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斌
反對俗套,作文走向生活
今日教育:作為關注作文教學改革、堅持一線語文教學的重慶名師,您認為近幾年高考作文呈現(xiàn)出一種怎樣的基本生態(tài)?熊少華:要談高考作文的生態(tài),可能首先要講講“套版作文”的起起伏伏。(一味追求文字的華麗,缺少真情實感,一套話語包打天下的“俗套作文”。)
2000年以前,高考作文多以議論文和記敘文為主,常以命題作文的形式出現(xiàn)。一些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認為這樣的形式過于單一,建議高考作文變化形式,不限文體。這樣的改變的確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些文字優(yōu)美、構思新穎的優(yōu)秀作文脫穎而出,成為高分作文。
隨后,高考作文的文風卻急轉(zhuǎn)直下,迅速衍生出“俗套”作文怪象。動輒就是李白、屈原、辛棄疾等古人古詩堆砌在一起。
此后幾年,作文教學幾乎淪為利益的鏈條,出現(xiàn)工廠生產(chǎn)一般的模式。一些書商以盈利為目的,成了俗套作文的始作俑者;與此同時,部分急功近利的語文教師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段時間,我們看到的作文,大多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原生態(tài)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如果翻檢一下我們七七屆的高分作文,許多作文現(xiàn)在讀起來也讓人心動不已,能把讀者帶入真實的生活中去。那時完全沒有什么作文專項訓練,但他們的文字卻猶如一株株帶著露水的野花,艷麗芳香,其真情實感和對生活的感悟展露無遺。用時髦的話說,是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產(chǎn)品”。
從2008年到2009年,我連續(xù)在《今日教育》上撰文,以“解構‘套版,作文復興抑或革命?作文亦需復興”“堅持作文走生活之路”為題,提出“俗套作文”大行其道,危害大焉。在反“俗套”、倡導真情作文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志同道合者。在我們育才中學,就堅持反對“套版作文”,堅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多一些生活的體驗,書寫真實的生活感受,勇于表達自己的真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校學生作文已看不到俗套作文的蹤跡,我更欣喜的是閱卷場上,濫俗的作文越來越少,我相信,“以手寫我心”的真情作文必定蔚然成風。
用好評卷“指揮棒”,引導作文教學方向
今日教育:您作為重慶市高考語文評卷組的指導委員,手持高考閱卷“指揮棒”,從這個角度,您對高考作文有什么建議?
熊少華:事實上,大家也關注到近幾年,高考高分作文中“套版”的文章少了。這與我們在高考評卷方面形成的共識有一定的關系。
2006年,我開始承擔重慶市高考語文評卷指導組副組長的任務,主要負責高考作文閱卷指導。剛開始,也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我和老師們都清醒地認識到,高考閱卷也是指揮棒。全市高考閱卷,許多評卷老師來自全市中學教學一線,他們也是希望通過閱卷來獲得一些信息和大的方向,以便改進作文教學。高考作文的評分原則和標準,對高考作文的改革和教學的轉(zhuǎn)變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基于這樣的考慮,經(jīng)過認真思考,我多次向相關專家和領導表達自己的一些意見,得到了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最后,評卷委員會達成了共識:反對俗套作文,大力提倡作文真情化和生活化。這也得到了歷次評卷的一線老師的高度認同和支持。
因此,我認為,要改變不良的作文教學形態(tài),就要發(fā)動學術力量、語文教學隊伍、政府部門和考試評價機構,才能有效改進作文教學以及端正作文教學方向。
以“不變應萬變”,追尋理想的語文教育
今日教育:現(xiàn)在高考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可能面臨大的挑戰(zhàn),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熊少華:這個問題,應該從處理語文教學和考試的關系來談談。記得我上中學時,由于處于特殊的年代,幾乎無書可讀。有一段時間,一本《水滸傳》成了我的課本,囫圇吞棗之后,現(xiàn)學現(xiàn)賣,講給伙伴們聽,積淀了我最初的語文閱讀能力?,F(xiàn)在想來,語文學習能力,決非是哪個優(yōu)秀的老師,在哪一堂課上傳授的,而是在整個生活中逐漸領悟和積淀的。
另外,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知識點和考點的劃分越來越細小。其實十年以前,我就在《素質(zhì)教育大參考》上發(fā)表過一篇文章《考綱:導向乎,陷阱乎》。文中我對《考試說明》(即人們常說的“考試大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中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應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痹倩仡櫸覀儸F(xiàn)在的高中語文課堂,機械式的訓練,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嗎?其結(jié)果恰恰是遠離大綱精神。
反觀最近的高考改革動向,比如逐漸取消文理分科,其實也是教育的糾偏。當時為國家建設需求,“短平快”地出人才,實施文理分科?,F(xiàn)在時代變了,人才培養(yǎng)自然又回歸到重視整體素養(yǎng)上來。
自主招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高校自主招生根本沒有“考綱”,以我們育才中學為例,因為不知道考什么,所以專門組織了一批教師,對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輔導,各個老師各教所長,這些同學的語文學習視野和高度就又不一樣了。
將來語文的考試,可以由一個考卷向多種考試樣卷過渡,直至最后沒有《考試說明》的限制,如果能做到這樣,課堂教學就沒有模板的限制,教學就減少了功利性,讓語文真正回到教學的春天,以“不變”應“萬變”,讓語文教學真正從“鐐銬”中解脫出來。當然,這樣的考試,對語文老師和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我依然堅信,以“不變”的語文教學,應對“萬變”的語文試卷,是將來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好的教育是“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今日教育:您的學生經(jīng)常會稱呼您“華哥”,這樣的和諧關系是很難得的。您在處理師生關系中有什么辦法呢?熊少華:其實,我在20年前初做班主任時,可以說是稀里糊涂的。那時根本沒懂“教育”一詞的真正含義,為了達到學校的某些指標和要求,更多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管束學生,當然,也能讓班級好看,但現(xiàn)在看來,那是以壓抑和犧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換來的肥皂泡。換句話說,那是用學生的表現(xiàn)和成績來做工具,換取一個老師的榮譽?,F(xiàn)在想來,對我那時的學生,深感愧疚。
后來,隨著任教經(jīng)歷的增加以及閱讀了一定量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開始慢慢體悟到一些教育的真諦,讓我對教育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清楚了教育的價值應該定位在培養(yǎng)和成就人的思想和人格獨立方面,那種簡單粗暴,動輒“十準十不準”的管束式教育是對“教育”的褻瀆和對學生心靈的戕害。
多年都沒做班主任了,臨近退休,又重操舊業(yè),實際也是對教育的一種反思和體驗,或多或少有一種回補吧。
我現(xiàn)在的學生,都能熟記我經(jīng)常告誡他們的話語:要做精神貴族,哪怕是做乞丐也要器宇軒昂;一個人要具備不影響他人的基本素質(zhì);保持尊嚴和學會尊重人格;將阿基米德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撐起一個地球”修正為“尋找一個支點,我將撐起一個地球”;當你感覺孤獨了,你就鶴立雞群了。
總之,學校教育,是人的教育。這個話雖淺顯,卻難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