都放在課后的十幾分鐘內,可這次把它們放在了上課伊始。筆者想只要奠定好了感情基調,課就好上了,就不用花大力氣反復剖了。于是筆者將狼牙山五壯士面臨的歷史背景讓每位學生讀了,將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讓學生讀了,讀完后授課,效果出奇的好,尤其是《七子之歌》的運用。課一開始,就讓學生讀《七子之歌》,嘗試讀出感情,在筆者的引導下反復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讓學生對香港的回歸充滿期待,然后帶著這樣的期待學詩、讀詩。學生對詩文內容理解透徹,感情朗讀一步到位,一課時就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對比閱讀法 在教學《難忘的一課》時,筆者將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引進了課文。當學生們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后,就開始讀《最后一課》,讀完后說一說感受,讓孩子們明白:小弗郎士心情、態(tài)度的變化源于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zhèn)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在這樣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著、影響著,這種合力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課文寫阿爾薩斯地區(qū)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xiàn)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然后讓學生讀《難忘的一課》,讓學生簡要說說不同之處,說說相同的地方,再請學生讀課文時,學生的感受截然不同,他們讀出課文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何為國恥?為何要振我中華?不言而喻。這樣的處理很順利的突破了這一課的重難點,真正做到了以語文的方式解決語文的問題。
本單元口語交際是讓學生圍繞單元主題進行演講。課前回顧主題“勿忘國恥,振我中華”,并簡要回顧了這一單元中的課文內容,積累學習的素材。讓學生思考怎么演講?由于多數(shù)學生以前沒接觸過演講,所以有些膽怯。為此,筆者就提前印發(fā)了一份簡短的演講稿讓他們讀,再請學生先來演講,然后教師演講,讓他們找出了演講中的注意事項,再讓他們自己準備材料,列提綱、組織語言、當眾演講。由于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已深入人心,同學們的演講內容選取合理、語言組織得當。
以上就是筆者對單元主題教學三個課型的理解,這些理解也許是膚淺的,但相信在名師工作室的幫助下,筆者會一直在這條看似平坦卻布滿荊棘的路上闊步向前。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田家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