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池善
(晉城市政協(xié),山西 晉城 048000)
中國人對于營造家園的講究由來已久,從最初的選址規(guī)劃,到宅居的一磚一瓦,民俗學理念貫穿始終。選址首先要滿足自然經(jīng)濟下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而影響生產(chǎn)和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水源。
柳氏民居坐落在南北走向山梁的東側(cè),東靠西文興河,南臨山谷。東部南北兩端地勢較低,有高大磚砌防護墻,墻下層是磚式窯洞,面朝村外,窯門外有走廊,約3米深。防護墻上部為瓦房,面向西,建有木雕花欄、過亭。南部面臨山溝,亦有磚砌高墻。這樣,在東、南高墻之上,便構(gòu)成了一個大平臺,柳氏民居便建筑在這個大平臺上。其四周青山綠野,風光秀麗。舉目南眺行屋拱翠,揮手東指三臺左抱,側(cè)身西觀九崗右環(huán),回首北望鹿臺挺秀,是謂之“環(huán)山居”。
柳氏民居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莊園建筑。它依托北山,起勢作“鳳凰展翅”,總面積達30余畝,一派氣吞山河之態(tài),十足一幅田野美景畫卷。柳氏族人對擁有這樣一處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氣候宜人的“地靈”十分滿意,也可能是他們當初選擇遷徙的重要原因。
居所選址,除了著眼于土地、水源之類的自然生存條件,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風水”。風水的基本理念是藏風聚氣,在環(huán)境的選擇上一般考慮4個主要方面,即:覓龍、察砂、觀水和定點。“龍”指坐靠的主山脈,“砂”指主山脈四周尤其是左右的小山;“水”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小溪、河流,“定點”指在前3者的基礎(chǔ)上最終決定居所的具體位置。綜合這些方面,通常意義上的理想環(huán)境應(yīng)該是:背后有祖山、少祖山,面前有朝山、案山,左右有大小連綿的幾層山,叫護砂或左輔右弼,前面最好還要有“腰帶水”環(huán)繞,形成一處山環(huán)水繞、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相對閉合的空間環(huán)境。還有更為講究的,是在各處適當?shù)奈恢糜小拔墓P峰”、“案”、“印”、“筆架”、“硯池”等,以利于文運、官運、財運等。
柳氏民居靠山面水,溪水從村前流過,水走眠弓,符合古人“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的風水理論。古人認為,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這種依山傍水,眠弓水繞的風水格局,可謂柳氏民居的得意之處。
柳氏民居的正房、廂房、廈房、倒座房的高度不盡相同,高低錯落。這種住宅高或低的設(shè)計通常并不是出于主人的主觀意識,而由風水堪輿決定。風水師根據(jù)住宅的朝向和大門的位置,再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定出四合院的“上位”,即“吉星”所處方位,該方位的房屋要適當建高。相應(yīng)的,“兇星”所處方位的房屋要建的矮些,從而達到“以正壓邪”、“趨吉避兇”的效果。如“河東世澤”院,大門偏于坤方(西南),根據(jù)風水堪輿理論,其主房應(yīng)該立于乾位(西北)。乾坤定位,陰陽才可平衡,但是西北畢竟是小房,高度還是趕不上堂房,于是便在西北房頂立“吉星石”作適當處理?!凹鞘蓖ǔS么u、瓦代替,其計算方法很特別,以“一瓦算一尺,一磚抵一丈”,當然,這只是象征性的做法。
由于歷史、自然等諸多原因,柳氏民居原建筑已大部塌毀,僅存7座完整院落,12座明清殘院。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為四合院式。院門偏于一角,多為坤、巽、艮門。完整宅第的大門均有牌樓裝飾和石獅石鼓相鎮(zhèn),院內(nèi)東、西、南、北四面為兩層樓閣式建筑。其中北房為高階臺,寬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兩間。這種建筑形制俗稱“四大八小式”或“四合五天井”。
四合院,也包括三合院建筑,不僅是人們習慣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體現(xiàn)了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民俗秩序——封建宗法制度。
