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輝
(煙臺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山東煙臺 264005)
在異域與本土之間:嚴歌苓小說的雙向?qū)徱曇暯?/p>
張棟輝
(煙臺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山東煙臺 264005)
嚴歌苓作為新移民文學(xué)的領(lǐng)軍人物,海外移民的身份和自由穿梭的空間距離使她更理性、更冷靜地審視東西文化,其作品一方面對異域的西方文化進行審視,另一方面又表達了對故國文化的依戀與反思。這種在異域與本土之間游走的狀態(tài)體現(xiàn)了她對文化的雙向?qū)徱晳B(tài)度。
異域;本土;雙向?qū)徱?/p>
嚴歌苓的諸多文本都出現(xiàn)了諸如西方/東方、拯救/被拯救、男性/女性等主題,在她的筆下,這種二元對立因素的雙向?qū)徱曇殉蔀樗齽?chuàng)作的一個基點。嚴歌苓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已被中華文化的民族傳統(tǒng)心理積淀所深深浸入,她在作品中高度認同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美德,凸顯了東方文化的豐富意蘊,同時,在立足于西方文化的立場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方面進行重新思考。作為一個海外移民,自由穿梭的空間距離讓她可以更理性、更冷靜地審視文化,西方文化中的自由、民主等是嚴歌苓一直所向往的,但同時她也在異域深切地感受到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所帶來的妄自尊大的民族優(yōu)越感和西方文化的沙文主義。而這一切,嚴歌苓努力地通過她筆下的文字為我們梳理出來,遷移給她帶來的優(yōu)勢正是在于這種“局外人”的眼光,處于兩種文化交匯點上的作家,可以擁有更廣闊的審視平臺,她既可以用西方文化的視角去審視東方文化,同時又可以站在東方文化的立場上去考量西方文化,這種文化邊緣人的雙重身份和雙重的文化背景給她提供了極大的書寫自由和創(chuàng)作素材。
作為第五代移民中的一員,嚴歌苓同其他移民一樣,懷抱著對自由理想的追逐來到科技、物質(zhì)高度發(fā)達的異域,的確,這里為他們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全新的異域空氣具有絢麗多彩的磁石一樣的吸引力,異域風(fēng)情、民風(fēng)民俗、審美標準的異樣完全顛覆了他們以往的生命體驗??墒钱斔麄兺高^日常生活方式深入到西方的文化內(nèi)核時,卻發(fā)現(xiàn)具有高貴、自由、誠實諸多優(yōu)秀品質(zhì)的日耳曼文化中同樣地存在著諸如種族歧視、西方中心主義等諸多方面。畢竟,“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文化傳統(tǒng)猶如環(huán)流之水,每一瞬間都包含著無窮的過去。任何人無法須臾離開傳統(tǒng)而存活,任何民族也無法割斷自身的文化臍帶而成長?!蔽鞣轿幕园l(fā)生之日時,迄今為止已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日耳曼式的文化是自由的,奔放的,同時也具有強烈的侵略性和排他式的優(yōu)越感。
置身于異域的土地上,天生敏感的嚴歌苓作為一個從外來語境跨入的人,她的心靈觸角變得更為敏銳與纖細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使她的異國生活更加敏感、孤寂,在陌生的國度里生存并非一件易事,語言交流的障礙成為她首先要正視的問題,隨之由語言交流帶來的情感溝通、觀念碰撞接踵而至?!罢Z言不僅僅是人類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而且還是人類心靈的經(jīng)驗符號,是人類看待世界的一種樣式。人通過語言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文化,人就生活在用語言建構(gòu)起來的文化世界之中?!泵總€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體系,語言是每一個移民首先要跨過的溝渠。嚴歌苓30歲才踏入美國新大陸,語言的交流障礙她深有體會,這反映在她的一系列小說中。“我”為了聽懂教授的講課,“上百遍地操練舌頭嘴唇,幾十遍在紙上整理句型,把詞匯寫在手腕內(nèi)側(cè),餐館打工時,老板眼一松就狠狠背一氣。”(《學(xué)校中的故事》)“我”與“栗色頭發(fā)”初次見面時,由于語言不通也形成了啼笑皆非答非所問的“錯位對話”:“他問:你來美國多久了,學(xué)什么?我答:我的朋友會來接我的,謝謝你,不用你開車送我。他說:你長得非?!貏e,非常好看,我從未見過像你這樣理想的古典類型的東方女子。我說:對呀,天是特別熱。洛杉磯就是熱。不過我的朋友一定會來的,你不必操心。”(《栗色頭發(fā)》)語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也許遲早可以跨越語言溝通的障礙,但潛伏于語言之中的文化障礙卻是難以逾越的。
長期以來,西方社會的幾次科技革命浪潮使西方社會的科技、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西方文化作為強勢文化出現(xiàn)于世界多元文化中,由此帶來的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判斷一直彌漫于世界文化格局中,身處異域的嚴歌苓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她力圖通過文本所折射出來的文化間的諸多聯(lián)系來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在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驗時,嚴歌苓曾說過:“比如美國人對我很友好,但這種友好很明顯地讓我覺得他們是優(yōu)越的,是高姿態(tài)的。