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梅
一直以來,工科女大學生都存在就業(yè)難問題。為了能夠促進女大學生就業(yè),學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甚至采用“捆綁式”就業(yè)方式,以促進女大學生的就業(yè)。工科女大學生就業(yè)難,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如因工作性質要求導致一些崗位性別限制、一些用人單位性別歧視以及片面追求經(jīng)濟效益和局部利益不愿意招聘女生等。其中,也有工科女大學生因自身心理因素而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在求職過程中的劣勢地位。故本文將基于REBT療法,重點對工科女大學生就業(yè)心理方面的問題進行輔導,以期促進工科女大學生輕松求職,順利就業(yè)。
“REBT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即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阿爾伯特·埃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創(chuàng)立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在其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fā)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fā)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其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該理論指出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在REBT治療的整個過程中,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是核心。“辯論”(Disputing)、“效果”(Ef?fects)這兩個詞的英文字頭分別是“D,E”,加入這兩個字母,治療模式REBT就成為ABCDE了。該理論療法的基本假設在于:人們自己對事件和情境不合理的解釋方式,導致了心理問題和癥狀。一般情況下,可采用認知、情緒和行為等技術進行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最終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改變他們對事件和情境的看法、解釋和評價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問題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
根據(jù)REBT療法原理,要很好地對工科女大學生進行就業(yè)心理方面的輔導,首先要對她們在就業(y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有清楚的認識,才能對癥下藥。
1.自卑與自負心理。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工科院校的女生一直以來就處于劣勢地位。在強大的競爭面前她們自卑感強,缺乏自信心。很多女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競爭,尤其在遇到挫折時,更容易有強烈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負,這種情緒正好和自卑相反,是一種缺乏客觀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的表現(xiàn)。有些女生在校成績優(yōu)秀,便自認為綜合素質較高,眼高手低,一味地追求高科技公司、跨國公司或者高層政府部門,對那些一般工作崗位,她們寧愿沒有工作也不愿委曲求全。
2.焦慮與抑郁心理。在沒有找到工作之前,很多工科女大學生都存在急躁心理,導致她們在對用人單位還沒有進行全面了解之前就匆忙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合同,事后又后悔,隨意毀約,錯失很多就業(yè)機會。還有一些女生在求職過程中屢屢遭受挫折,不為用人單位認可、接受,過多的挫敗感導致她們情緒低落、心情緊張而壓抑,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焦慮煩躁心理,繼而變得意志消沉、情緒低落、抑郁寡歡,直至萎靡頹廢、自暴自棄,從而影響她們積極求職的心理與行為。
3.逃避猶豫與攀比心理。一些工科女大學生平時嬌生慣養(yǎng),過慣了舒適安逸的生活。在即將畢業(yè)面對求職走上社會的時候,她們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安樂窩積極努力地去找工作,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拒絕工作,拒絕接觸社會。面對很多的工作機會,她們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以致錯失良機、追悔莫及。還有一些女大學生不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而是和其他同學進行攀比,她們找工作的標準就是不管工作是否適合自己,只要比其他同學好就行。這種盲目攀比、永不滿足的心態(tài)也導致她們錯失了很多到手的工作機會。
根據(jù)REBT療法原理,造成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常常是由一些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工科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產(chǎn)生的諸多心理問題與她們對自己、對就業(yè)的認知偏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她們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總括起來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特征:
1.絕對化要求。這一特征在不合理的信念中最為常見。所謂絕對化要求,即對某一事物一般都是從自己主觀意愿而非客觀事實分析基礎上出發(fā),認為該事物一定發(fā)生或者一定不發(fā)生的信念。這種情形容易在一些工科女大學生中出現(xiàn),她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以自己的內心意愿為出發(fā)點,過于強調自我的利益和立場,認為自己應該到高科技公司、跨國公司或者高層政府部門等待遇地位高的單位就業(yè),否則就不愿意輕易就業(yè)。她們將自己的心理需求絕對化為對他人的行為要求。但是,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自身規(guī)律,就業(yè)工作也不例外,這是不會以她們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因此,當這些不合理的絕對化要求困擾著她們時,心理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表現(xiàn)。持有過分概括化信念的人往往會依據(jù)某一件事情或幾件不相關聯(lián)的事情便對自己或他人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比如,在工科院校的女生,因諸多因素,一直以來都處于劣勢地位。這讓很多女生認為自己天生就不善于學習工科,在找工作時缺乏自信,不敢積極參與競爭,尤其是當她們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不為一些用人單位認可、接受時,更容易出現(xiàn)過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這種不合理信念不可避免地導致當女大學生遇到問題時,以偏概全、以一概十,要么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從而自卑自棄;要么一味指責他人,產(chǎn)生怨恨、敵視等消極情緒,最終導致自己各種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
3.糟糕至極。常言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難免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只要積極地去面對,便沒有過不去的坎。但是,持有“糟糕至極”非合理信念的人卻認為,一旦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便是非常的糟糕與可怕,將會是自己的世界末日來臨。這種非理性的信念會導致一些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那些所謂糟糕至極的事情時容易陷入極端不良的負面情緒體驗之中,如焦慮、羞恥、愧疚、自責、悲觀、抑郁等。如果這些不良情緒不能夠及時、妥善地得到宣泄排解,久而久之,各種心理問題便會接踵而來。
如何駁斥女大學生的這些不合理信念,幫助她們改變已有壓力癥狀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代之以合理的情緒與行為呢?
