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濤
沒有人離得開教育,哪怕他從未上過學。不只是“學校”才是教育的場所,“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教育無處不在。
一個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在德國柏林的地鐵上,我經??梢钥吹揭环N鮮明的對比:德國人,或坐或站,往往手持一本書或電子閱讀器,一律安安靜靜地埋頭閱讀。羅姆人(即吉普賽人),尤其是他們的少年兒童,或隨意吃喝說笑,或旁若無人的肆意喧鬧,相互撕扯追打,近旁的父母或長輩,只是呵呵笑著,完全不以為意。一年來,我從未見過一個手持書本的羅姆人。我們當然可以據(jù)此輕易地作出判斷:羅姆人不重視教育,就如我們認同猶太人重視教育一樣。其實不然,羅姆人也有他們的教育,只是他們的教育,不同于猶太人的教育、德國人的教育和中國人的教育,也許他們不看重送孩子去“學?!苯邮苷?guī)教育,但他們的家庭和社區(qū),總是有他們自己教育孩子的信念和方式。如果孩子在地鐵上高聲說話,德國家長會馬上制止,因為這會干擾到他人,這是他們的價值觀和教育方式。但在羅姆人看來,敢于在眾人面前大聲說話,被視為一種勇氣,甚至是能干或能力的表現(xiàn),這是羅姆人的價值觀和教育方式。
我不認同羅姆人的教育方式,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教育。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教育。不同的教育,培養(yǎng)出不同的人,并各自擁有不同的人生。教育之所以重要,無非是因為它與每個人的人生同在。不同的教育,必有不同的人生:有的教育讓人得到自由和解放,從而擁有自由創(chuàng)造的人生;有的教育使人受束縛和壓制,度過的是充滿枷鎖的一生;有的教育賦予人生以尊嚴和價值;有的教育則使人生貶低,降落到動物和工具的層次……
教育影響人生的力量,絕不體現(xiàn)為成績、分數(shù)、獎狀和各種榮譽稱號,它們可能會在某一特定時刻影響人生,如升學,但在隨后漫長的人生中,它們統(tǒng)統(tǒng)都會逐漸像流水一樣逝去,如煙云一般消散。我讀小學時,曾經把獲得的各種獎狀貼滿了家中的一面墻壁,如今它們早已不知去向……沉淀在我心里的只有滿面墻壁獎狀的圖景而已。
真正留存心底的是我的父母、在我人生不同階段的老師們,帶給我的各種價值觀、思維方式、能力和行為習慣。他們之于我的教育,使我知道了善惡的標準,如同我母親從小教育我的“箴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極為古老、樸素和簡單的道理,然而,越是樸素簡單的觀念,越是持久。我迄今仍然遵循著這一教導,努力趨善避惡,過一種追求善的生活,并為人生中偶爾的“惡”而膽戰(zhàn)心驚。這其實就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和教育最推崇的以善為目的的生活。雖然我的母親只是小學教師,并無多少豐富高深的知識和學問,我也不完全贊同她的很多明顯“過時”的看法,但沒有人像我的母親一樣,對我的人生影響長久。盡管我曾經在成長過程中多次“反抗”和試圖“逃離”她的嘮叨和強制,但進入中年之后的我,猛然發(fā)現(xiàn),我?guī)缀蹙褪切凶咴谀赣H當年教導我的人生軌跡上。我的骨髓和血液里,浸透了她的為人處世的標準,她之于我的教育,已經扎根在生命之中,牢不可破。
我之所以享有目前的人生,就是因為我是從這樣的家庭中走出的,接受了這樣的母親的教育,也是因為我曾經安坐在不同的教室里,接受過穿梭在我成長歷程中的各位老師的教育,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塑造我的生命,開啟了我的人生之旅。難以想象,如果沒有他們的教育,或換為其他人的教育,今日之我,將擁有另一種什么樣的人生?
由此帶給教育者的感悟是,作為教師,思考今日教育的起點,不再是:“我們要給學生什么樣的教育”,而是:“我們要給學生什么樣的人生?”
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你想給他們什么樣的人生,就會給他們什么樣的教育;另一面是:你給了他們什么樣的教育,就會讓他們度過什么樣的人生。
教育與人生關系的真諦,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