我碰到過一個美國學(xué)者,當他聽說我是從中國過來的,馬上對周圍的人說,看啊多么神奇,一個裝在籮筐里的孩子被沖到了我們的岸邊,這是用的那個《圣經(jīng)》里的故事?!标P(guān)于這一點,嚴歌苓在她的很多作品中設(shè)立了西方男性/東方女性這樣的愛情關(guān)系,然而最終由于西方文化/東方文化的差異和隔膜而導(dǎo)致愛情關(guān)系流產(chǎn)。比如《栗色頭發(fā)》中,雖然“栗色頭發(fā)”對“我”一見鐘情,被“我”所具有的東方古典氣質(zhì)深深吸引,但他在“我”面前以傲慢的姿態(tài)學(xué)中國人吐痰,用“那個”腔調(diào)講中國人,最終,“我”放棄了要以“美國人的華夏”救濟“我”的“栗色頭發(fā)”的追求。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特征都是在其漫長曲折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換句話說,它是和這個民族一道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它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滲透著這個民族的基本特征;它是維系這個民族共同的生活秩序和思想感情的堅不可摧的細節(jié)?!眹栏柢咦鳛槌錾?、成長于中國的移民作家,她在中國接受了系統(tǒng)的中國文化的熏陶,這一點她與國內(nèi)其他作家一樣。移民國外后,經(jīng)歷了歲月流逝和空間隔離之后,她具有比國內(nèi)作家更廣闊、更獨特的審視視角和近乎局外人的情緒基調(diào)。
身處異域,當被文化間的差異和隔膜包圍得倍感孤寂時,移民們本能地會回歸到故國文化中去尋找慰藉,故國文化成為他們在異域抵抗孤獨的精神避難所?!斗皆嘛灐分械摹拔摇币蛩寄罟枢l(xiāng),在中秋節(jié)的晚上只能買來方月餅來寬慰思鄉(xiāng)之情;《紅羅裙》中健將在異國被迫離開寬敞的城堡,被繼父送進寄宿學(xué)校時,母親的懷抱成為他最祈盼的溫暖;《第九個寡婦》中無知無畏在中國民間成長的鄉(xiāng)村女子王葡萄成為作家筆下最完美的女性。故國的文化之根讓遠在海外的嚴歌苓深深著迷,她描繪了一大批蘊含東方文化的人物,讓我們充分領(lǐng)略到東方古老文化的豐厚意蘊和神秘氣息。
嚴歌苓對待異域的西方文化和本土的東方文化持一種冷靜的審視態(tài)度,她曾坦言在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之間,她不曾屬于任何一方,她既推崇東方文化的寬容與溫厚的一面,也崇尚西方文化中對自由和個性的極為尊重。同時,她既批判了東方文化對個體的漠視的某些方面,也批判了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沙文主義和種族歧視、過于理性等觀念。總之,嚴歌苓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對兩種文化進行雙向?qū)徱暎@種雙向?qū)徱暤脑u判態(tài)度顯示了嚴歌苓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道德觀,她極力用一種更加平和的文化心態(tài)和開闊的文化視域來評判兩種文化,試圖找到跨越東西兩種文化相互對立沖突的傳統(tǒng)模式。
[1]楊匡漢.中國文化中的臺灣文學(xué)[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
[2]劉守華.文化學(xué)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嚴歌苓.洞房?少女小漁[M].沈陽:春風(fēng)出版社,1998.
[4]嚴歌苓.美國故事[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
[5]俞小石.嚴歌苓:摒棄“獵奇”寫作[N].文學(xué)報,2002-8-15.
[6][7][8]嚴歌苓.誰家有女初長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
Between the foreign and native: two perspectives of Yan Ge-ling’s novels
Zhang Dong-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264005, China)
Yan Ge-ling as a leader of the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identity of overseas immigrants and free shuttle space make her more rational, dispassionate to look at the culture, his works on the one hand, to examine the exotic western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express the attachment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culture. This wandering between the exotic and native state embodies the two-way attitude of the culture.
foreign; local; two-way perspective
I207.4
A
1000-9795(2014)06-0101-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10
張棟輝(1980-),女,山東乳山人,講師,主要從事海外華人文學(xué)方向的研究。
本文為山東省軟科學(xué)研究項目“海外華人文化與膠東地區(qū)當代文化的互為影響研究”(2013RKB01005)、山東省高等學(xué)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項目“嚴歌苓新移民小說的跨域書寫”(J12WE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