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珩 周小萌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淺談高校管理者對新媒體的應用狀況
曲 珩 周小萌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及應用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給高校管理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面對這一新形勢,高校管理者應正確認識到當下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以及新媒體的應用內涵,從內涵認知、人才建設、交流互動、管理體制等方面著力改善,占據(jù)高校新媒體陣地,努力成為大學生思想的引航人。
大學生;新媒體;高校管理者
隨著科技的跨越發(fā)展與網絡媒體的豐富涌現(xiàn),與傳統(tǒng)媒體相異的“新媒體”,也就是以數(shù)字技術、互聯(lián)網絡、移動通訊等互聯(lián)網技術為基礎平臺的各種媒體形態(tài)的總稱,正不斷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群體,尤其是常常領航于時代前沿的大學生們,更是不可避免地卷入到這一浪潮之中;更重要的是,魚龍混雜的網絡資訊極容易造成廣大青年學子的思想混亂與精神誤導,不利于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正確樹立。為此,與時俱進地運用多種渠道來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育平臺“精心樹人、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zhí)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就成了我們高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旨和應有之義。
(一)思想交互性加快
由于新媒體本身所具有的即時性和廣泛性,信息傳播方式不再局限于空間、時間和設備,信息傳播與接收的兩端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不僅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使大學生從固定的信息接受者逐步變成了信息的選擇者、傳播者、消費者,整個信息網絡從傳統(tǒng)的鏈式結構變成點對點的互動式結構,網絡的信息流向呈現(xiàn)出一種散狀的交互式結構。
(二)思想自由化增強
隨著網絡等數(shù)字新媒體的應用,通過數(shù)字互動媒體平臺接收和發(fā)送信息的立體化傳播成為主流,信息傳播不再屬于專業(yè)隊伍的專利,任何具有網絡傳播能力的設備都能成為信息的載體,而所有信息的參與者同時也扮演著“接收者”和“發(fā)布者”的雙重身份。個體憑借新的媒體技術平臺,可以主動地參與到輿論形成過程中來。網絡本身并沒有傾向性,所以大學生可以匿名在網絡上隨意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共同將網絡打造成一個“開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思想平臺。
(三)思想獨特性凸顯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傳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新媒體技術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臺,使他們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大學生們開空間,“織圍脖”,發(fā)微信,努力成為新的網絡“意見領袖”。此外,開放、多邊的網絡和多重面向的虛擬交往也增加了個體節(jié)點式爆炸、影響輿論發(fā)展方向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突發(fā)性事件中,大學生往往較其他群體更具有較強的利益訴求和意見表達意識,對大眾媒體的議題采取強烈的抵制,從而形成一個與傳統(tǒng)媒體相抗的信息發(fā)布群體,更加凸顯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獨特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廣闊的網絡平臺使高校學子的思想更為蓬勃豐富,同時,不斷變化著的學生思想也需要高校管理者實施更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措施。然而由于部分高校管理者對新媒體的認識仍沒有達到足夠高度,自身又缺乏對新媒體的熟練運作能力,只能“望網興嘆”;再加上網絡媒體可能導致的“傳播信息失實、傳播范圍過廣、傳播管理難控”等結果,高校管理者在新媒體應用方面仍然存在以下缺失:
(一)新媒體內涵認知缺失
宣傳方式不斷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現(xiàn)狀本身就造成了高校在團結和引領青年工作方面的復雜化,增加了覆蓋范圍和宣傳深度的困難。以各高校學院團委的新浪微博為例,各學院團委雖然都組建了微博,但從數(shù)據(jù)上看,各學院團委還停留在追求微博數(shù)量上,而沒有在微博的質量上真正的下工夫,只是把新媒體手段僅僅作為輔助共青團宣傳工作的一部分;其次,從微博內容來看,高校管理者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下,發(fā)布一些政治性比較強的信息、對大學生實用性很弱的信息、或是已經被轉載量很大的信息,這些信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沒有較大影響力,沒有搞清楚大學生在利用新媒體時究竟是為了什么,傳播些什么,想要獲取什么。因而,在對新媒體手段和對當代青年思想意識的不了解下,導致了高校管理者在新媒體理念上的缺失。
究其原因,還是由于高校管理者自身對新媒體的認識不足,并沒有考慮到新媒體的技術難度和復雜操作,在具體的發(fā)布內容審核上,也只是本著政治大局觀,以不犯政治錯誤為根本,而沒有認識到要創(chuàng)作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訊息,沒有把高校的重要工作展現(xiàn)出來讓青年廣泛參與。所以,對新媒體手段和青年思想意識認識的不足最終導致了各高校在新媒體應用方面“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利”的目標難以達成。
(二)新媒體人才建設缺失
新媒體的應用需要復合型人才。他除了要有網絡傳輸?shù)葘I(yè)技術之外,更需要負責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敏銳捕捉受眾的心態(tài),正確引導他們的潛在需求。部分高校管理者缺乏一定的學習精神,未能適應新媒體工作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無法做到緊扣青年脈搏,發(fā)揮高校工作特色,因此就無法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思想引導作用,也終將被時代所淘汰;此外,高校新媒體的工作團隊應該擁有足夠的凝聚力和梯隊厚度,在具體實踐中鍛煉人才,為高校新媒體的良好運營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三)新媒體交流互動缺失
縱觀高校新媒體的應用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高校新媒體對公眾的吸引力很有限,而有限的粉絲愿意參與互動的更是少之又少。有學生將高校新媒體戲稱為“布告牌”,即只起一個告知的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高校管理者沒有意識到新媒體是意見收集與問題解決的平臺,只將其作為信息發(fā)布平臺,往往與學生零交流或者交流很少,不僅沒有發(fā)揮新媒體“與公眾微距離”的優(yōu)勢作用,反而會降低學生對高校新媒體的熱情;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沒有做到及時“線下跟進”,激活線下的各相關職能部門,利用聯(lián)動機制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保障其能夠獲得的最切實利益。如果高校新媒體不能做到腳踏實地,上下互動,當公眾不再對其抱有希望,變“關注”為“漠視”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了。
