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北碚 400715)
魯迅的黑白映畫
梁 爽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北碚 400715)
作為一名出色的文學家,魯迅總能在小說中精準地把握色彩描寫,用簡單的色彩詞語折射出豐富的文學意蘊和思想內(nèi)涵。黑色與白色是魯迅小說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顏色。本文試以黑白兩色為切入點,從社會背景和魯迅個人經(jīng)歷、個性角度對魯迅小說進行分析,討論魯迅小說的獨到之處。
黑色 白色 魯迅 社會背景
畫家擅于用色彩讓自己的畫作變得絢爛、生動、鮮活,突顯自己獨特的風格,表達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樣,作家在文學作品中巧妙地運用色彩,也會讓其筆下的人物、環(huán)境栩栩如生,從而反映出作家的心境、個性和精神品格。魯迅就是這樣一位擅長用色彩勾勒人物形象,營造背景氣氛的作家。雖然色彩描寫在魯迅的小說中所占篇幅不多,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色彩詞匯卻精準地刻畫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社會環(huán)境,反映魯迅的思想精神。
有人做過統(tǒng)計,在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中,色彩詞語共有526處,而使用頻率從高到低分別是:“白色系29.7%,黑色系21.5%,紅色系15.9%……[1]”由此可以看出,魯迅最偏愛的三種顏色便是白、黑、紅。黑色和白色是兩種極端對立的顏色,配合在一起會產(chǎn)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而紅色又完全不屬于黑白色系,它是一種狂放而又熱烈的色彩,本身就會給人造成緊張感,魯迅的獨特之處便在此。從色彩學上說,這三種顏色基本上是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而且絕對不可能成為彼此之間的過渡色,然而,他卻將這三種極端的顏色放在一起,明暗分明,冷暖對立,產(chǎn)生強烈的反差和沖擊力,猶如一把冷峻鋒利的長劍,穿透讀者的心,無形之中給當時麻木的中國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從這里,便可以看出魯迅意識中特立獨行的美學追求和精神意志。
對魯迅有一些了解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魯迅筆下那個慘烈的女吊形象:
她將披著的頭發(fā)向后一抖,人這才看清了面孔:石灰一樣白的圓臉,漆黑的濃眉,烏黑的眼眶,猩紅的嘴唇。[2]
寥寥幾筆,沒有任何帶有情感宣泄的修飾詞,“石灰一樣白”、“漆黑”、“烏黑”、“猩紅”幾個顏色詞的勾勒,就把女吊的樣子深深地印在讀者心里。
對于這樣的配色方法,錢理群先生曾說:“這樣的色彩選擇,這樣獨特的配色方法,可能與魯迅性格、情感、心理……上的內(nèi)在緊張有一定關(guān)系,這‘形式’背后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3]”。很多研究者都對這“背后的意味”有深刻的體會,并做了相關(guān)的研究,得出了各自的結(jié)論,但這些研究往往是以語言學、色彩學為切入點進行的,還有一些是從小說人物形象刻畫方面著手,對顏色詞語在小說中的作用進行評論。而本文則試圖從當時社會環(huán)境、社會心理和魯迅的自身經(jīng)歷、個人精神品格出發(fā),選取黑、白兩種顏色為切入點,對魯迅小說的色彩詞匯進行解讀。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象征著厄運和死亡,是西方國家的禁忌色之一?!妒ソ?jīng)》中,黑色代表著魔鬼、痛苦、和邪惡,例如,西方文化里的吸血鬼,都是住在黑暗的古堡里,穿著黑色的風衣。此外,西方人在悼念亡者的時候,也是穿著黑色的衣服。與西方相同的是,在中國,黑色往往也是不幸、邪惡和死亡的代名詞。例如,有人故去,人們會在手臂上戴黑紗以示悼念;隱秘的邪惡幫派組織,被稱為黑社會;全身黑色的烏鴉,被人們當做不吉祥的征兆。由此看來,黑色在中西方文化里,都不可避免地與死亡和恐怖相關(guān)聯(lián),增添了一絲凝重的氣氛。
“色彩心理學認為: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收縮感、后退感、結(jié)實感、沉重感[4]”。魯迅對黑色有著特別的偏好,以至于它大面積地出現(xiàn)在他的小說中,仿佛每一篇小說的背景色都是灰暗、冷色調(diào)的。這一情況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魯迅自身的性格、經(jīng)歷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