首先,院落是封閉的。從外觀上看,四周都是高高的院墻,雙坡頂,外墻很少開窗,即使開窗,也是在高高的墻頂位置留小小的一兩扇,可望而不可及,更別說窺視院內(nèi)的一分一毫。整個院落森嚴封閉,只留一個大門,而且在無人出入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緊閉。四合院的這種封閉格局與中國人內(nèi)向、保守的心態(tài)分不開,又與中國人千百年來安于現(xiàn)狀、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和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分不開。四合院的封閉性還有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對安全的考慮。這與中國歷代社會的動蕩有一定的關(guān)系,社會大氣候?qū)θ说慕袒^了自然界對人類的影響。
其次,四合院強調(diào)中軸線,采用對稱布局。四合院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軸線上,如堂房、廳房、倒座等,這些建筑嚴格對稱且沿縱深發(fā)展,廂房及前后(或左右)別院也采用對稱的手法,給人的感覺就是統(tǒng)一和嚴謹。四合院的這種布局適應(yīng)中國傳統(tǒng)家庭起居習慣,也體現(xiàn)了中國家庭的倫理道德。這種嚴謹有序,從某種意義上是對封建宗法制度的維護。
柳氏民居建筑群的空間組合及表現(xiàn)形式更嚴格地遵循封建等級禮制。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規(guī)制、體量、位置等方面均不同,家庭中的人倫關(guān)系、各種活動功能關(guān)系,在平面布局中安排得井然有序,如“司馬第”宅院,為南北遞進的“前堂后庭”樣式。居中的大廳房用于會客和舉行家庭禮儀,并于此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突出門庭之顯赫。內(nèi)外有中門、小門相通,“男治外事,女治內(nèi)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掩蔽其面”。
再次,柳氏民居住宅群普遍使用影壁。影壁,又叫照壁,在古代稱“蕭墻”?!暗溒鹗拤Α本褪怯脕碇竷?nèi)亂的,可見自古影壁在民居建筑中就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但大多摒棄了它最初、最基本的屏障作用,而主要是為了裝飾美觀。
關(guān)于影壁的產(chǎn)生有很多傳說。常見的一種是,古時候人們的宅院里經(jīng)常鬧鬼,開門稍有不慎,便有厲鬼闖入院子,禍害家人的性命,防不勝防。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鬼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只會走直線而不會轉(zhuǎn)彎。于是就在大門里或外豎一道墻,即使鬼闖入院子也只能撞到墻上,進不了內(nèi)院,所以影壁在民間又有“鬼碰頭”之說。過去人們把門內(nèi)的墻稱為“隱”,門外的墻稱為“避”,后來不管門內(nèi)門外的墻都取“隱蔽”的諧音而稱為“影壁”。
柳氏民居影壁以磚制居多,且大多隨墻而建,獨立設(shè)置的很少。影壁面上均為方磚斜角對縫,裝飾著磚雕。個別影壁的中央開光盒子里有主題性雕刻,內(nèi)容十分豐富,花鳥魚蟲、山石林木、人物故事各種紋樣都有。有些有如意形、回紋、竹節(jié)或“萬字不出頭”邊框,有些則無邊框。雕飾手法也十分豐富,有線雕、深雕、圓雕等,大多屬混用。影壁四周往往還有帶狀的磚雕裝飾,題材有幾何紋樣,也有花鳥等。壁頂一般采用房屋屋頂?shù)淖龇?,也有屋脊和瓦面,檐下還有斗栱、平板枋、垂柱等仿木構(gòu)件。壁座多用須彌座或者須彌座的變異形式,有的須彌座里還雕有“小獅子”戲“繩”圖,取“神獅”諧音及“四世同堂”含義。簡單的只有壁心,而無壁頂和壁座。
在柳氏民居信步漫游,你定會被那無處不在的木雕、磚雕、石雕吸引。每一道門楣、窗欞、欄桿、槅扇、飛檐,每一塊裙板、匾額,每一根梁枋,每一組斗栱,無不雕刻著精美的紋飾,千姿百態(tài),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僅窗花圖案就有40余種,故事木雕板塊百余方,石雕上千塊之多,構(gòu)欄、華板、裙板近千,且圖案幾乎無有雷同。
柳府建筑工藝風范在意境創(chuàng)造、藝術(shù)造詣以及民俗文化蘊含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柳氏民居集南北風韻于一身,窗欞、耍頭以典雅大方為先,雀替、欄桿以玲瓏精巧為主。題材多樣,內(nèi)容豐富,構(gòu)圖縝密,雕刻精美,并通過諧音、成對、顧盼、呼應(yīng)、回旋等表現(xiàn)手法,用傳統(tǒng)吉祥圖案來喻事和抒情。建筑裝飾所表達的內(nèi)容,一般以各種抽象的圖騰、圖案,用會意、借喻、諧音、比擬、象形、聯(lián)想等手法表現(xiàn)。例如:梅蘭竹菊和琴棋書畫表現(xiàn)志行的高尚雅潔,這是隱喻和比喻;蝙蝠代表福,麂鹿代表祿,戟代表吉祥,花瓶代表平安,這是諧音;喜鵲登梅(喜上眉梢),牡丹(花開富貴),這是聯(lián)想……比較復雜的則把幾種方式綜合使用,如一只蝙蝠和一只綬帶鳥在一起,叫做“福壽雙全”,牡丹與桃放在一起,象征“富貴長壽”,蓮荷底下有游魚喻意“連年有余”,蓮與盒子組合有“和合美好”之意,等等。僅一個“行邀天寵”的門樓,就可讀出近30種含義。例如:以云紋、蝙蝠表“天降鴻?!?,以蓮花、桂枝表“連生貴子”,以1根繩子串3個銅錢表“連中三元”,以5蝙蝠展翅圍繞1個壽字表“五福朝壽”,以萬字紋、菊花、蓮花表“萬年連舉”,以慈姑、祥云來表“慈祥”之意。還有四藝(琴、棋、書、畫)、暗八仙(八仙所持之寶物)……