(四)新媒體管理體制缺失
高校新媒體與其它新聞傳媒、私人網頁不同,其根本目標不在于情感的分享與表達,而在于思想的引領與啟迪。要想在浩瀚的訊息海洋中嶄露頭角,不僅需要新異有力的宣傳手段,更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體制,以保障其自身的良性發(fā)展。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方式和立意定位缺少有效的考量,將新媒體的應用視為一種頻次任務,只是追逐任務的完成和數(shù)量的堆砌,使得發(fā)布內容過于膚淺草率,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特點,導致了宣傳內容的隨意性、同質性和蒼白感,也就很難引起學子們的認同與回應。
結合上述問題及工作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和提高:
(一)轉變思想觀念,強化頂層設計
首先,不僅要把新媒體看成一個簡單的宣傳工具,還要將其作為在新形勢下與學生進行“微距離”接觸的重要方式方法,以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契機,以宣傳內容為導向,讓廣大學子了解到學校的工作,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其次,各高校各部門已經在利用新媒體手段上進入到了多元化的宣傳領域,但決不能僅是把自己看作為新媒體手段和宣傳領域的一個發(fā)布者和參與者,更要把自己擺在一個思想潮流引領者的位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新媒體宣傳領域的優(yōu)秀參與者。
(二)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深化梯隊建設
首先,高校要加強各部門工作人員對新媒體的應用能力,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新媒體,要善于運用新媒體發(fā)布重要、權威信息。及時征集學生意見和建議,準確把握輿情;其次,要打造有層次、有深度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以實現(xiàn)團隊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體現(xiàn)團隊成員的個人意志與利益,最大程度上減少核心人才的流失。實現(xiàn)整個團隊效率最大化。
(三)拉近溝通距離,及時信息反饋
第一,要做到內容語言親民化。即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多發(fā)布一些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型信息或咨詢性信息,或邀請學生共同參與討論某一話題或某一工作;同時,多用一些網絡語言或句式,拉近與青年學生的距離,但切忌無場合無條件的濫用網絡文字,爭取親民化,拒絕俗套化;第二,要做到工作態(tài)度寬容化。即針對持不同意見的學生應采取寬容的“不刪帖”態(tài)度,通過公開化、透明化的討論來實現(xiàn)問題的合理解決。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還可以在辯論過程中凸顯高效管理部門的優(yōu)秀素質、寬容態(tài)度以及為學生服務的急切心思;第三,要做到信息反饋及時化。學生利用網絡媒體與高校管理部門進行互動的最終目的,就是期待自己的訴求可以得到回應、問題得以解決。因此我們應該力戒“作秀心理”,具體責任到人,嚴格線下跟進,并將結果及時有效地在網上予以公布。
(四)明確責任意識,完善監(jiān)管機制
首先,高校管理者應設立專門的監(jiān)管領導,對于利用新媒體所發(fā)布的訊息進行細致嚴謹?shù)膶徍?,加強有效信息的過濾整合,在有限的范圍內加強內容的深度和實效性,提升每一條訊息的質量和價值;其次,還應在設有專人監(jiān)管審核基礎上,要明確清晰規(guī)范的審核流程,要從觀點態(tài)度、原創(chuàng)性、思想引導意義、群體覆蓋效果等多個維度對每條發(fā)布訊息進行科學的評定與審核,確保高品質。此外,還要在人員分工上進步明確,對于送審流程進行細致的規(guī)范,提高審核效率,確保出現(xiàn)問題后能夠及時反饋,有效改正,強化審核制度的執(zhí)行力。
習總書記在8·19講話中著重強調:“宣傳思想部門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我們要抓好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和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面對互聯(lián)網信息浪潮的驚濤洶涌,高校管理者如何維護這一處校園凈土,如何幫助培養(yǎng)高校學子的中國夢與正能量,共同打造一個和諧友愛、文明進步的校園氛圍,不僅是我們需要著力改善的任務,也是我們每一名高校管理者應盡的義務與擔當。
[1]李粵.青春在行動[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2]陳菊平.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0(3).
[3]張英杰,楊延生,等.高校媒體整合與校園文化引領[J].現(xiàn)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4).
[4]馮支越,呂曉軒,唐詩.關于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考教育,2012(11).
[5]易連云,蘭英.新媒體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危機及應對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67-70.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manager on new media
Qu Heng, Zhou Xiao-meng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130000,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lso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work.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 administrators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media, from the aspects of connotation, talent constructio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fforts to improv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to occupy the position, and strive to become the ideological pilot.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university manager
G657
A
1000-9795(2014)02-0492-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3-12-23
曲 珩(1981-),男,吉林長春人,從事行政工作。周小萌(1986-),女,吉林長春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