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華
(長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西 長治 046011)
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其不同的、有特色的文化。所以,旅游資料的翻譯應該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感受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guān)。旅游翻譯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的目的是欣賞歷史古跡和體驗異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所以旅游翻譯應盡力闡釋旅游地的文化內(nèi)涵,譯出歷史淵源,譯出文化傳統(tǒng),滿足游客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包含語言又影響著語言。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是非標準、思維方式、道德準則、風俗習慣、審美情趣。這些均屬于文化范疇。每一種文化都明顯受到它所存在和發(fā)展的地域、政治、宗教、歷史、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具有各自文化的獨特性?!稁阌伍L治》原文本包含大量文化信息。由于文化空缺造成的詞匯空缺勢必給翻譯帶來很大的難度。譬如:“紫氣”的翻譯,“紫氣東來”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吉祥如意。因此,筆者翻譯為“purple mistauspicious omen”。又如“冬天喝羊湯,驅(qū)寒暖身增營養(yǎng)。伏天喝羊湯,溫胃止瀉去肚脹?!钡姆g,這句話背后包含了中醫(yī)學的觀點,中醫(yī)認為羊肉性溫,具有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等功效。筆者將其翻譯為Mutton soup is mild in nature and is useful in treating flatulency.“山門”意為寺院正面的樓門。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這里筆者將其譯為“front door”,旅游資源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觀所具有的欣賞價值外,大多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產(chǎn)生了特殊的欣賞價值。因此,涉及到此種旅游資料翻譯時,應增添理解原文內(nèi)容所必須的背景知識。如:老爺山作為上黨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遺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這篇介紹老爺山風景區(qū)的文本中,提到了老爺山作為革命戰(zhàn)斗遺址的重要意義。這里筆者用增補信息的方式對上黨戰(zhàn)役作了解釋說明。
As the site of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Shangdang campaign,Laoye Mountain has been listed in the provincia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Shanxi 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bases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In late September in 1945,Liu Bocheng and Deng Xiaoping led the Eight Route Army of CPC defeated the army that sent by warlord Yan Xishan.The fierce battle lasted four days and three nights.About 22,000 enemies were annihilated or captured.It is a famous specific example that the Eight Route Army of CPC won a battle with fewer soldiers and worse equipment than the enem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各類文體都有它們常用的詞匯,其中包括它們各自的專業(yè)術(shù)語,也包括專業(yè)術(shù)語之外的一些體現(xiàn)各自文本特點的詞語。旅游文本所涉及的詞匯量是相當豐富的?!稁阌伍L治》中,既有建筑等專業(yè)詞匯,又有景點名稱以及與民俗相關(guān)的特色詞匯。下面就建筑詞匯和其他詞匯作淺顯分析。
詞的翻譯是最基礎(chǔ)的一個翻譯單位。在《帶你游長治》一書中,描寫自然景觀的詞匯和建筑詞匯是翻譯的重點和難點。我國的古代建筑與世界各國的建筑迥然不同,具有自身的特點。長治有大量的文物古跡,其中建筑材料、建筑手法等詞匯成為翻譯的重點。如:“砂石”(aventurine)、“斗拱飛檐”(corbels,brackets,upturned eaves)、“ 琉 璃 瓦 脊 ”(glazed tiles)、“紅墻碧瓦”(red walls,green tiles)、“主殿”(Main Hall)、“配房”(Wing Rooms)等。筆者通過查找網(wǎng)絡資源和查閱字典,找到與之對應的表達。
筆者分析發(fā)現(xiàn),本書介紹小吃、景點、民俗等文本中都有大量四字結(jié)構(gòu)。這些四字格的使用為旅游文本增添了音形意之美。分析后發(fā)現(xiàn),漢語文本中的許多四字結(jié)構(gòu)的前兩個字與后兩個字要么意思重復,要么前兩個字是不言而喻的。如:色澤金黃、爽口不膩、質(zhì)地柔軟、布局合理、蔚為壯觀、旖旎迷人、源遠厚重等。雖然英語中也重視平衡對仗的語言美,但不及漢語這么講究,英語的旅游文本大多風格簡約、邏輯嚴謹。因此,在對四字格的翻譯上可采用多種省略的方法以刪繁就簡。例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千姿百態(tài)、出神入化的奇峰異石?!本包c介紹中的景物描述大多帶有生動的修飾語,單獨的名詞羅列在漢語景點介紹文本中的情況是很少見的。漢民族喜歡將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到景物描述中,而英語則往往采用直觀的具象羅列。因此,在翻譯四字格的名詞形容詞組合短語時,可省略其修飾部分,如:上述“千姿百態(tài)、出神入化的奇峰異石”中的“千姿百態(tài)、奇峰異石”,筆者將其省略,譯文是:“The unique peaks and odd-looking rocks are masterpieces of the cunning labor of nature’s chiseling force.”