1.理解REBT療法理論。在對就業(yè)有心理問題的女大學生進行輔導時,首先應該幫助女大學生了解REBT療法理論,幫她們理解ABCDE內涵之間的關系,并教會她們結合自己的實際問題予以分析,初步對自己的問題做出簡單的解釋。讓她們相信問題的根源在于自己對就業(yè)的看法與信念,從而更深層次地領悟到自己的就業(yè)心理問題是由于自己目前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她們在求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癥狀與行為。
2.尋找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一些不合理信念并非獨立存在,而常常是和合理的信念混搭在一起,讓人難以分辨、覺察。因此,讓她們自己尋找自身在求職過程中的那些不合理信念,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對每一個人來講,找一份好工作都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不好,這是一種合理的想法。好工作帶來的愉悅心情,不好工作引起的不愉快心情也都是正常的、恰當?shù)那榫w體驗。但是,一些不合理信念,如“我就應該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別人就會嘲笑我、瞧不起我,在別人面前我就無法抬頭”等也可能會混于其中。因此,要幫助女大學生辨別、尋找、并能夠恰當?shù)貙Υ@些不合理信念,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緒,使她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積極面對就業(yè)過程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3.領悟心理問題存在的緣由。在識別出不合理信念之后,還要幫助女大學生領悟到自己求職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都源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幫助她們識別支撐她們問題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須……你應該……”“在小公司就職,對于我來說就是沒有前途的”等這些絕對化的信念,僵化、刻板的評價標準。不能接受任何“不應該”的事件和不合乎邏輯的非理性信念,必然制約她們本來自由的、適當?shù)那舐毿袨榧扒榫w發(fā)展,對她們的日常生活將會導致不良影響,嚴重的甚至達到抑郁狀態(tài)。因此,在對她們進行具體輔導的時候,還要結合她們求職過程中的特殊事例,作具體分析、反復說明,使她們能夠真正領悟、認清到自己心理問題的肇事者——不合理信念。
針對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心理問題,主要運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合理情緒想象技術和技能訓練等技術,幫助她們修正或放棄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樹立起正確的就業(yè)、擇業(yè)觀,從而盡快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從根源上減輕或消除由就業(yè)問題帶來的系列不良癥狀與消極行為。
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根據(jù)她們在就業(y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形成心理問題的原因特點,疏導者可以從理性、科學的角度,通過對她們積極地提出一些具有明顯挑戰(zhàn)性和質疑性的問題,動搖她們已有的部分關于她們自身、周圍環(huán)境及他人對就業(yè)認知的不合理信念,繼而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例如,針對她們持有的“在大公司發(fā)展就有前途,小公司發(fā)展就沒有前途”這一絕對化不合理信念,可以相應提問:“有什么證據(jù)表明在大公司發(fā)展就有前途,小公司就職就沒有前途呢?”;針對女大學生的“我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屬于自己的工作,否則我就是不幸的”“我在應聘失利上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我在其他事件上也一定會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應可以提問:“如果找工作沒有照你的期望那樣順利,就是不幸,你能保證每個人做事的結果都能按照自己的期望發(fā)生嗎?如果不能,又有什么理由表明她們都是不幸的呢?”“你在應聘這件事情上失利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怎么能證明你在所有的事情上都無法控制自己不愉快的情緒?”等等;針對“找不到工作,自己就一無是處,到了世界末日”的糟糕至極不合理信念,相應可以提問:“如果暫時找不到工作,你真的會一無是處,世界會因你而毀滅嗎?”“如果你認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或者在找工作過程中屢遭挫折是糟糕至極的話,我可以舉出比這還要糟糕十倍的事。如果是你遇到這些事情,你又會怎樣呢?”通過辯論,幫助她們清楚地區(qū)分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理解她們的非理性信念與失常情緒之間的關系,讓她們認識到自己“緊張的”情緒不僅僅來源于生活中不受歡迎的應激源,更重要的是來源于她們對這些應激源的“應該”“應當”和“必須不存在”的要求、堅持和命令,來源于對現(xiàn)實“可怕”和“糟糕”的“悲慘化”,從而產(chǎn)生強烈地消除和改變它們的愿望。
2.合理情緒想象,以恰當情緒體驗代替夸張的情緒反應。細膩敏感是女性特有的情感特征,雖然這種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有時恰恰會造成她們的情緒困擾。例如,當她們在經(jīng)歷了求職失敗或遭受挫折后,她們常常會在腦海中反復浮現(xiàn)、夸張想象當時那種造成她們失敗的情境,從而陷入了不良的情緒體驗和極端的行為反應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為避免這樣的情形反復發(fā)生,可以通過合理情緒想象技術,幫助她們走出困境,停止這種不合理信念的彌散。例如,可以讓她們在想象中進入當時求職失敗或遭受挫折的情境之中,使得情景重現(xiàn),再次體驗這種情境下強烈的負面情緒,然后引導她們漸漸改變這種不適當?shù)那榫w,并使她們能慢慢體驗到改變這種不適當情緒體驗后的適度的情緒反應,最后通過前后對比,讓她們自己講述對待求職就業(yè)問題自己的情緒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如何變化的、自己改變了哪些觀念、學到了哪些觀念等。同時,對她們積極的情緒和觀念應予及時強化,以鞏固和強化她們獲得的新的合理情緒反應。
3.強化技能訓練,以新的情緒和行為代替負性情緒與行為。在女大學生獲得了新的情緒體驗與行為的基礎上,幫助她們進一步樹立自信,正確客觀地了解和評價自己,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愿景。同時,幫助她們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更多關于就業(yè)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了解她們所選擇的職業(yè)和行業(yè),了解其工作內容、性質及對從業(yè)者素質的要求,以充分做好面試、談話、簽約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準備,使她們能夠在求職過程中以新的情緒與行為代替負性情緒行為,助其自助,及時抓住機遇,勇敢面對挑戰(zhàn),最終達到順利就業(y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