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翠萍
(1.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 黨委宣傳部,江蘇 南京 211100; 2.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變革的重要邏輯起點。毛澤東在實踐中運用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群眾觀點,對群眾路線理論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群眾路線具有精神價值和工作路線的實踐支撐作用,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因而,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傳家寶”[1]。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群眾觀是一脈相承的,其思想條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有關群眾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的群眾觀點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指向性,這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世界的實踐旨趣和共產主義運動的現(xiàn)實實踐相一致的。他們將“使用實踐力量的人”看做實現(xiàn)思想、變革現(xiàn)實的主體力量和關鍵要素,將“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一“人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看做“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2]158,從群眾性的生產、實踐說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動力與變遷機制,完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大哲學變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無產階級運動在宗旨上的人民性,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411。對于共產黨人同無產者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13。
列寧的群眾觀滲透著為了群眾、依靠群眾、走近群眾、激勵群眾、受群眾監(jiān)督的價值原則??偨Y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教訓,列寧意識到僅有理論宗旨上的為人民性而不與群眾的現(xiàn)實需求、經濟利益激勵相吻合,也會使社會主義的實際運動喪失群眾的有效參與。列寧指出,“只有在改善勞動者的經濟狀況的條件下,群眾才會投入運動,積極參加運動,高度重視運動,發(fā)揚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堅定不移的精神,并對偉大事業(yè)忠心耿耿”[3]325。在領導方法上,列寧留意到管理的有效性問題,指出,“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4]695。群眾自發(fā)的需求與黨的教育并不總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說黨的勸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經驗所教給他們的東西不相一致的話,千百萬人民是不會聽從這種勸告的”[5]147,將黨的教育與群眾需求的滿足視作一個動態(tài)的調適過程,提倡政治價值與經濟滿足的雙重激勵原則。
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一文中,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認為無產階級的事業(yè)只能依靠人民群眾,共產黨人在勞動人民中間進行工作的時候必須采取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決不允許采取命令主義態(tài)度和強制手段。中國共產黨忠實地遵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個原則”[6]211。毛澤東在實踐中運用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群眾觀點,將群眾路線放在實事求是、黨員榮辱觀、歷史實踐的關系格局中來促進社會主義的鞏固與發(fā)展。事實上,群眾路線正是一把打開毛澤東思想的鑰匙。
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智慧的根本源泉和力量的最大來源,是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成功的主體依靠,是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的重要保障。群眾史觀是群眾路線的哲學依據(jù),群眾路線是群眾史觀的實踐要求。“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說明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出發(fā)點、著力點以及工作方法問題,明確了黨員價值之所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歷史前景之所依,實現(xiàn)了世界歷史觀、政治價值觀和工作方法論的辯證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之一。
毛澤東群眾路線理論的主體起點和實際起點是合二為一的。從群眾出發(fā)也就是從實際出發(fā),群眾的訴求與意見是國情實際的重要組成,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切入點,脫離群眾即是失去了路線、方針、政策的主體指向與現(xiàn)實基礎。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與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有助于增進真理性的認識并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促進發(fā)展。毛澤東強調調查研究是掌握“實事”、獲取真知、指導革命的關鍵路徑,反對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和自以為“是”的虛妄態(tài)度,倡導“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在毛澤東看來,解決新中國經濟落后與社會制度之間、物質匱乏與人民期盼之間的矛盾,需要走群眾路線。他將群眾路線置于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高度,分析社會主義發(fā)展面臨的形勢、矛盾、挑戰(zhàn)、問題,凝練出關乎國計民生的十大關系,同時,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一國家政治實踐新主題的指引下,豐富發(fā)展了群眾路線思想。列寧指出黨的教育與群眾需求并不總是自發(fā)地一致,毛澤東則將矛盾分析的觀點引入對黨群關系的分析,他將“國家機關某些工作人員的官僚主義作風同群眾之間的矛盾”視作人民內部矛盾,主張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來處理黨群關系??偨Y“肅反”的經驗教訓,毛澤東指出,“我們在肅反工作中的路線是群眾肅反的路線,采取了群眾路線,工作中當然也會發(fā)生毛病,但是毛病會比較少一些,錯誤會比較容易糾正一些”[6]218。