對于中國文化中的許多人名、地名、專有名詞及特有的詞和表達法等,在英語中沒有對等詞,翻譯時又不能加以闡釋,這時需要用音譯的方法。旅游景點名稱的翻譯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譯加意譯,雖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但一般情況下,景點名稱的“專名”若屬漢語“單名”,為了照顧韻節(jié)和外國人的習慣讀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和“園”等同時音譯出來,音譯后再意譯。在翻譯某些景區(qū)名稱時,筆者采用了音譯加意譯的翻譯策略。譬如:“板山”(Banshan Mountain)。若景點名稱是雙名,翻譯起來要簡單些,如“紫團山”(Zituan Mountain)?!疤旒?山 ”(Tianji Mountain),“ 仙 堂 山 ”(Xiantang Mountain),“ 黃 崖洞”(Huangya Cave),“ 靈空 山”(Lingkong Mountain)。在翻譯某些景區(qū)名稱時,由于景區(qū)的名稱由來涉及歷史、文化內(nèi)容,筆者采用了意譯。譬如:青龍峽(Green Dragon Gorge),黑龍?zhí)叮˙lack Dragon Pond),紅豆峽(Red Beans Gorge)等。中國許多名勝古跡的命名包含文化信息,如“牌房、山門、望河樓、鐘鼓樓、戲樓、梳妝樓”的翻譯筆者采用了意譯。這樣既能使目的語讀者理解,滿足了外國游客體驗異域文化特性的要求,又取得了宣傳我國文化的良好效果。
文化是語言中有關(guān)社會的那一個方面。為盡可能傳輸原語的文化意蘊,使原語和譯語實現(xiàn)盡可能的功能對等,必要時可借助解釋和注解以彌補直譯、音譯等譯法所造成的文化損失。除了景點介紹的詞匯翻譯,還有一些中國特色的詞匯的翻譯,筆者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翻譯策略。譬如:社火Shehuo(traditional festivities:such as lion dance,dragon dance,“l(fā)and boat”dance,etc in China.)圓鎖Yuansuo( a coming-of-age ceremony in Shanxi)等。
翻譯的實質(zhì)是跨文化信息傳遞,是譯者用譯語重現(xiàn)原作的文化活動。翻譯的目的是突破語言障礙,實現(xiàn)并促進文化交流。翻譯不是簡單地從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而是從一種文化中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轉(zhuǎn)換成另一種文化中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旅游英語翻譯也不例外。文化方面筆者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如:“紫氣東來”、“山門”和中醫(yī)的藥食同源理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影響。在傳遞文化信息的過程中,筆者始終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反應。因此,大多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詞匯方面筆者從專有詞匯、四字格、旅游景點名稱和文化特色詞匯4方面入手,探討了相應的翻譯策略,如音譯、意譯、增補和省略等??傊?,筆者希望通過這些討論能為今后有關(guān)旅游翻譯工作提供一些線索、發(fā)揮一定作用。然而由于篇幅有限,筆者只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實例來說明具體翻譯策略的使用,還存在不足,有待完善。
[1]付麗云.晉城景點資料翻譯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0.
[2]何俊.美學視角下景點介紹文本中的四字格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2):216.
[3]李硯霞,秦麗艷.原型-模型翻譯理論與典籍英譯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2.
[4]錢元元.基于東西方文化差異下的旅游英語翻譯[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2):66.
[5]王君,張鳳珍,黃會建.從《馬可·波羅》游記看旅游英語翻譯的文化界定[J].外語,2010(4):123.
[6]徐雪.“大旅游”時代旅游英語翻譯策略研究[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10):119.
[7]張倩.河南旅游資料英譯淺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4):117.
[8]Joan,Pinkham.The Translator’s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
[9]Mary,Snell-Hornb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