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瓊 秦喆
20世紀末,手機僅作為單一的語音通信工具存在,但隨著通信制造技術和無線網(wǎng)絡技術的日益精進,如今手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集通信、娛樂、支付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移動多媒體終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已融入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外出攜帶的必備物品之一。據(jù)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國手機用戶已突破11億。學生群體是手機使用者中規(guī)模最大的職業(yè)群體,而大學生又是這一群體中最龐大、最活躍的主力軍。他們在享受手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樂趣和便捷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手機的牽制,過分地依賴和迷戀手機,導致部分大學生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機控”,嚴重的甚至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對于手機使用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jīng)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和研究。目前,對手機成癮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統(tǒng)一,存在多個術語混用的狀況,如“問題性手機使用”“手機依賴”“手機成癮”等。屠斌斌、章俊龍等學者將其定義為重復地使用手機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產(chǎn)生強烈的、持續(xù)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包括手機關系成癮、手機娛樂成癮,手機信息搜集成癮三種類型。韓登亮、齊志斐提出判斷手機依賴綜合征的標準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手機的濫用,不該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二是手機過多地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三是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不適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反應。Bianchi和Phillips在定義“問題性手機使用”時借鑒了行為成癮的相關概念,從耐受性、逃避其他問題、戒斷性、渴求性和產(chǎn)生消極后果五個方面對問題性手機進行了概念界定,他們認為這是由于使用者缺乏社會控制或者缺乏對使用方面的自我控制??偨Y以上對手機成癮的定義,筆者認為,手機成癮是由于手機使用者對手機的不恰當使用,導致其對手機出現(xiàn)過分依賴,并由此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現(xiàn)象。
大學生們對手機情有獨鐘,喜歡與手機為伴,其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兩類:一是過度關注手機,他們總是隨身攜帶手機,下意識的動作就是伸手摸手機,習慣性地擺弄手機,不時查看信息,如果手機不帶在身邊,他們會有產(chǎn)生莫名的焦慮和不安。二是過多地使用手機進行溝通,在課堂、宿舍、實驗室等場所,同學之間本可以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卻演變成了人機交流。高校宿舍每晚上演的“臥談會”早已成為歷史,大家在宿舍休息時,大多選擇進入“手機模式”,一個個盯著手機,玩游戲、刷微博、聊QQ、發(fā)短信、看視頻、網(wǎng)購等。
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完全融入社會交際圈,需要借助手機來與外界進行溝通,擴大社會交往范圍并增加自己的人脈資源儲備。由于手機自身的功能(短信、通話、微信、微博、飛信及QQ等),可以給人們提供不同類型的交流方式,這些人際溝通方式打破了之前的一對一的交流方式,讓人們可以進行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手機能夠滿足用戶對溝通的移動性、及時性和有效性的需求,所以很自然地成為人們的工具。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尊、認同和歸屬的需要,他們非常渴望從朋友中獲得感情的共鳴,希望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他們會時刻關注手機的任何信息,不愿因此失去任何與外界聯(lián)系的機會。同時,部分大學生不分場合地玩弄手機,是因為在人多的時候或與對方不熟悉的情況下,想用玩手機的方式來規(guī)避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xiàn)的尷尬,這也暴露出部分大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退化。大學生希望借手機這種溝通方式來建立和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尤其對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就業(yè)、考研、兼職等),手機的使用可以讓他們更快地了解社會、感受社會、融入社會。大學生使用手機來建立、維系、管理和加強自己的社會關系,這無可厚非。但是,大學生如果單純依賴手機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導致玩手機成為一種習慣,越來越依賴手機,將傾訴的渠道完全轉移到手機上,漸漸不愿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交流,那么,其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陌生感和距離感,只會一味地沉浸在虛擬的人際交往當中,使自己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
手機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人們隨時隨地與親朋好友保持聯(lián)系。加強情感聯(lián)系是人們使用手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大學生尚未真正踏入社會,心理不成熟,性格較脆弱,情緒波動較大,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引起種種矛盾,例如,與同班同學、宿舍舍友、社團成員之間關系不和,戀人之間關系緊張,家庭成員關系疏遠等。一方面,當這些負面情緒產(chǎn)生后,大學生可以及時通過手機,和另一個時空的個體或群體傾訴心事、排遣郁悶,從而使負面情緒得以遷移;另一方面,借助手機交流來取代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可以減少交流雙方的情緒顧慮,從而能夠更為真實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促進大學生人際的溝通。
