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松
作為社會中的正常之人,盡管意愿強弱和層次高低不同,但均具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這種需求在物質上的實現(xiàn)和滿足,我們謂之物質富裕,而相應的精神上的充實和擁有,我們稱之為精神富裕。精神富裕作為衡量人們精神生活的標尺,包含著人們對各種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價值準則等各種精神要素的選擇和擁有。
1.精神富裕是人的內在本質屬性和重要標志。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物質生活與思想精神生活協(xié)同共進的高度統(tǒng)一,而關注人的精神富裕是現(xiàn)當代人的全面發(fā)展生發(fā)出的新課題。精神生活是一個屬人的世界,人不僅以勞動實踐與動物相區(qū)別,更以精神意識、文化審美、哲學藝術、價值觀念等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把自己從其他動物中提升出來。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追求并擁有富裕的精神是人類的根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應當從精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據(jù)與生活的意義所在。但凡熱愛生活、胸懷天下之人,都會追求并展示出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素養(yǎng)。一個人,如果只滿足于物質上的富裕,舍棄神圣的夢想、高尚的品德、華彩的情感等精神生活,其人生必定是蒼白而無意義的。
2.精神富裕能夠實現(xiàn)對主體的塑造和提升。高質量的精神生產(chǎn)不僅為主體生產(chǎn)著主體需要的精神產(chǎn)品,也生產(chǎn)著能夠享用這些精神產(chǎn)品的主體,即提高著主體的精神素質,而精神富裕的對人主觀世界的改造就體現(xiàn)在知、情、意三者的作用上:一是通過“知”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當主體對客體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會自然產(chǎn)生情感上的向往和意志上的追求;二是通過“情”使人們滿懷激情地去從事實踐、認識和審美等活動,推動主觀精神世界的改造和優(yōu)化;三是通過“意”把個體的需要、動機、興趣、情感等心理活動轉化為內在持續(xù)性的心理品格,使人們對某一特定目標呈現(xiàn)出積極心理狀態(tài)。堅強的意志,使人奮發(fā)進取,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如身殘志堅的張海迪等。
3.精神富裕能夠滿足主體構建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訴求。對幸福的追尋,對人的生命和世界的根本意義的理解和闡釋,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一個人有了富裕的精神生活,有了為人生目標和理想而奮斗的高尚道德情操,即使物質生活條件差一些,也會體悟生活的意義。這種超越現(xiàn)實物質生活的精神向往和追求,是人在觀念上超越物化欲望、擺脫逐利的結果,它所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寄托。精神富裕能在兩個層面滿足人們的相關訴求:一是提供人們成為社會成員角色所必備的精神需求,如愛情、友誼、自尊與被尊重、歸屬感等;二是提供個體自我實現(xiàn)與價值認同、對生命、生活、人生價值認同的精神需求,如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等。
對于高校貧困生這個特殊群體,我們以往較多從物質層面給予關注和幫助,其實伴隨高校貧困生的精神貧困更應警惕。一般而言,精神貧困是指生活單調,精神萎靡、惰性化,思維視野狹窄,效率觀念鈍化,匱乏進取、開拓精神等,它反映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與心理狀態(tài)。精神貧困隱蔽性強且危害性很大,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當前高校貧困生的精神貧困表現(xiàn)為:
1.自主意識淡化,依賴性過強。自主意識是人具有的自我認知能力和獨立做主的思想與行為。自主意識強的人不僅能夠理性地自我認知,清醒地掌控自己的言行,而且具備很高的自覺能動性。他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需求,而不會消極被動地聽從于客觀的差遣。當前,一些高校貧困生不愿通過自己奮斗去改變眼下困境,卻寄希望于學校、政府和社會的外力幫扶。他們對政府資助政策中的“減”“助”和“貸”情有獨鐘,而對需主觀努力和付出才能獲得的“獎”和“勤”多敬而遠之。有些人甚至滋生出“我是貧困生,凡事大家都理應讓著我”的不良心理。貧窮并不可怕,但如果主動向貧窮低頭,就降低了人的寶貴自主性,以致陷入精神貧困的泥沼而渾然不知或無法自拔。
2.道德觀念弱化,缺乏感恩體驗。道德觀念作為維持人與人友好共處、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內在基本法則,也是檢驗人的德性和人性的重要標尺。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更是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而一些高校貧困生道德觀念卻出現(xiàn)弱化、感恩缺失傾向。他們或不滿父母無法及時提供其足夠的錢物而牢騷滿腹、冷語相向,而不深入思考和體恤父母的艱辛與不易;或怨恨他人對自己的種種不友好,而很少思考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或多次承受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卻很少能產(chǎn)生“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感恩之心。一些貧困大學生在接受他人資助時,竟然忘記給資助者打電話、發(fā)信息,或者當面表達感謝,這些有意無意的冷漠讓資助者頗感寒心。一個對道德價值缺乏應有的敏感和感悟力的人,實質上是一個麻木不仁之人,一個缺乏感恩情懷的人,不僅難以善待他人,也更難善待自己。
