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靜靜沈建平陳均法*張 宇莊海峰康 曦周郁鴻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6)
·診治分析·
熊去氧膽酸對血液腫瘤患者化療后肝損傷的保護作用觀察
項靜靜1沈建平2陳均法2*張 宇2莊海峰2康 曦1周郁鴻2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6)
目的觀察熊去氧膽酸(UDCA)對血液腫瘤患者化療后肝損傷的保護作用。方法將60例血液腫瘤患者前后2次化療作自身前后對照研究,前次單純化療作為對照組,后次化療加用UDCA作為治療組,觀察兩組化療前后肝損傷發(fā)生率及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汁酸(TBA)、γ-谷氨酰轉移酶(γ-GGT)、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指標的變化。結果治療組化療后肝損傷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化療前TBIL、DBIL、TBA、γ-GGT、ALT、AL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治療組以上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熊去氧膽酸可顯著改善血液腫瘤化療引起的肝臟相關酶學指標,對化療引起的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肝損傷;熊去氧膽酸;血液腫瘤;化療
白血病發(fā)病率為5.17/10萬,死亡率為3.94/10萬[1],淋巴瘤發(fā)病率6.54/10萬,死亡率3.70/10萬[2],多種藥物聯(lián)合化療仍是血液腫瘤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會導致肝腎功能受損并影響化療按期進行。化療藥物引起肝損傷類型主要有肝細胞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肝線粒體損傷、膽汁淤積、肝血管損害等[3]。熊去氧膽酸(UDCA)對改善患者膽汁淤積的主要癥狀及生化指標[4],以及肝臟生化指標的綜合療效也較好,但目前關于UDCA改善血液腫瘤化療引起肝損傷的報道少見,本文選擇2012年6月~2013年10月60例血液腫瘤化療患者預防性使用UDCA對化療引起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并作臨床自身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浙江省中醫(yī)院住院患者,按照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5]診斷,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16~65歲,中位年齡41.5歲;血液病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8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18例,惡性淋巴瘤24例,60例既往均無肝炎及肝膽疾病史。
1.2 治療方案
1.2.1 分組 60例均接受前后2次化療,前次化療未加用UDCA(對照組),后次化療加用UDCA(治療組),除此之外,其他方案均相同。作自身前后對照研究。
1.2.2 化療方案 對照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行VDCP方案(長春瑞濱、吡喃阿霉素、環(huán)磷酰胺、地塞米松);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行HA/DA方案(高三尖杉酯堿、阿糖胞苷/表柔比星、阿糖胞苷);惡性淋巴瘤行CHOP方案(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潑尼松),對照組與治療組化療前肝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同一患者前后化療方案、劑量及用法不變,治療組化療當日起加用熊去氧膽酸(商品名:優(yōu)思弗,德國霍克藥廠Dr.FalkPharma GmbH),l3~l5 mg/(kg·d),餐后口服,3次/d)至化療結束后2周。
1.3 觀察指標 每次化療前及化療后2周均監(jiān)測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汁酸(TBA)、γ-谷氨酰轉移酶(γ-GG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的變化,期間肝功能檢驗使用的試劑盒完全相同,各項指標的參考范圍:TBIL:3.4~20.5μmol/L(重氮鹽法),DBIL:0~8.6μmol/L(釩酸鹽氧化法),TBA:0~15μmol/L(循環(huán)酶法),ALT:5~35U/L(IFCC速率法),ALP:40~150U/L(磷酸對硝基苯法),γ-GGT:7~32U/L(GCANA底物法)。前次化療后肝功能恢復正常后方可行下次化療。根據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肝膽疾病協(xié)作組專家共識[6]:根據用藥后發(fā)生血清生化檢測異常情況,將肝損傷定義為ALT或DBIL(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或AST、ALP和TBIL同時升高,且其中至少有1項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對化療后肝損例數(shù)進行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肝功能改變 肝功能損傷對照組28例(46.67%),治療組8例(13.33%),肝功能損傷率對照組高于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化療前TBIL、DBIL、TBA、γ-GGT、ALT、AL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治療組TBIL、DBIL、TBA、γ-GGT、ALT和AL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化療前后肝功能各指標比較(±s)
表1 化療前后肝功能各指標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組(n=60)指標對照組(n=60)化療前化療后化療前 化療后.92 TBIL(μmol/L)16.28±2.9320.01±5.18*16.17±3.1122.77±12.6 DBIL(μmol/L) 5.38±1.198.40±3.13*5.36±1.1911.12±7.80 TBA(μmol/L) 9.34±3.4015.28±6.56*9.22±3.3221.41±10.81 γ-GGT(U/L)33.47±84.4247.38±38.76*22.47±10.3098.03±213.32 ALT(U/L)23.28±7.5436.83±9.83*23.15±9.1653.38±30.70 ALP(U/L)100.28±78.52149.4±43.64*91.62±43.98207.75±106
