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維
國外教授大都有專屬實驗室
■胡德維
美國、英國、日本大學里有名的理工科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專屬實驗室,或者與其他人共享國家級的實驗室。在某個教授的麾下,大家分工明確,團結協(xié)作,有人專門負責研究,有人專門負責項目接洽,還有人專門負責后勤保障等,大家為了某一項研究而共同努力。如此,就能讓自然科學的教授和研究人員以最快的速度研究、發(fā)現(xiàn)最新成果,然后撰寫學術論文,再投稿發(fā)表。
201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理學系和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的德國科學家托馬斯·C·蘇德霍夫教授,擁有一個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專屬實驗室——蘇德霍夫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的官方網(wǎng)站上,詳細列出了實驗室的組成人員名單,其中不少成員還附有照片、電子郵箱、是什么類型的科研人員、受教育簡歷、已發(fā)表了的代表性學術論文等信息。2013年11月15日登錄蘇德霍夫實驗室官網(wǎng)時,在上面可以看到,蘇德霍夫教授的團隊一共有31名研究成員。
蘇德霍夫教授經(jīng)常領銜申請一些重大的科學研究項目,然后和他的研究團隊一起分工、合作研究、發(fā)表學術研究論文。目前,蘇德霍夫實驗室正在進行的重大科研項目是美國聯(lián)邦政府國家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NIMH)2009年啟動的“自閉癥譜系障礙異質性與突觸功能的相關性系統(tǒng)測試”。除了蘇德霍夫教授,他的同事、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教授羅伯特·C·馬倫卡也是這個重大研究項目的主要領銜者。因為該項目有可觀的資助資金,所以蘇德霍夫教授可以招聘到許多年輕有為的博士后研究人員,這樣他就有了許多可分配工作任務的研究人員,然后大家分工合作,集體進行科研攻關。
與蘇德霍夫一起分享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耶魯大學醫(y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主任、生物醫(yī)學教授詹姆斯·E·羅斯曼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與發(fā)育生物學教授蘭迪·W·謝克曼,以及201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都擁有以他們各自的姓氏命名的實驗室。
在英國,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發(fā)育生物學家、劍橋大學動物學系的約翰·伯特蘭·格登教授也擁有一個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專屬實驗機構——維爾康姆基金會與英國癌癥研究慈善機構格登研究所。在這個研究所的官方網(wǎng)站上,詳細展示了格登和每一位研究人員的照片、研究興趣以及最近發(fā)表的代表性頂級學術論文。2013年11月15日登錄格登研究所官網(wǎng)時,在上面看到格登教授一共有19個專職的研究人員。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研究小組的負責人,擁有自己的研究合作者團隊。比如,高級研究員朱莉·艾林格有14個研究合作者,艾里克·米斯卡教授有12個,安德烈婭·布蘭德則有17個。此外,該官網(wǎng)上還介紹了可供博士研究生學習和博士后研究的崗位,歡迎有志學者前往求學和加盟。
由于格登研究所是維爾康姆基金會與英國癌癥研究慈善機構共同設立的研究所,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得益于此,格登教授和其龐大的研究團隊申請到了維爾康姆基金會與英國癌癥研究慈善機構的許多研究項目。維爾康姆基金會是英國最大的非政府慈善基金會之一,致力于提高公民的健康福利事業(yè)。維爾康姆基金是英國最大的生物醫(yī)藥研究贊助者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基金之一,與美國的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HHMI)相似。與此同時,格登研究所還可以申請其它政府與非政府的科研項目。如此一來,格登研究所的研究項目非常多,其獲得的研究資金也就非常多。這樣良性循環(huán)的結果是,科研成績斐然、成果豐碩、聲譽遠揚,慕名前來求學的博士生和前來求職的科研人員云集,團隊的競爭力十分強勁,項目和資金自然源源不斷。
與格登一起分享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yī)科研究所干細胞生物系教授山中伸彌,同樣擁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專屬實驗室——山中伸彌實驗室。2013年11月15日登錄山中伸彌實驗室官網(wǎng)時,可以看到列著他的研究團隊的組成人員名單:1名顧問,1名特命教授,4名講師,1名助理教授,17名研究員,38名技術員工,8名大學院學生,1名研究生,5名行政助理秘書。
此外,在山中伸彌實驗室的官網(wǎng)上,還能清楚地看到其研究團隊的“研究與技術”情況,了解他們目前正在開展的研究項目——“最新成果”,以及已經(jīng)發(fā)表過的學術論文的編年目錄。通過這些,很快便知道山中伸彌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實力是多么強大,成果是多么豐碩。比如,2013年他們已經(jīng)在美國《干細胞》期刊上發(fā)表1篇學術論文,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即將發(fā)表1篇學術論文。再如,2012年在美國《干細胞細胞》《美國科學院院報》和美國《干細胞轉化醫(yī)學》期刊上各發(fā)表1篇學術論文。2011年,則在美國《分子與細胞生物學》、英國《自然》、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英國《自然·方法》期刊上各發(fā)表1篇學術論文。而在2010年和2009年,則分別在包括《自然》和《美國科學院院報》在內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高達12篇和20篇。
由此可見,美國、英國、日本的大學教授之所以能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如此卓越的科研成績,與他們采用團隊協(xié)作的方式進行科學研究密切相關。在自然科學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研究要取得重大成就,往往不能依靠單打獨斗,而是要依靠團隊的緊密合作??梢哉f,美英日大學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獎項得主的研究團隊,給大學改進科研方式、提高科研效率和質量,提供了許多非常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