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蘭
(1.樂山師范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四川樂山614004;2.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而有力地駁斥了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后一些陰謀家所謂“社會主義注定會失敗”“資本主義必然取代社會主義”的論斷,為社會主義在世界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仡櫄v史,蘇聯(lián)在斯大林領導下,建立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斯大林模式,后來在戈爾巴喬夫“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改革下失敗,最后亡黨亡國。我們說一個國家的革命和建設能否成功,要看這個國家能否善于把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同本民族的狀況相結合,能否順應歷史潮流,能否抓住歷史機遇?,F(xiàn)代社會產生以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趨勢不斷加深,各民族的發(fā)展已由過去的相對孤立呈現(xiàn)出全面的彼此影響、彼此滲透、彼此融合的歷史狀態(tài)和趨勢。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早已看到的“世界歷史”的轉變。所以,分析世界重大事件的產生和發(fā)展,不能離開該事件所處的外部的歷史環(huán)境,對于蘇聯(lián)模式成功建立的分析同樣如此。本文以國際視野考察蘇聯(lián)模式成功建立的條件,以得出有助于中國改革和發(fā)展的經驗。
蘇聯(lián)模式又稱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采用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表現(xiàn)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外交等各個方面。具體而言,在經濟上,建立起以公有經濟為基礎和以產品經濟觀為理論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包括國有企業(yè)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最高形式的理論,走超高速工業(yè)化與農業(yè)全盤集體化的道路;政治上,主要包括實行一黨制,主要問題由黨決定,黨政合一、黨國合一,權力高度集中,甚至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個人手里,最終發(fā)展成斯大林個人集權主義乃至專制主義;在思想文化方面,對文化、意識形態(tài)嚴加控制,壟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解釋權;在對外關系方面,表現(xiàn)為國際主義和世界革命的旗號下實行擴張與霸權主義。
但是,不可否認,斯大林模式成功建立以后,在蘇聯(lián)曾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蘇聯(lián)經濟在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迅速趕上和超過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也為后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和蘇聯(lián)的強大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一成功從客觀上說,一方面是適應了俄國的特殊國情,另一方面是順應了當時世界的歷史狀態(tài)和趨勢,從而在當時特定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下,實現(xiàn)了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同本民族狀況的結合。具體表現(xiàn)在:
(一)經濟方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使資本主義本身的弊端得到了極其充分的暴露,構成了蘇聯(lián)模式得以成功建立的國際經濟條件
西方資本主義的萌芽最早產生于14至15世紀的意大利。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打破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紛紛發(fā)起革命。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打開了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枷鎖,從此,資本主義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一歷史事實曾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1]于是,適合當時經濟發(fā)展條件的崇尚自由競爭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就占據了世界經濟運行和發(fā)展趨勢的主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列寧指出:在一般資本主義轉變?yōu)榈蹏髁x的過程中,“經濟上的基本事實,就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為資本主義的壟斷所代替”[2]650。自由競爭必然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這是由于:一方面,自由競爭推動了生產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自由競爭加強了企業(yè)之間優(yōu)勝劣汰的爭斗和分化,推動了資本的積累和集中,從而在各個部門形成了少數擁有巨額資本的大企業(yè)、大公司。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歸根結蒂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因而,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實質決定了帝國主義掠奪、侵略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本性,必然引起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尖銳化,最終走向軍國主義道路。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推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同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保存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情況下,所有這些使生產更加壟斷化、更加國家化的措施,必然會加重對勞動群眾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被剝削者反抗的困難,加強反動勢力和軍事專制,同時,必然會使大資本家靠剝削所有其他居民階層而得來的利潤急劇增加”。[3]441所以,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1929年到1933年,資本主義國家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yè)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yè)工人劇增;企業(yè)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布破產。這次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的破壞無疑是巨大的,資本主義的弊端也充分顯現(xiàn),如兩極分化加劇、法西斯主義盛行、社會畸形發(fā)展、道德淪喪等等,都無法克服。反觀蘇聯(lián),經濟發(fā)展迅速。1929年至1937年,工業(yè)增長平均20%,1937年的工業(yè)總值是1913年的7倍,而同期西方只增長0.3%。巨大的差距讓蘇聯(lián)人民體會到蘇聯(lián)經濟體制不同于自由競爭、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模式,具有巨大優(yōu)越性,這就為蘇聯(lián)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提供了事實上的支持,人們更加擁護這一經濟模式,從而更加自覺地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二)政治方面,經濟大危機爆發(fā)使帝國主義國家相互操戈,先后發(fā)起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zhàn)爭,這是蘇聯(lián)模式成功建立的國際政治條件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fā)起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戰(zhàn)爭帶給了人們不可治愈的創(chuàng)傷。于是,人們開始反思,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本質,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變?yōu)閴艛噘Y本主義后,使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達到尖銳的程度。戰(zhàn)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zhàn)爭,這是必然的邏輯。
1915年5月,在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有3萬工人舉行罷工,罷工的口號是“降低物價,提高工資”。次年1月22日,彼得格勒為紀念1905年革命過程中的“流血星期日”大約10萬工人舉行大罷工。1917年1月22日,14萬工人在彼得格勒舉行罷工。在此嚴峻的形勢下,二月革命在俄國發(fā)生,沙皇專制制度被推翻。二月革命以后,革命形勢進一步發(fā)展。一方面,工農群眾要求和平、面包與土地的訴求難以得到滿足,從而促使農民戰(zhàn)爭和工人運動兩種革命力量日趨結合。另一方面,上臺后的資產階級政府仍然希望推行帝國主義戰(zhàn)爭政策以及壓迫工農群眾的政策。在這樣的形勢下,列寧認為,新的革命形勢已經完全成熟了。他指出:“現(xiàn)在正在成熟的革命,是無產階級和大多數農民即貧苦農民反對資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同盟者英法金融資本、反對波拿巴主義者克倫斯基領導的資產階級政府機構的革命。”[4]252“一切征兆都表明,全國性危機已經成熟?!盵4]274鑒于此,列寧領導黨發(fā)動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使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極度恐慌,他們聯(lián)合起來進行武裝干涉,聲稱要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因為他們害怕“共產主義的幽靈”會“顛覆”“推倒”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政權。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的反對,客觀上促使了蘇聯(lián)人民同仇敵愾,積極投身到反帝、反封建、反壓迫、反剝削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去,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的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正順應了人民的這一革命要求。在這樣的條件下,只有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才能有效地集中全國的物力、人力、財力完成俄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所以,帝國主義之間的戰(zhàn)爭在一定程度上為蘇聯(lián)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客觀的外部條件。