3.精神生活特性鈍化,不良心理蔓延。精神生活特性是指個人享受精神資源后精神生活呈現(xiàn)出的特有性質,它可以用愉悅性、發(fā)展性和超越性來表示。愉悅性是人不可或缺但又是最低層次的功能特性,發(fā)展性因意味著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而處于第二層次,超越性因具有一種終極性意義而居最高層次。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一些高校貧困生精神生活特性鈍化表現(xiàn)之一,就是上述三個指標比重依次遞減,部分貧困生在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做貢獻等發(fā)展性和超越性等較高特性上明顯偏低。另一表現(xiàn)則是一些高校貧困生的自閉自卑、抑郁焦慮、偏執(zhí)強迫、妒忌虛榮、孤獨抑郁、猜忌多疑、精神分裂等不良心理的滋生和蔓延。這些不僅侵蝕和折磨著貧困生的精神健康,而且這種不良心理鑄就的無形壁壘會阻隔外部新鮮價值、思想觀念的有效進入,進而消解高校貧困生的全面發(fā)展。
使高校貧困生規(guī)避精神貧困,逐步實現(xiàn)精神富裕的理想預期,需要實施多領域的配套輔助機制。而這個機制至少應涵蓋教育機制、激發(fā)機制和供給機制。
1.建構家庭、學校、社會在內的教育機制。精神富裕是需要教育和灌輸?shù)摹膫€人精神富裕形成的外在因素而言,教育機制是首要的渠道之一。因為人們擁有豐富的精神素養(yǎng)、內在生成堅定的價值、理想和信念,是以人們對這些精神要素的了解和認可為前提和基礎的。精神富裕的教育機制是指依據(jù)精神富裕的基本內涵和要求,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為主體,對高校貧困生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使其正確看待自己的物質貧困,懂得人生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和奉獻,變頹廢消極為樂觀向上,接受這種精神內涵和規(guī)范,并將其轉化成個人的信念和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精神面貌。其中,家庭作為最基礎、最直接的精神生活教育所在,要對高校貧困生進行基本日常規(guī)范、道德禮儀、感恩意識、健全品格和良好心態(tài)教育。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作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闹髑篮椭麝嚨兀杏媱澋叵到y(tǒng)培養(yǎng)高校貧困生開放創(chuàng)新、奮發(fā)進取、志存高遠、自強自立等積極精神要素。社會作為廣闊的平臺,要以弘揚正氣、營造良好氛圍來教育濡化高校貧困生,讓其知曉:物質貧乏不可怕,精神貧困才可怕;使其窮且彌堅,不墜青云之志。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的教育是緊密聯(lián)系、彼此延伸、互相促進的,當三者追求一致的教育目標時,就能形成穩(wěn)定的精神富裕倍增效應。
2.建構外在激勵與內在自覺相協(xié)調的激發(fā)機制。馬克思主義矛盾原理告訴我們,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主要動力,而外部矛盾通過內部矛盾起作用,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二位的動力,但在一定條件下會起到?jīng)Q定作用。在高校貧困生精神富裕生成問題上,我們應讓高校貧困生有一種內在的主體覺醒、覺悟和沖動。激發(fā)機制主要是闡發(fā)高校貧困生對精神富裕需求的剛性、精神生活的人本性、精神富裕的重要價值性,喚醒高校貧困生被蒙蔽的對精神富裕的渴求,調動、激發(fā)、強化其對精神富裕的強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以及實現(xiàn)精神富裕的主動自覺性,并在這種激勵中不斷提高自身精神富裕的層次和境界。當前的外在激勵尤其要以先進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精神去鼓舞高校貧困生,如在不幸、貧窮與孤苦中頑強堅持的“中國男孩”洪戰(zhàn)輝,如2008年以來的諸多“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先進群體。他們有夢想并勇于克服各種人生磨難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在愛國奉獻、科研創(chuàng)新、自主創(chuàng)業(yè)、志愿公益等方面,表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頑強毅力,有突出的自強事跡或個人成就,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時代楷模。高校貧困大學生應自覺以其為榜樣,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yōu)良品德,努力成長為德才兼?zhèn)?、?chuàng)新進取的優(yōu)秀棟梁之才。
3.建構多方位多層次的供給機制。供給機制側重向高校貧困生提供充足而健康的精神資源,使得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正常精神生活需求得以及時、有效滿足,避免出現(xiàn)不應有的精神短缺、或者非健康精神資源的趁虛而入導致的精神富裕的異化。當前應著重從以下六方面切入:一是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將其融入何貫穿到高校精神文明的全過程,為高校貧困生提供精神支柱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二是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為高校貧困生提供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三是大力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倫理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論身邊事、身邊人學身邊事等宣傳和互動活動,強化高校貧困生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與民族的復興結合起來,與國家的發(fā)展結合起來的意識;四是大力開展以“自信、成才”為主題高校貧困生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培養(yǎng)高校貧困生自信、樂觀、共享、奉獻的精神特質;五是提供健全有效的心理保健治療資源。學校應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隊伍,教會他們掌握自我接納、自我排解、自我調適的方法和技巧,積極嘗試自我減壓,學會如何克服和戰(zhàn)勝困難,做生活和事業(yè)的強者;六是以物質富裕實現(xiàn)精神富裕。不斷健全和完善“獎、助、勤、減、補”等多方位的經(jīng)濟資助體系,不斷拓寬社會求助渠道,倡導全社會關心愛護貧困大學生,還要加大力開展勤工助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