2.2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除了極少病例出現(xiàn)輕微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外,其他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器官,也是轉化、解毒的重要場所,多數(shù)抗癌藥物在肝臟內代謝,藥物原形或其代謝產物能夠直接引起急性肝細胞損傷。ALT是由肝臟細胞漿分泌,急性肝損傷后升高最顯著[5]。AST來源于肝臟細胞的線粒體,其對肝臟的變化反映與ALT相同。γ-GGT跟肝臟的腫瘤的大小、黃疸的嚴重程度有很大關系[7],ALP在膽汁淤積、肝硬化、肝癌的患者中會明顯升高,通過ALP可評價肝細胞能力,判斷患者預后[8]。當肝細胞發(fā)生損傷或肝內外阻塞時,血清中TBA、TBIL、DBIL升高。
聯(lián)合化療是目前治療血液腫瘤的主要手段,可提高疾病治愈率,但在降低化療藥物耐藥率產生的同時,也因加大了化療劑量及延長了化療時間,增加了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率??鼓[瘤藥及其代謝產物均可引起急性肝損傷,約占藥物性肝損傷的1/5~1/4,成為藥物性肝損傷的第二大病因[9]。化療藥物引起的肝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淤膽型及混合型肝功能異常,比如左旋門冬酰胺酶、阿糖胞苷、長春新堿、依托泊苷;阿霉素和柔紅霉素單獨用藥鮮有肝損傷的發(fā)生,但與依托泊苷、環(huán)磷酰胺等聯(lián)合用藥時則可引發(fā)膽汁淤積和肝靜脈閉塞性疾?。淮髣┝繎眉装钡士芍赂谓M織脂肪變性,進而發(fā)生轉氨酶一過性升高,小劑量長期使用可引發(fā)肝纖維化乃至肝硬化;烷化劑中環(huán)磷酰胺常規(guī)劑量偶可致ALT、AST輕度升高,大劑量可引發(fā)肝壞死或肝靜脈閉塞性疾?。?0]??鼓[瘤藥和放療因對竇狀隙內皮細胞的損害作用可引起慢性肝損傷[11-12]。肝損害程度與藥物劑量呈正相關、潛伏期短等特點,若能及時給予護肝治療,則不會影響抗癌治療[13-14]。
UDCA是親水性、目前毒性最小的膽汁酸,是中國黑熊膽汁中主要的膽酸,作為我國傳統(tǒng)中藥較早用于治療淤膽型及混合型肝?。?5]。其藥理作用主要是防止膽汁成分對肝膽細胞進一步損傷,并有解毒和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促進防御性運轉體蛋白表達的功能[16-17]。其作用機制為[18]:拮抗疏水性膽汁酸的細胞毒作用,保護細胞及細胞膜;抑制膽管其它膽酸和致癢物質的吸收,糾正內源性膽鹽的腸肝循環(huán)紊亂,降低膽酸水平;利膽作用,防止膽汁淤積,降低血清膽紅素;直接保護肝細胞;免疫調節(jié)作用。本文通過對60例血液腫瘤患者化療前后肝功能指標的分析得知,UDCA可顯著改善化療引起的淤膽性指標及相關酶學指標,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化療后肝損傷患者及相關肝損傷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UDCA對血液腫瘤化療引起的肝損傷具有利膽和保護肝細胞的作用,減輕肝內膽汁淤積,改善肝功能水平,促使化療順利完成,只有極少數(shù)出現(xiàn)輕微不良反應,因此,熊去氧膽酸可以作為血液科化療的常規(guī)預防性護肝藥物。
[1]陳萬青,單保恩,鄭榮壽,等.2003~2007年中國腫瘤登記地區(qū)白血病發(fā)病與死亡分析.腫瘤,2012,32(4):251
[2]張敏,李廣燦,張玉,等.2003~2007年中國惡性淋巴瘤發(fā)病與死亡分析.中國腫瘤,2012,21(3):190
[3]羅安福,葉冬梅.常用抗腫瘤藥物致肝損害的研究概況.醫(yī)學綜述,2010,12(16):3725
[4]許鎮(zhèn),徐建明.熊去氧膽酸治療肝內膽汁淤積癥臨床觀察研究.安徽醫(yī)學,2010,14(7):827
[5]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
[6]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肝膽疾病協(xié)作組.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診治建議(草案).中華消化雜志,2007,27(11):765
[7]黎海東,謝文銳,鄭丹.肝臟酶譜診斷肝病在臨床的應用.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568
[8]周世亮.201例肝病患者血清肝臟酶譜測定的應用評價.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4):1166
[9]王松林.肝臟酶譜的選擇與評價.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4):536
[10]陳芳源,達萬明,李冠軍,等.血液病患者藥物性肝損傷的預防和規(guī)范化治療.內科理論與實踐,2009,4(5):441
[11]肖志堅.急性白血病化療藥物所致肝損害的診治.中國實用內科學雜志,2011,31(12):910
[12]Kleiner D E.The patholog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Semin Liver Dis,2009,29(4):364
[13]Daly A K.Drug-induced liver injury:past,present and future.Pharmacogenomics,2010,11(5):607
[14]吳冬梅,朱桂華.門冬氨酸鳥氨酸對惡性血液系統(tǒng)疾病化療藥物所致肝損害的防治效果分析.醫(yī)學信息,2010,23(10):3572
[15]Lucena M I,García-Cortés M,Cueto R,et al.Assess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clinical practice.Fund Clin Pharmacol,2008,22:141
[16]邱德凱,馬雄.熊去氧膽酸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應用.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3,23(z1):11
[17]Baumgartner Plus T.Medical treatment of cholestasis liver disease.Clin Liver Dis,2008,12(1):53
[18]Marschall H U,Waqner M,Zollner G,et al.Complementary stimulation of hepatobiliary transport and detoxification systems by rifampicin and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humans.Gastroenterology,2005,129(2):476
*為通訊作者,E-mail:jfc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