(三)思想文化方面,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這是蘇聯(lián)模式成功建立的國際思想意識形態(tài)條件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從此,工人階級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19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逐漸高漲起來。隨即,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第一國際成立。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爆發(fā),10天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新型政權——巴黎公社誕生了。隨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國際工人運動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巴黎公社革命的新型政權建立,科學社會主義日益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茖W社會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接觸到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有關全人類解放的學說。俄國也不例外,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就傳入了俄國。1869年,由巴枯寧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俄譯本在日內瓦出版,這是最早的俄文版馬克思著作。1872年,丹尼爾遜翻譯的《資本論》俄譯本在彼得堡公開出版,沙皇政府的書刊檢查官估計這本書的讀者不會多,能讀懂的人更少,并且確信馬克思的學說不能直接應用于俄國,因而允許其出版。但第一次印刷發(fā)行的3 000冊在一個半月時間里就售出了900冊。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的社會矛盾變得空前尖銳,各種文化形態(tài)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先進的工業(yè)組織與中世紀的土地占有方式、歐化的城市與愚昧落后的農村、資本主義精神與宗法制觀念、民主自由的要求與專制主義的現(xiàn)實,這些截然對立的東西同時并存。工業(yè)的高漲使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要求趨于強烈,而隨著工業(yè)高漲而成長起來的一大批工程師、經濟學家、律師、經理,以及財政、統(tǒng)計和技術人員等也使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有了新的基礎和動力。日益顯示出巨大理論力量的馬克思主義也影響了新一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積極探尋救國之道,力圖用馬克思的學說來證明俄國資本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用西歐的實踐和理論經驗來說明俄國的問題。同工人運動結合的俄國馬克思主義、經過調整的民粹主義、迎合資產階級需要的合法馬克思主義、綱領和策略趨于激進化的自由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現(xiàn)。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就在傳播中和用之指導工人運動的實踐中,逐漸被俄國人民認識和接受,人民日益擁護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以共產主義為目標的革命和建設。
毋庸置疑,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曾在蘇聯(lián)等國發(fā)揮過巨大作用。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但蘇共領導集團在斯大林逝世后卻沒有把握住當時世界變化了的歷史趨勢,抓住歷史機遇,對斯大林模式進行根本上的改革,因而使得問題與矛盾日積月累,積重難返,最后危機總爆發(fā),亡黨亡制亡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總結好蘇聯(lián)這一教訓,無疑對于我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非同尋常的借鑒意義。
(一)順應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抓機遇,促發(fā)展
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日益加深,科技革命日新月異。這些新變化讓我們認識到,機遇前所未有,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而在機遇面前,不進則退。鄧小平指出:“世界在變化,歷史在前進,若我們停滯不前,就落后了?!盵5]274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平等自由貿易、發(fā)展經濟、建立市場經濟成為世界的普遍共識。政治上,廣大亞非拉國家日益崛起,他們反對美蘇爭霸,反對大國霸權主義,渴望在國家間平等的基礎上相互進行國與國間的協(xié)調、合作和發(fā)展。這些變化都對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推行的大國沙文主義產生了嚴重的挑戰(zhàn)。但蘇聯(lián)卻沒有看到世界形勢的新變化,在戈爾巴喬夫“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改革下走向崩潰。反觀中國,我們在遭受“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挫折后,在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撥亂反正,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將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改革開放促使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順應了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抓住了機遇,吸收了世界先進的文明成果,實現(xiàn)了30年來經濟社會的大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述,“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5]。所以,我們在今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緊隨國內外形勢發(fā)展新變化,順應全國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符合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5]狠抓機遇,促發(fā)展。
(二)把握時代主題的轉換,進行社會主義改革
任何國家和民族要生存要發(fā)展,就必須對時代的主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列寧曾指出:“只有首先分析從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才能理解我們面前發(fā)生的各種重大的歷史事件?!盵7]142-143鄧小平也說過:“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就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盵5]292因而,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我們必須立足國情,進行改革。
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的成功就是順應了當時世界落后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時代要求。反之,忽略時代主題,把國家發(fā)展同時代主題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就沒有出路。蘇聯(lián)自從上世紀50年代累積的諸多矛盾便已開始顯現(xiàn),但蘇共卻盲目自大,唯我獨尊,喪失了改革時機,最終積弊成疾。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也曾對時代主題作出過錯誤判斷,1956年中共八大后,毛澤東仍提出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和企圖復辟的論斷,最終致使階級斗爭擴大化,黨和國家在諸多方面遭受了重大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領導集體,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階級斗爭問題作了重新認識,準確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主題”的重要論斷,果斷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理論,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世界形勢的變化是我們作出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我們要善于把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同本民族的狀況相結合,以當前世界大變革、大調整為契機,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fā)展道路,努力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也是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歷史經驗。
[1]中共中央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列寧選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1).
[7]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