魯迅生活、經(jīng)歷的那段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壓抑、最沉重的歲月。近代中國,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內(nèi)有封建余孽的蠶食,整個社會都處于混沌狀態(tài),國家危在旦夕,然而,當時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思想上卻是封建、麻木的。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頭腦清醒、憂國憂民的魯迅感到窒息和憤恨。正如魯迅在《〈吶喊〉自序》里面形容的那樣:“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5]”。當時中國的社會,就猶如這樣一間鐵屋子,大部分的中國人民就這樣熟睡著,即將就有昏死的可能,但大家卻渾然不覺,所以也并不知道自己的處境多么危險。魯迅卻是例外者,是少數(shù)的清醒者之一,雖然他明白僅僅靠少數(shù)人的吶喊是難以喚醒沉睡的國民的,但它仍舊沒有放棄吶喊,拿起手中的筆,用凝重而充滿戰(zhàn)斗力的黑色刺激國民的心,宣告自己的勇氣和決心。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就渲染出一種恐怖、陰森的吃人社會氛圍?!昂谄崞岬?,不知是日是夜”,“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黑漆漆、黑沉沉都是當時社會背景的真實寫照。近代中國人,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漆漆、黑沉沉的社會里,看不到光亮,少數(shù)一些有勇氣,愿意舉起火把沖破黑暗的人,卻被人們看做是“瘋子”“發(fā)了瘋了”,這樣的社會氛圍,壓得魯迅喘不過氣來。同樣,在《藥》的一開篇,魯迅也對灰暗的社會進行了入木的刻畫:“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后半夜往往是最寂靜、最讓人害怕的時間段,雖然魯迅沒有直接用“黑暗”一類的詞語來形容,但讀者通過“后半夜”一詞便可讀出隱含的黑暗。而在黑暗的后半夜,可以帶來一絲微弱光線的月亮也下去了,象征光明的太陽也沒有出來,這樣的情況下,所以讓黑暗更黑暗?!笆裁炊妓恕备钱敃r人們的寫照,趁著“后半夜”的背景,似乎還可以聽到他們的呼吸聲,背后也隱藏著魯迅內(nèi)心深深的哀嘆。一句簡單的環(huán)境描寫,就把整篇文章的基調(diào)定在暗色,預(yù)示著悲劇的結(jié)尾,同時,也透露出魯迅對黑暗社會的憤恨和悲哀。
除了用“黑色”渲染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魯迅還喜歡在小說中用黑色類詞語來描繪或者替代那些麻木、愚昧、昏睡中的人們?!八樕虾诙沂?,已經(jīng)不成樣子”,魯迅這樣形容后來的孔乙己??滓壹鹤铋_始登場的時候,臉色是“青白”的,到后來,臉上就籠了一層灰色,到最后,臉上就變成黑色了。這樣一個細微的顏色變化,卻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同時,黑色的臉也預(yù)示了孔乙己的死亡,震懾了讀者的心,體現(xiàn)了魯迅對孔乙己的同情和憤恨。在《藥》里,與華老栓做交易的人,也是黑色的,“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渾身黑色”代表著這個人的邪惡,善良、陽光的人,絕不會以渾身黑色的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里。眼光像兩把刀,更是寫出了這個人的兇狠。魯迅用“渾身黑色”和“刀子似的”眼光把這個人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但也宣泄了魯迅對這類不但不醒悟,還要加害同胞的人的憤怒。對于落魄的知識分子,魯迅也用黑色對他們進行了描繪,訴說了他們的不幸。魏連殳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蓬松的頭發(fā)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在黑氣里發(fā)光”。濃黑的眉毛下,是黑色的眼睛,而眼睛又躲在黑氣里,這樣一來,整個臉龐都被黑暗籠罩,不是滿臉都寫著不幸么?
魯迅對黑色的偏愛,除了對當時社會的影射之外,還有他自身經(jīng)歷和性格的原因。魯迅的童年經(jīng)歷了家道中落,經(jīng)歷父親暴病,從小就嘗到了苦難的滋味,看透了人心的險惡和冷漠,正如他自己所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6]。童年在魯迅的記憶中便被抹成了黑色。在魯迅之后短暫的人生中,魯迅不斷受到別人的攻擊,甚至連自己的學生、朋友也站在自己的對立面,更是看透了人心。最大的打擊,莫過于兄弟失和,與周作人分道揚鑣,這一事件,讓魯迅的精神嚴重受創(chuàng)。不幸的黑色似乎遍布魯迅的人生。但是,魯迅沒有在黑色里沉淪,反而更加堅毅,更加清醒。他不似古代懷才不遇的文人,不能在廟堂上大展宏圖,便大肆抒發(fā)自己的冤屈憤懣,或者歸隱山林,不問世事,選擇逃避。魯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活著有自己的原則,并用一生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巴金在懷念魯迅時寫道:“先生始終愛憎分明,接觸到原則性的問題,他絕不妥協(xié)。有些人同他接近,后來又離開了他;一些‘朋友’或‘學生’,變成了他的仇敵,但是他始終不停腳步地向著真理前進?!盵7]
正是這樣一個勇于解剖社會,勇于解剖自己,勇于說真話的魯迅,才能在黑暗中看清這個社會,才能把“黑”寫得如此真實。
白色在魯迅的小說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非常高,甚至超過了黑色,排在顏色詞語出現(xiàn)頻率的第一位。在西方文化里,白色代表著純潔和神圣,所以新娘出嫁的時候,都要穿白色的婚紗。而在中國,白色通常是無生氣、無血色、無生命的表現(xiàn),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因而常常給人虛空、病態(tài)、絕望、漂泊的感覺。不過,與黑色相比,白色并沒有絕望到無可救藥,絕望之外,還透露著一點希望的光輝。這樣的白色,在魯迅的小說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狂人日記》里,魯迅這樣寫道“吃人”的家伙:“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家伙”?!啊讌枀枴墙B興方言,專指牙齒白而密的樣子”[8]。