柳氏民居建筑的裝修、裝飾極為精致,主要院落住宅均用六抹隔扇門和檻窗,欞花圖案有三交六碗毬紋菱花、三交六碗菱花、一碼三箭、套方、拐子錦、工字臥蠶步步錦、套方燈籠錦、正交萬字錦、正搭正交方眼等等,豐富多彩。外設(shè)簾架的橫陂更是透雕繁瑣的各式花樣,比如:龍鳳呈祥、暗八仙、八寶、麒麟、魚戲蓮、牡丹、喜鵲等吉祥圖案,喻不同的含義,表達主人的美好向往和企盼。動物中的龍、虎、鳳、龜四神獸和獅子、麒麟、鹿、鶴、鴛鴦等,植物中的松、柏、竹、梅、菊、蘭、荷等都是裝飾中的常見之物,也是經(jīng)久不衰的裝飾題材,此外還有文字裝飾和大量幾何紋樣。這些裝飾不僅在于它們的外在形象,而且在于它們能夠表達出一定的思想內(nèi)涵。其所包含的意義主要是教化、吉祥、言志和頌贊等,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感情。
用于建筑各個部分的裝飾形象,不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山水、器具等都是被概括、簡化而程式化了的,都比原本形態(tài)更為精練。比如許多動物被簡化為二度空間的平面形態(tài),依然展示出各自的神態(tài)特征。蓮荷、牡丹等在工匠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都有定型的圖案樣式。裝飾中的器物也多以程式化的式樣出現(xiàn),如:琴棋書畫這個表現(xiàn)文人士大夫生活的題材,在實際運用中簡化得只用豎琴、棋盤、書函、畫卷表現(xiàn)。形象復雜的八仙只剩下他們手持的8件寶器,而且這8件寶器在裝飾中早已形成了相當標準的式樣。
西文興柳氏先祖柳宗元,不僅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哲學家,在西文興村柳氏民居建筑群中無處不留有柳宗元思想的印痕。他留給其子孫的格訓:“……世代為官而勿貪,產(chǎn)業(yè)闊大而勿霸,金倉銀財而勿欺,駟馬之門而勿淫……以國為忠,以族為孝,以德為鄰,與人為善……成名勿宣門庭,得志勿忘饑民……”,這是各個歷史時期應(yīng)共同遵守的社會公德,也是重要的民俗學范疇。
柳氏除以祖訓教育子弟外,還請名人寫下一些以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為內(nèi)容的箴語、格言等書法作品,刻成碑記,鑲嵌于庭院墻壁。其中包括府門樓東西兩側(cè)的“忠”、“孝”兩字,木刻門匾“恪守先業(yè)”,文征明的《諭俗四條》,方元煥所書《封建四倫(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箴語》,王陽明的《大丈夫處世格言》等,營造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柳氏在明清能出現(xiàn)長達兩個多世紀、延續(xù)多代的輝煌時期,與其良好的家訓家風分不開。
柳氏家訓的內(nèi)容涉及社會公德、居家理財、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如:“報答四恩,廣行三教”,“子自當克勤克儉以守基業(yè)”,“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勿謀人之財產(chǎn),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倚權(quán)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生意房產(chǎn)斷斷不可瓜分”,“未有和樂而禎祥不來者,亦未有乖戾而禍殃不應(yīng)者”,“公中遇娶婦者,只備水禮聘金,嫁女者嫁妝全副,爾等量入為出,各自勉力”,“爾八嬸母系孀居,公中每年給錢五拾串令其穿著零使……”等等。
西文興村柳氏民居蘊含的民俗文化十分深厚,是我們研究鄉(xiāng)土聚落文化的活化石。研究柳氏民居,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設(shè)現(xiàn)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王良.柳宗元與柳氏民居[J].晉城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3).
[2]程文君,張雪坤.淺析柳氏民居石柱礎(chǔ)裝飾藝術(shù)[J].美術(shù)大觀,2013(4).
[3]沈琨.山坳里的莊園——柳氏民居[J].尋根,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