毛澤東將群眾史觀視為破解官本位的有力思想武器,把群眾史觀的哲學基礎、群眾路線的實踐宗旨內化為黨員干部自覺行動的主動意識,變成革命干部的自覺的行為方式和存在方式。這一理論邏輯使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成為一種外在的倫理要求,而是實現(xiàn)黨和國家事業(yè)及自身發(fā)展的現(xiàn)實雙贏。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黨員價值觀是有哲學思想支撐和歷史厚度的,將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黨員干部服務人民群眾的主體建設地位相結合,搭建群眾的需求滿足與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的交匯點、聯(lián)結點,在貫徹群眾路線的實踐中構筑黨員的存在價值和執(zhí)政基礎。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7]1096。人民利益和群眾擁護,一方面是評判標準,另一方面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依據(jù)。在《中共中央為抗戰(zhàn)六周年紀念宣言》一文中,毛澤東指出,“他們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因此他們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他們的事業(yè)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jù)”[8]47。在《干部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官氣是一種低級趣味,擺架子、擺資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這是最低級的趣味,這不是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則是一種高級趣味,是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6]378,旗幟鮮明地樹立了黨員榮辱觀的價值標桿。
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就是人民的事業(yè),對人民群眾負責就是對歷史的發(fā)展進步負責。毛澤東建立了黨和國家宏觀政治層面與人民日常生活世界與奮斗目標的內在關聯(lián)。社會主義不是少數(shù)人“冷冷清清”地“發(fā)號施令”做工作,而是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其中的整體事業(yè)。社會主義目標愿景中的一個重要主體向度就是人民群眾居有政治上無壓迫、經濟上無剝削、文化上無奴役的“自由”、“自覺”的生活。重視群眾訴求的實質就是保障群眾利益。在《為中直軍直生產展覽會的題詞》一文中,毛澤東將“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列為領導干部們應時刻注意的要素。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9]138。
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實際出發(fā),順應群眾期盼,解決民生問題,保障群眾利益,是理順黨群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的根本解決之道。將毛澤東對黨群關系的本質分析、解決路徑與當前實際相結合,對于推進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及夯實黨的執(zhí)政根基,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政治實踐中,極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地位和利益,究其思想根源,在于我們堅持群眾史觀,而不是英雄史觀。當前群眾反映較大的我們一些政府機關“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問題,正是英雄史觀與官僚作風在實際工作中的體現(xiàn)。當政治哲學宏觀視野中的歷史主體地位與微觀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發(fā)生沖突時,唯有解決思想深層次的歷史觀問題,才能為政府職能轉變與提升服務群眾能力提供堅定的思想理論支撐,才能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信任感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心。
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7]1094。一方面,相信群眾的智慧,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主張服務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依托群眾實踐發(fā)展事業(yè),這是辯證地對待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之間的張力關系?!对谘影参乃囎剷系闹v話》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7]864。黨自身的定位及行為方式、執(zhí)政方式既關乎民心向背,也關乎歷史發(fā)展潮流。
毛澤東對黨群關系的認識,突破了民粹主義的狹隘意識,他倡導對群眾意見、訴求加以區(qū)分。如《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毛澤東指出,“黨和群眾關系的問題,應當是:凡屬人民群眾的正確的意見,黨必須依據(jù)情況,領導群眾,加以實現(xiàn);而對于人民群眾中發(fā)生的不正確的意見,則必須教育群眾,加以改正”[10]1310。這樣就將理性的方法引入到黨群關系的認識中,找到了黨的領導與群眾路線之間的理論平衡點。
毛澤東主張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群眾自覺運動的先導,認為要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作為黨的建設的不懈主題,始終要把保持宗旨與本色的問題列為黨的建設的元問題。認為要注重以黨群關系健康來衡量社會主義制度的健康發(fā)展,從黨和國家發(fā)展的歷史前景和政治大局出發(fā),來明確黨的執(zhí)政榮辱觀,并以此來推崇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澤東指出,“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1]522。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執(zhí)政地位對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毛澤東更加注重通過密切聯(lián)系群眾來凝聚黨員的革命意志和增進黨的政治優(yōu)勢,以此來破解和規(guī)避我們黨執(zhí)政的風險。
走群眾路線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實現(xiàn)黨的歷史使命的本質要求,也是確保黨的執(zhí)政科學性的實踐要求。毛澤東的群眾路線不是簡單地依靠群眾,而是建立起了黨的領導與群眾基礎之間的互動聯(lián)系。在《組織起來》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覀儜撟叩饺罕娭虚g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后再告訴群眾(宣傳),并號召群眾行動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盵7]933。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毛澤東秉承了這一走近群眾、深入群眾、啟發(fā)群眾、提高群眾、組織群眾、發(fā)展事業(yè)的基本路徑和歷史經驗。在《共產黨人對錯誤必須采取分析的態(tài)度》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而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6]19。對于貫徹群眾路線的實踐過程,毛澤東注重反思,注重處理好個人意志與集體領導的關系,注重反對脫離客觀實際的主觀主義、自由主義之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2).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列寧.列寧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 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列寧.列寧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