魯迅用了一個疊詞來形容牙齒的白,這樣的白不是讓人舒適的白,而是讓人不寒而栗的白。白得似乎可以看見牙齒上殘留的血跡。這樣一個簡單的顏色詞,道出了封建階級虛偽而殘忍的吃人本質(zhì)。在《藥》里,魯迅描寫華老栓去拿人血饅頭的路,也用到了白,“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在這里,黑色和白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黑沉沉看不到光亮的夜里,卻有一條白色的路,讓人心里覺得安慰,不過這條路的白,是“灰白”的,也是暗色的,暗示著雖然看似有了出路,不過也不會有光明的結(jié)局。這里的灰白,道出了希望之外的絕望感。“青白”也是魯迅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形容詞,例如,孔乙己第一次登場時,臉色就是“青白”的。青白色往往給人受盡磨難,生活凄涼,沒有生氣的感覺。“青白”臉色的孔乙己便從側(cè)面抨擊了封建科舉制的殘酷,讓讀者讀出了孔乙己的貧寒、憂愁和無奈?!巴瑯訛闆]有血色的‘白’,‘蒼白的長方臉’顯示了呂緯甫的艱難和辛酸,‘慘白的臉’映照著夏四奶奶的悲慘與哀怨?!盵9]
在魯迅的小說里,白色除了象征不幸,偶爾也會透露出希望。這也是魯迅小說獨特的所在。抨擊黑暗、諷刺社會、抒寫苦難在“五四”時期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題材,但許多作者卻只是把社會的黑暗渲染到極致,黑得看不到邊,也找不到出路。魯迅在抒寫社會黑暗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尋找光明的出路,尋求解決的辦法??呆斞傅男≌f,會感到壓抑,不過,也會看到希望的光芒。在《明天》里,希望的曙光照進了魯迅的心中,“夏天夜短,老拱們嗚嗚的長完了不多時,東方已經(jīng)發(fā)白;不一會,窗縫里透進了銀白色的曙光。”“東方漸漸發(fā)白,窗縫里透進了銀白色的曙光”。與之前提到的“白厲厲”“青白”“蒼白”等凄涼恐怖的白不一樣,“銀白色”是讓人舒心的顏色?!般y白色的曙光”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讓單四嫂子看到了一絲希望,但是這希望太過單薄,最終也逃不過毀滅的宿命。寶兒終于還是死了,單四嫂子燃起的希望隨之也被無情的澆滅。這樣的一起一落,強烈的對比,諷刺了封建社會的庸醫(yī)、神漢,也表達了魯迅對愚昧人民的無奈。
中國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中講究“留白”,意在給作者和欣賞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拓寬思路。除此之外,“留白”也能讓人從浮躁中沉靜下來,細細去體會其中的滋味。魯迅就是一個懂得“留白”妙趣的作家,對于任何事物,他都不會急于下定論,而是要想一想,看一看,看到外表之下的真相后,再下定論。而這個想一想的過程,往往又是孤獨的,當其他人都熱衷于某件事的時候,只有魯迅在原地彷徨著。當魯迅看清本質(zhì),為自己追求的真理振臂吶喊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其他的人都被表象蒙蔽了,自己反而不被理解,無人理睬,于是越來越寂寞。正如魯迅自己所所說:“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yīng),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所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10]魯迅小說中的白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魯迅心中的寂寞。
四
黑色與白色,兩種極端的色彩,構(gòu)成了魯迅小說的主要色調(diào),不僅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充分體現(xiàn)出魯迅的精神品格和心理歷程。黑白兩色,相互對峙,也共同凝聚和擴張了小說著小說的主題,為小說渲染了一種獨特的情緒背景,表現(xiàn)出濃烈的藝術(shù)氛圍,彰顯了魯迅這位文學巨匠的個人魅力。
從這樣獨特的色彩結(jié)構(gòu)中,可感受到了魯迅內(nèi)心世界的掙扎與苦悶,同時,也體會到了他的深刻和憂思。
[1]金玲. 魯迅小說色彩與知識分子形象[J]. 魯迅研究月刊, 2005(9):30.
[2]魯迅. 魯迅全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618.
[3]錢理群. 魯迅作品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27.
[4]陳魯芳. “使這世界顯得更真實”——論魯迅小說中的色彩意象[J]. 名作欣賞, 2010(11):59.
[5][6] [10]魯迅. 魯迅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415.
[7]巴金. 隨想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401.
[8]倪大白. 魯迅著作中方言集釋[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78.6.
[9]楊曉黎. 魯迅小說的顏色詞語論析[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06.
(責任編輯陳平生)
2014-09-12
梁爽(1991-),女,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I 210.97
A
1673-4580(2014)04-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