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黃島區(qū)職業(yè)教育中心 山東青島 266400)
在語文教學(xué)中感悟歷史
——由《黍離》想到的
劉 剛
(黃島區(qū)職業(yè)教育中心 山東青島 26640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也不能再次落后。只有迎頭趕上,把國家建設(shè)好,才是唯一的出路。歲月如潮歌似夢,百年彈指一揮間。感悟歷史,只有永遠不懈的開拓,不斷的進取,才是強大的真諦!
黍離之悲;圓明園;南京大屠殺;感悟
《黍離》這首詩,一般被認為是周大夫悲憫西周覆亡之作。他行經(jīng)西周故都鎬京,見昔日繁華的故都遍種黍稷,悲從中來,吟唱成篇,全文如下: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全詩三章,二十四句,中間只換了六個字,卻把詩人的內(nèi)心憂傷、無限哀怨言的痛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詩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生長茂盛的農(nóng)作物,而莊稼生長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廟公室。這種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使詩人陷人悲哀之中,行進的腳步變得遲緩。腳步的遲緩表示心情的沉痛。
作者抒發(fā)沉痛之情時,依次是“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越來越強烈,也越加痛苦。作者憂國憂民,最后向天發(fā)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采用質(zhì)問的方式,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更加強烈,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笆螂x之悲”,由此成為了亡國之痛的代名詞。
周幽王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庸之人。即位后,交相發(fā)生的旱災(zāi)和地震使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社會秩序陷入混亂和動蕩之中。他對此竟然不聞不問,還終日沉醉在花天酒地之中,不理朝政,甚至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如此治理國家,不亡國才怪呢?
有“黍離之悲”,我想到了姜夔的《揚州慢》、向秀的《思舊賦》、劉禹錫的《烏衣巷》,想到了圓明園、南京。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shù)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shù)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shù)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法國大作家雨果曾驚嘆說:“在中國曾經(jīng)有一個世界奇跡,她的名字叫圓明園;如果夢幻有典范的話,那就是圓明園!”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皥A”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yè)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滴?、雍正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yè),大清呈現(xiàn)出一派興盛景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lián)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18日-19日,園中的建筑被燒毀。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游人憑吊。無能的咸豐皇帝離開園明園避禍熱河,聞聽150年家業(yè)被焚毀時,竟口吐鮮血,不到一年就病逝。
圓明園的興建,正是大清帝國走向興盛之時;圓明園的焚毀,則標志著大清王朝的氣數(shù)已盡。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敵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制度,大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覆滅。辛亥革命,推翻了沒落的大清王朝,中華民國建立。革命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zhàn)時期。
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成功,國民黨卻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和革命群眾。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軍事獨裁政府。對內(nèi)鎮(zhèn)壓,對外妥協(xié),社會矛盾日益加劇。日本帝國主義趁機發(fā)動了旨在滅亡中國的軍事行動。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guī)模屠殺、強奸以及縱火、搶劫等戰(zhàn)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zhàn)俘被日軍殺害,南京城被日軍大肆縱火和搶劫,被毀三分之一,財產(chǎn)損失不計其數(shù)。 “劫后的南京,滿目荒涼”。
南京大屠殺并沒有澆滅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反而激起了全民抗戰(zhàn)的斗志。國共再次合作,全民抗戰(zhàn);國際社會也伸出援手,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lián)盟。經(jīng)過8年浴血奮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日本法西斯,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制造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也被繩之以法。
南京大屠殺,證明南京國民政府的無能,最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也是歷史的必然。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jīng)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既是對死者的安慰,又是對后人的警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也不能再次落后。只有迎頭趕上,把國家建設(shè)好,才是唯一的出路。歲月如潮歌似夢,百年彈指一揮間。感悟歷史,只有永遠不懈的開拓,不斷的進取,才是強大的真諦!
重讀《黍離》,那股深沉的憂傷,總是揮之不去,令人無法忘懷。
[1]張一帆.《黍離》鑒賞[J].北方文學(xué)(中旬),2012(01). [2]劉德東,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J].華人時刊,2011(01).
Understanding history in Chinese teaching -- Thought from "Shuli"
Liu Gang
(Huangdao District Occupation Education Center, Qingdao Shandong, 266400, China)
The past is the prologue. We cannot forget the history, also can't again backward. Only proceed with determination, building the nation, is the only way out. Years like song like a dream, a hundred years pronto. Understanding history, only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enterprising, is a powerful truth!
sorrowful emotion of Shuli; Old Summer Palace; Nanjing massacre; perception
I207.22
A
1000-9795(2014)06-0085-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6
劉 剛(1970-),男,山東青島人,二級教師,從事語文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