當代大學生拒絕墨守成規(guī),崇尚個性化,追求時尚,喜歡多變、刺激和張揚個性的生活方式。對他們而言,手機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信工具,而是能提供豐富的使用功能、滿足青年群體彰顯個性、追求時尚需求的工具。手機已內(nèi)化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們用手機來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大學生在選購手機時會有強烈的品牌意識,手機的式樣、色彩、功能等也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符合大學生形象和個性的手機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同時,手機的個性化裝飾和手機鈴聲也是大學生表達自我的途徑,他們喜歡獨樹一幟,并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
隨著WIFI和3G網(wǎng)絡的發(fā)展,使得大學生的上網(wǎng)時間和上網(wǎng)頻率都有所增加。大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手機不斷被挖掘的諸多功能,如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wǎng)絡新聞、網(wǎng)絡音樂、博客、個人空間、網(wǎng)絡視頻、網(wǎng)絡游戲、微博、微信、網(wǎng)絡購物、網(wǎng)絡文學、電子郵件、網(wǎng)上支付等,極大地迎合和滿足了大學生潛在的娛樂心理。手機作為個人電子產(chǎn)品,成為大學生在有限的現(xiàn)實條件下?lián)碛械淖顝姶蟮膴蕵菲脚_,如看電影、視頻、閱讀電子書、玩游戲、拍照等,這些可以幫助他們豐富娛樂生活,緩解壓力,并達到調節(jié)心情的目的。
信息爆炸時代,人們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這就促使人們不斷地追尋信息、獲取信息。手機突破時空的限制,成為人們獲取即時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可以隨時隨地將信息傳送出去,又隨時隨地接收外界傳遞過來的信息,是個體與他人、個體與世界交流的網(wǎng)絡工具。一方面,手機的便捷性使大學生可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交流,增加了手機的使用頻率;另一方面,手機應用軟件應有盡有,基本涵蓋了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他們可以通過手機網(wǎng)頁獲取大量信息,也可以在手機上安裝各類學習軟件和文檔閱讀軟件。
手機成癮的出現(xiàn)是因為大學生們?nèi)狈ψ晕壹s束和管制能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虛擬的手機世界,而忽略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大學生應該意識到真實溝通的必要性,手機的最基本的功能只是通信,應讓手機回歸到最原始的功能。首先,大學生應該重建自己的交際圈,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現(xiàn)實中的教師、同學、舍友、朋友溝通交流,盡可能地減少滯留在虛擬手機世界的時間。其次,大學生應該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與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動,如籃球、乒乓球、游泳等體育鍛煉,歌唱比賽、演講比賽、文藝晚會等文藝活動。最后,大學生要注重提高自律能力,提升自我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抵制不良手機文化,提高對手機網(wǎng)絡信息的鑒別判斷能力,科學理性地使用手機,做手機的主人而不是手機的奴隸。
首先,高校應加強校園主流文化建設,以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核心整合校園優(yōu)勢媒體資源,開展校園人文大講堂、社會文化節(jié)等活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手機文化的傳播,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其次,高校應堅持強制要求與倡議宣傳相結合的原則,在圖書館、報告廳、教室等人員集中的地方張貼提示或宣傳標語,倡導大學生在學習場所將手機關機或者調成靜音模式,同時要求任課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不良現(xiàn)象予以制止。最后,高校應該對手機成癮的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或團體輔導,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調整心態(tài),建議他們在合適的時間關閉或遠離手機,回歸到原始平靜而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調整自己因手機不在身邊而產(chǎn)生的焦慮、不適等。
政府要加強對手機文化的監(jiān)督,對手機不良文化的蔓延、手機游戲的泛濫、手機短信的污染等現(xiàn)象要加以嚴格管控和制止。社會各界也要積極關注,給予支持,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健康科學使用手機的氛圍。首先,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這樣在管理過程中才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尤其是對網(wǎng)站、運營商以及個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管。其次,政府應建立多種平臺供手機用戶對不良手機文化進行舉報、投訴,還要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遏制不良手機文化的蔓延趨勢。最后,還要加大對手機的科研力度,研發(fā)手機監(jiān)控技術,增加對學生接收手機信息的過濾功能,同時要求網(wǎng)站和運營商對不適宜學生的手機信息進行提前過濾。
綜上所述,手機的出現(xiàn)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手機必將會長期存在并影響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消費觀以及日常的行為習慣,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大學生使用手機的現(xiàn)象,對大學生使用手機進行正確管理和引導,揚長避短,讓手機不斷為大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